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在新醫改精神的指引下,建立緊密型醫聯體,旨在探討國內醫改新模式及該院在新醫改形勢下的出路。方法 北京市海淀醫院(以下稱海淀醫院)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稱北醫三院),在政府部門的協調和主持下,以托管形式,由北醫三院全方位對海淀醫院行政及業務進行托管。結果 從醫療收入,醫療量化指標,職工收入,科研項目等結果明顯看出,經托管五年來,各項指標均明顯上升,轄區患者滿意度上升。盡管它的投入多,但實用性強。結論 建立緊密型醫聯體,對于解決廣大患者看病難看病貴,方便更多患者接觸一流專家,提高區域醫療水平,是一條值得推廣的辦法。
[關鍵詞] 醫聯體;醫療改革;醫改模式
[中圖分類號] R19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5(c)-0190-03
[Abstract] Objectiv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new medical reform, to establish a close medical association, aiming at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domestic medical reform and the way out of our hospital under the new medical reform situation. Methods Beijing Haidian Hospita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Haidian Hospital) and the Third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hird Hospital of BeijingMedical College) managed the administration and business of Haidian Hospital in an all-round way by the Third Hospital of Beijing Medical College under the coordination and chairmanship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Results From the results of medical income, medical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staff incom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t is obvious that in the past five years after trusteeship, all indicators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in the jurisdiction has increased. we can see from the specific operation of the close medical associations described above that it has the most investment and strong practicability. Conclusion Establishing a close medical association is a valuable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medic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to facilitate more patients to contact first-class experts an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regional med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Medical consortium; Medical reform; Medical reform model
醫療改革,一直是各屆政府十分重視的問題,它的成功與否和廣大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1]。改革開放40年,醫療改革已經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新醫改的精神推動下,北京市海淀醫院于2013年12月,正式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簽署了托管協議。該協議受到了海淀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得到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鼎立支持。協議的核心,就是讓海淀區居民更方便地能在轄區內享受到三級甲等醫院醫療資源,加速區域醫療水平發展。這項惠及海淀區廣大居民的醫療改革措施,經過了五個年頭的嘗試,從摸索、默契、融合直到正常運作,現將此緊密型合作五年結果做一分析。
1? 目的
新醫改形勢下,探索一條最為適應中國國情的醫改道路,是滿足不斷增長的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需求的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與國際接軌的需要。海淀區委區政府,依據海淀區具體情況,將地理位置接近,國內享有盛名的北醫三院與海淀區屬最大規模醫院海淀醫院融合發展,將具有近千張床位的二級醫院由三甲醫院托管,解決轄區居民直接能看上三甲醫院專家,提高轄區居民就醫質量,同時,也提高被托管醫院的醫療水平和醫療裝備,使被托管醫院在盡短時間內得到飛躍式發展,提升醫院檔次,提高被托管醫院職工收入。
2? 方法
