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高效、省工、省力的機械化種植已取代傳統耕種方式,農業機械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如何因地制宜推進農業機械化供給側改革,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助力現代農業發展?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耕地面積5.6萬hm2的平原農業大縣武陟,探索了一條農機化發展的新路子。
近年來,武陟縣農機化工作根據國家農業農村部和省、市農機部門關于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工作部署,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提高全縣小麥、玉米、花生等農作物耕整地、播種、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等重點環節機械作業水平和質量為總目標,深入開展創建國家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行動,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實現了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務水平的跨越發展。
目前,全縣共有農機專業合作社106家,農業機具73 800臺 (套)、農機總動力達64.97萬kW,小麥、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99.87%、99.05%,有效推進了全縣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提檔升級,書寫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華麗篇章。
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農業、農機、水利、財政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出臺了一系列指向性強、操作性高的政策,制定《武陟縣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實施方案》,明確詳細的時間表、路線圖和具體措施,將創建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納入年度重點工作考核內容,每月進行專項督導,推動了創建工作的精準高效實施。
縣財政每年投入專項資金,加強財政對全程機械化工作的支持,對農機購置補貼、農機作業補貼、農機示范推廣實行政策傾斜,扶持農技推廣站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制定下發考核評比辦法,獎勵先進,保障了創建的資金需求。
通過電視、廣播、印發宣傳材料、懸掛橫幅等多種形式,鼓勵購置大功率、高性能、復式作業機械,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調控導向作用,對秸稈撿拾打捆機、深松機、高效植保機械、糧食烘干機等給予重點補貼、優先補貼,積極調動使用新機具和新技術的積極性。加快老舊農業機械的報廢與更新,引導民間資本轉向發展烘干設施、高效植保機械。全縣農機裝備結構得到優化,一大批新技術、新機具得到推廣應用。
堅持整村推進、聯村實施、全鎮覆蓋、融合發展,探索農機“互聯網+”模式,完善農機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做到縣鎮聯動,突出“高效化”“精準化”。突破“瓶頸”制約,在水、肥、藥精準管控關鍵技術環節上,引進現代農業前沿的智能化“精準作業”技術,開展實施了農業植保無人機“飛防”現場演示、農用航空器試驗示范等項目。
在全縣開展“示范鄉鎮、示范合作社、示范村、示范戶”創建活動,積極建設技術服務點和科技試驗示范基地,成立以農機專家為主體的技術指導小組,培訓基層農機人員和科技示范戶,構建起多元化基層農機推廣體系。圍繞耕整地、播種、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6個主要環節,主攻高效植保、糧食烘干等薄弱生產環節,依托“全托管”服務主體,形成以糧食烘干中心、糧食收貯加工企業(裝備烘干機械)為主體的烘干體系,全力推進小麥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確保建一個、成一個、帶一片。
創新土地經營模式,立足土地流轉,打造三陽鄉豐順店糧食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詹店鎮老田庵花生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大力推廣應用無人機高效植保、糧食機械化烘干、農機深松整地等技術。在喬廟鎮、三陽鄉、北郭鄉建立小麥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核心示范區,制定了武陟縣小麥玉米接茬輪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規范,明確生產技術路線,組織農機作業現場會,推廣規模化、“一條龍”式農機服務。
機械化動力足,合作社挑大梁。武陟縣多措并舉,培育壯大農機合作社,協調土地、金融部門對合作社在建設用地、金融信貸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已建成國家級示范社1家、省級2家、市級16家。此外,以舉辦培訓班、組織現場會、送科技下鄉等活動為載體,加強農機合作社領頭人培訓,提升合作社帶頭人能力水平,培訓7 000人次,打造了一支以2016年度河南十大三農新聞人物之一、田友農機合作聯社理事長郭發路,全國農機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財旺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史財旺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機人才隊伍。
以農機合作社為龍頭、農機大戶為骨干、農機戶為主體,拓展農機合作社業務,新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機械加工、農機新技術研發試驗等服務。大力推行土地托管、訂單作業、跨區作業等服務模式,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和承包經營,引導農機合作社與高標準良田建設對接,參與農機化項目實施,率先在高標準良田規劃區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已經實現,但與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任務仍然繁重。武陟縣農機化工作將立足新起點、適應新形勢,在國家、省、市農機部門的引導下,加快推進全縣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可持續發展,讓農業增值、農民增收、農村增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