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財文
摘 要:思想品德課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徑。發(fā)揮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既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客觀要求,也是擺在學科教師面前一項緊迫而重大的課題。本文針對如何發(fā)揮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這一課題作出簡單分析。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德育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德育課,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擔負著培養(yǎng)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怎樣做人,以及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的重要使命。實行素質教育,首先應把德育放在首位,思想品德課能起到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載體”作用。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如何充分發(fā)揮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是一項需要廣大學科教師認真探討的緊迫、重要課題。下面我就這一課題談談幾點粗淺體會:
1 加強自身學習,注重言傳身教
一名優(yōu)秀思想品德教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能力;二是要有良好的言行舉止和道德修養(yǎng)?!罢讼日骸?,“身教重于言傳”,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外,還要在課外活動和交往中以自身言行給學生樹立榜樣。只有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赤誠愛國情懷的教師,才有資格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端正品行、愛國愛家、遵紀守法。在言論上,教傳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舉止上,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1]。
2 善于開展教學活動,寓思想教育于知識教育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特點,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善于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性,注意尋找知識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教育的結合點,努力使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和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思想覺悟的過程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講授我們祖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河山壯麗、歷史文化悠久等有關課程內容時,可采取圖片、實物、錄音和錄像等教學手段,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高山大川、一草一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燦爛科技成就,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愛國心,引導學生把愛國心轉化為報國大志,樹立起振興中華、投身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抱負。
3 努力探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新穎、奇特、精妙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增強教學效果。在教學中,要努力改變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要結合實際、推陳出新。如對當前的“經(jīng)商熱”、“出國熱”和“超前消費”等現(xiàn)象,在教學中要采用生動的具體實例,善于透過現(xiàn)象分析本質,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教學吸引力。
4 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通過活動和實踐增強教學效果
第二課堂活動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即自我教育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1)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形式要求改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當代中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對新事物、新觀點特別感興趣,而且易于接受、表現(xiàn)。在教學中,我們不妨圍繞學生的思路轉,當好“導演”,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如多媒體、主題班會、課堂辯論、小品表演、演講比賽等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組織能力和表演能力,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變被動受教為主動學習,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2]。
(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包括“請進來”和“走出去”兩種形式,“請進來”主要是根據(jù)教學內容或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邀請有關專業(yè)人士來學校做專題講座;“走出去”是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疑點、難點,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研。比如結合初三《社會發(fā)展常識和中國國情、國策》的教學,可供學生調研的內容就很廣泛,如,國有企業(yè)改革、市場經(jīng)濟、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人口和環(huán)境等等。通過社會調研,學生獲得大量豐富的社會實際知識,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培養(yǎng)了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了在課堂上不易解決的思想認識問題,提高了思想覺悟。
5 進行合作教育,教會學生掌握生存與發(fā)展能力
合作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以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合作技能、合作道德為內容的教育。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文化新人,是學校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想品德課教師要樹立“大德育”的觀念,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不能孤立地抓教學工作,而要著眼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素質,轉變教學觀念,重新構建各種教育手段相互配合、協(xié)調一致、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教學機制,形成切合實際、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合作開放的教育教學新格局。
參考文獻
[1].陳艷華.《從人性的善惡談當今之合作教育》[J].教育探索,2000,12
[2].唐如云.《外國德育的一些趨勢》[N].湖南教育報,199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