經過海淀區政府的提議,衛生主管部門協調,兩家醫院長時間的準備、醞釀、可行性研究、融合形式的摸索,終于在2013年12月,在海淀區政府主持下,海淀醫院和北醫三院簽署了合作協議,合作形式為委托管理,正式邁出了海淀區新醫改的關鍵一步。海淀醫院院級行政領導,基本上完全由北醫三院派出精明強干的專家隊伍全方位接管。并且,各重點科室也由北醫三院派出專家,實行定期或不定期,直接任職或技術顧問指導制。區政府加大財政撥款力度,以適應托管后醫療配置、醫療技術投入之需。以北醫三院的規章制度為模板,修訂了海淀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各項臨床指標均以北醫三院各項臨床指標要求,特別是學科帶頭人資質的要求,人才引進的力度,均大為提高。北醫三院為做好這項工作,從院本部派出各科各專業專家組,定期在海淀醫院臨床第一線工作。所有重點部門,專家委員會,醫務處,護理部,科研教學,后勤管理,等等業務科室,均由北醫三院專家把關。尤其是門診和住院病房兩個直接服務于轄區患者的部門,托管醫院對被托管醫院嚴格按照三級甲等醫院指標要求。醫護人員和管理干部送出去請進來,傳幫帶模式。深層次、廣范圍、多元化,融合發展,共同提高,互贏互利合作。
3? 結果
經過五年的運作,情況是好的,運行基本上正常。在托管醫院的指導和幫助下,被托管醫院于托管后一年,順利晉級為三級醫院。五年時間里,以每年十幾例速度,為被托管醫院填補技術項目60余項,建立新專業新技術中心或科室16個。并于2018年經北京大學專家組評估,正式成為了北京大學教學醫院。
被托管醫院人員穩定,托管醫院派出的人員,在被托管醫院與廣大職工融合性好,基本上得到大部分職工的認同。區域患者滿意度大為提升,可以說,基本上達到了患者滿意,托管醫院和被托管醫院滿意,政府也滿意。以托管前三年與托管后五年的收入,醫療指標,職工收入等做統計學分析,見表
可以看出,醫院可支配收入、職工收入、疑難手術例數、市級以上重點科研立項量、醫療指標、專家診次、患者滿意度等均顯示明顯上升趨勢。
4? 討論
多年來的摸索,新醫改已經將醫聯體建設,設定為重頭戲。明確了醫聯體布局:六統一,一個醫聯體由一個三級醫院或者區域醫療中心牽頭,聯合區域內三級、二級以及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合作醫院,經各方協商后正式簽約運行[2]。其特點是以區域為界限,跨行政隸屬關系,跨資產所屬關系,以醫療合作為核心,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醫療機構分工合作。醫聯體內各成員單位可以是獨立的醫療業務管理,也可以是統一的醫療質量控制和患者安全管理控制標準[3]。
而就目前運行的醫聯體基本有三種類型:松散型的技術協作,緊密型的醫療服務集團,合兼有二者的混合型醫療聯合體[4]。三種醫聯體,緊密型、松散型及混合型并行,無論執行哪一種類型,對決策者和執行者而言,關鍵是判斷哪一種真正符合托管與被托管醫院具體情況。海淀醫院為該地區具有近千張床位最大型綜合醫院,經由國內享有盛名的北醫三院全方位托管,通過傳幫帶系統化管理,在短時間內提升一個臺階是有很大可能性。由此理解到醫聯體更深含義,從狹義上講,醫聯體即是醫院之間單純的醫療關系,其形式可以是多樣性;而廣義上醫聯體卻是人力、財力、政府參與、社會認同等多層面的融合體[5]。因此除了傳統的醫療合作關系外,科研、教學、人文、人才培養及規章制度等一系列工程,這或許才是可以解決醫改根本問題的關鍵。醫改的深入,從總體上觀察,醫聯體建設,必須看否能真正對區域群眾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就醫方便,提高醫院業務水平,提高職工收入,充分調動起廣大職工的工作熱情,把一切精力全都投入到行醫看病,救死扶傷上來[6]。
從兩院五年融合運行的實踐看出,付諸于如此緊密型醫聯體的建設,實際上對托管單位和被托管單位,都是一種考驗。因為,雙方都需要實實在在地投入人力財力,特別是被托管醫院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人事方面的變動,會觸動部分職工的個人利益;會觸動被托管醫院原有傳統企業文化及發展模式[7]。所以,做好醫療改革,建設緊密型醫聯體首先要樹立大局意識,克服保護主義,打破傳統觀念,克服本位主義。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一切從國家利益出發,從新醫改需要出發。
回顧五年來的經驗,從統計數據看出,這種緊密型醫聯體合作,盡管對托管與被托雙方均帶來很多付出,而回報,可以看出也是十分明顯的。轄區群眾的滿意度大為提高。區域患者與三甲醫院專家距離明顯拉近,特別是對疑難雜癥的解決,之方便,更是不言而喻。與此同時,被托管醫院收入增加,職工收入增加,醫院醫療整體質量的提升,特別是晉升為三級醫院等,均是這項工作可持續發展的有利因素。
結論,醫療改革成功與否,醫聯體建立是否行之有效,真正的為廣大群眾排憂解難。政府實質性支持,雙方積極扎實投入,不能計較個人,本單位得失,是關鍵。顧全患者,托管與被托管醫院,和政府各種因素,從新醫改需要出發,是根本。而搞任何虛架子,沒有實質性深入密切合作,如此醫聯體肯定是沒有成效的。醫聯體只能在緊密型基礎上不斷提高,更新,完善,造富于人民。
[參考文獻]
[1]? 人口與計劃生育》編輯部.深化醫改 改善醫療服務 切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人口與計劃生育》2018年第一期.
[2]? 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開展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Z].北京.2017.
[3]? 北京市衛計委.中國醫院[J].2014年1月第18卷第1期.49.
[4]? 裘炯華.緊密型醫聯體經驗分享[N].醫藥經濟報,2013-11- 06(A02).
[5]? 張旭.醫聯體人力資源管理.消費導刊[J].2016年6期.
[6]? 劉中民.如何破解“看病難”“看病貴”頑疾.中國醫院院長[J].2016年13期.
[7]? 朱舒婷楊彩虹鞠永和.托管模式下醫院文化融合的實踐與思考.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J].2016年01期.
(收稿日期:2018-00-00)
[作者簡介] 雷淑姣(1966-),女,山西運城人,本科,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醫院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