■陳劍蓉(云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
民歌是我國傳統音樂的組成部分,以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各種情感為素材。在我國歌曲藝術作品當中,有很多藝術歌曲都是根據民歌進行改編或者填詞而成的,通過音樂創作者的二次創作,讓民歌表達出大部分人民的心聲和追求。本文以變奏曲《繡金匾》的創作手法分析為例,對改編歌曲《繡金匾》的歌曲創作背景、曲式結構、和聲特點、鋼琴伴奏進行分析,從中探索藝術歌曲創作需掌握的技巧和特點。
《繡金匾》是陜北民歌中的小調,商調式。通過旋律、節奏和鋼琴伴奏3次簡單的變化,形成獨特的變奏技巧。曲調婉轉流暢,表現出曲折、細膩的特點。音樂主題由兩個樂句組成,第二樂句收攏結束,結構十分規整。每樂段的鋼琴伴奏純粹是根據歌詞內容的不同來進行設計、對比和發展的。
以下是《繡金匾》的曲式圖示:

前奏,是一次完整主題的呈示,甚至比歌聲開始以后的兩句樂段更豐富,它根據主題材料進行發展、對比,本身就具有4個不同的層次:第1-8小節為第一個層次,旋律材料來源于主題樂段的第二樂句,具有收攏性;第9-18小節為第二個層次,這里的旋律材料是主題本身沒有的樂思,它利用歌曲的材料和風格進行發展,與前面形成對比;第17-20小節為第三個層次,同樣是對比的新材料;第21-24小節為第四個層次,是對前面樂思的總結,旋律材料又回到了開始部分。因此,整個前奏就是一個帶有一定音樂構思和一定情節內容的完整樂段。
從和聲上來分析《繡金匾》屬于五聲調式中的d商調式。但由于調式偏音“4”的大量使用,為樂曲帶來了另一種調性的可能,即:d羽調式。因此,偏音“4”在這里具有調式游移的特征,可以大量使用并且顯得很自然。這種手法并貫穿全曲。同時,在主音“2”上構成的三和弦是2、4、6,七和弦是2、4、6、1,小三和弦和小七和弦即便是在傳統和聲里也是很常用并且很好用的和弦,特別是小七和弦完全符合五聲調式的風格特點,也是五聲調式的骨干音,所以小三和弦和小七和弦在五聲調式中是非常普遍。因此,這就是偏音“4”可以在此大量使用并且顯得很自然的原因。
盡管“4”在此顯得很自然,但是它畢竟屬于偏音,為了使五聲調式的風格更加濃烈,我們可以通過替換音的方式替換偏音“4”,即:把主和弦里面按照三度疊置而出現的偏音用它相鄰的上下方二度音來替換它,使它變成2、3、6或者2、5、6。例如第120小節,就利用四度音代替三音的方式,即:用2、5、6代替2、4、6結束全曲。譜例如下:

在這里作曲家充分利用五聲調式和弦的特點,不僅自由的使用了帶有偏音的小三和弦2、4、6和小七和弦2、4、6、1,而且通過替換同一和弦三音的方式使音響形成不同的色彩。例如第9小節,2、4、5是主和弦2、4、6的變體,就是通過替換同一和弦三音的方式使音響發生變化的。譜例如下:

第1-2小節為d小調I級,小三和弦小調式的色彩,第3-4小節為d小調III級,加六音的大三和弦大調式的色彩,所以這兩個兩小節在和聲上有色彩對比的關系。譜例如下:

第12小節的和弦是5、b7、2。首先,從調式風格來說,變化音b7的使用能使全曲風格更統一。因為大三和弦5、7、2在此處會顯得比較生硬,而小三和弦5、b7、2就能和全曲的主和弦(小三和弦、小七和弦)的風格吻合在一起。其次,根據低音旋律進行線條的需要用三和弦的三音b7作為低音。再次,若利用該曲調性游移的特點來分析,把它當做d羽調式來進行分析的話,b7就屬于調內音。這樣的和聲冠以始終貫穿全曲,甚至在這個前奏中也一直延續b7的使用。譜例如下:

第22小節的和弦b7、2、4、5,也同第12小節和弦的使用意圖一樣,根據低音線條和全曲風格的需要,使兩種調性完全交織在一起。譜例如下:

由于前奏的樂思完整,并富有層次感,因此它鋼琴伴奏的寫法也是根據旋律的變化而發展的。第一個層次的鋼琴伴奏是一種單旋律的寫法,但是為了突出音樂開始時音區較高又非常重要的樂思,所以在一些音上用八度音程,特別在強拍上還加入了和弦音,隨著旋律的發展逐漸變成一種單線條的旋律。左手是以兩小節為單位大分解和弦,這也是常用的抒情歌曲的伴奏織體類型。第二層次的鋼琴伴奏從2小節為1個單位,變成了1小節為1個單位,從2小節一個大分解,變成了1小節的柱式和弦。不僅在節奏、旋律方面形成對比,在伴奏織體的設計上也形成了對比。
A段伴奏織體是左右手交替形成的大切分。低音線條以屬、主交替為主。譜例如下:

A1段伴奏變成比較活躍的織體。這樣的構思來源于作者對歌詞內容和意境的理解。作者抓住了“二月里刮春風”這樣的一種音樂形象。讓伴奏營造出一種春風刮得地上的落葉、樹枝稀里嘩啦舞動的畫面,并用同一種織體貫穿整段。譜例如下:

A2段伴奏織體在A段大分解的基礎上,使音樂形象顯得更靈活一些,對舒緩的旋律給予連續不斷的背景烘托。不僅分解彈奏,而且還使用跳音,表達出一種喜悅的心情。譜例如下:

A3段是情感最集中、最熱烈的一段。速度放慢,伴奏的節奏拉寬,旋律也作了一點變化,使情緒延伸,表達了對周總理深情、真摯的情感。左手伴奏延續了上一段的寫法,但是把織體拉長,從1小節為1個單位變成2小節為1個單位。譜例如下:
最后,在結束的長音上,作了最開始的大分解和弦的填充。
《繡金匾》原本是陜北的一首傳統民歌,有12個樂段,分別表述每年的12個月份。在抗日戰爭時期,把偉大領袖的偉大事跡用來填詞。抒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毛澤東、朱總司令、周恩來總理的真摯情感,以及對人民子弟兵“八路軍”的深厚情誼。隨著各地區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流傳到全國各地。
通過對變奏曲《繡金匾》的研究與分析,使讀者詳細掌握了分析藝術歌曲必要掌握的技巧和知識,也為創作出優秀的藝術歌曲做一個參考。藝術創作靈感來源于生活中某一個細節,我們只有做好細致的準備工作才能抓住靈感,從而創作出有水平的藝術歌曲。作為藝術工作者,在對待每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都應做到全面而細致的思考和布局,并且要善于利用音樂家們留下的寶貴創作經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