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啟文
摘 要: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相比于其他階段的教學工作更為嚴謹,因為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其心理發展極具特點,并且學生的心理活動也十分復雜,但是學生又處于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因此這一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以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需要高中教師關注重點。
關鍵詞:高中;德育教育;心理教育;融合
在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很多高中生其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極易出現叛逆情緒,更有甚者還會做出令人抱憾終生的事情。所以高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進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使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來面對學習。但是如何將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卻是當前高中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筆者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并為廣大高中教師總結出了實踐經驗,希望可以為廣大高中教師提供有效幫助。
1 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區別以及聯系
1.1區別
很多高中教師在將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概念混淆的問題,進而導致德育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現漏洞。所以教師在將這兩項工作融合過程中,就要認清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區別,進而對學生開展相應的教育工作[1]。這兩項工作不僅基礎觀念不同,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這兩項工作的評判方式也存在一定差異,德育教育工作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進而提高學生的人生與社會價值觀,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對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分析,從而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開展心理疏導工作。
1.2聯系
雖然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區別,但是這兩者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聯系,兩者之間的聯系主要分為以下三點。首先就是這兩項工作都可以針對高中學生進行教學。其次就是這兩項工作的最終目的,都是幫助學生正確的看待人生,并幫助學生了解當前社會,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能夠成為復合型人才。最后就是這兩項的工作的教育觀念,無論是德育教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這兩項工作的教育觀念都是尊重學生,并使學生的心理訴求能夠更加完整的表達出來。所以說這兩項工作雖然存在一定的區別,但是綜合分析下來,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性還是很大的,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將這兩項工作結合起來,以保證學生身心健康成長[2]。
2 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徑
2.1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
高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班級中,所以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就要不斷的提高工作能力,進而將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完美融合。那么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就要注重管理方式的多元化,不要一味的關注學生學習成績,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開展管理工作,同時在管理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與此同時,班主任還要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做到嚴于律己,避免因為教師自身的言行對學生造成影響,所以說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時,一定要不斷提高自身工作能力,進而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學生對教師對社會的看法。
2.2建立學生心理咨詢室
為了保證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各院校應為學生建立心理咨詢室,進而幫助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因為高中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并且很多學生也正處于青春期,所以在學習中就會出現困惑、焦躁等情緒。所以各高中院校在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基礎上,還要提高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排除煩惱。心理咨詢室可以選擇利用談心或者微信溝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還可以選擇為學生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在講座中針對大部分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解析,以幫助學生有效的解決心理問題。
2.3建立“家校”合作教育
其實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也十分重要,很多教師在將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時,經常會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引導工作中,就要將學生家長帶入到教育工作中,利用電話互訪、或是線上家長會的方式,保證能夠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的交流,進而了解學生的一舉一動,對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德育教育,同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3]。
3 結語
通過以上總結可以看出,在當前高中階段教學中,教師應怎樣正確的引導學生,并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高中教師在將這兩項教育工作結合過程中,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為學生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通過多方面引導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保證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筆者相信在廣大高中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高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一定會得到有效解決,進而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做出貢獻,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建勤. 高中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 好家長, 2018, (7):179-179.
[2]木其爾. 現代高中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分析[J]. 信息周刊, 2019(23):104-104.
[3]徐靜, 趙平. 高中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方法[J]. 考試周刊, 2018, (24):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