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環
【摘 要】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首,重中之重的是化解金融風險。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許多產能過剩企業逐漸成為僵尸企業。這些僵而不死的企業吞噬著財政、金融等資源,加劇資源錯配,給經濟運行質量帶來不利影響。本文在梳理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將僵尸企業與金融脆弱性進行結合,探討了大量僵尸企業的形成可能會加劇金融脆弱性,違背防范金融風險發生的目標,對防范由僵尸企業引發風險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僵尸企業;金融脆弱性
一、引言
自“四萬億”刺激計劃以來,中國企業的債務率急劇上升。為防止高杠桿帶來的金融風險,2015 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去杠桿”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去杠桿是降低企業負債率達到清理“僵尸企業”的目的,引導金融資源流向效率更高企業。市場經濟下金融是配置資源管理風險并為實體經濟服務。健康的金融體系把資源分配給最優使用者,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多樣化需求實現最大化,同時避免在跨時空交易中產生風險,保障經濟金融安全,穩定經濟增長。但是金融也不可避免的有潛在損失可能性,高負債經營行業更是強化了金融具有容易失敗的特性,這是狹義上的金融脆弱性,泛指一切融資領域在融資中的風險積聚是廣義金融脆弱性。早期主要從狹義上來理解的,現在更多是從廣義角度,金融脆弱性是指風險積聚所形成的與穩定、堅固、不易受到破壞、摧毀相對的“狀態”。明斯基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對金融脆弱性做了系統闡述,形成金融脆弱性假說,該假說認為私人信用創造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和相關的貸款者,因為內在特性他們不得不經歷周期性危機和破產浪潮:之后困境又被傳遞到經濟體的各個部分,造成經濟危機。而且明斯基是基于50年左右長波周期背景下分析的,指出在繁榮時期就播下了金融危機的種子。中國也正是在“四萬億”刺激下,過度的投資、借貸生產滋生了大量產能過剩產業,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去產能、去杠桿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可是近年來我國的結構性去杠桿存在與政策目標相悖的情況: 對于一些產能過剩、資不抵債的企業,銀行不但沒有進行債務清算,反而為其“輸血”,使其成為僵而不死的企業,主要是一些生產率不高但杠桿率較高的國有企業,對于有發展前景的民營企業,其杠桿率在下降,甚至發生企業遭遇銀行“抽貸、斷貸、停貸”的信貸緊縮式去杠桿,引發企業資金鏈斷裂甚至民間投資下降等問題。可見僵尸企業的大量債務和良好企業借不到貸款的現象持續存在加劇了資源錯配,進而對金融體系產生不利影響,本文將金融脆弱性與僵尸企業結合的原因,其一是中國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的政策措施中包含著降低僵尸企業比率,而銀行補貼恰恰是引發僵尸企業的重要原因;其二是商業銀行和相關的貸款者,因為內在特性他們不得不經歷周期性危機和破產浪潮,最后被傳遞到經濟體的各個部分,加強金融脆弱性從而產生經濟危機。本文也試著探討是否存在一種有助于僵尸企業退出或者復活、利于抑制僵尸企業的形成的機制。
二、僵尸企業形成原因及特征
“僵尸企業”(zombie companies)是指那些無望恢復生氣,但獲得放貸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閉、持續虧損三年以上又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負債企業。其主要表現為:無效占用大量資金、土地等資源,卻不能產生與之匹配的經濟效益,本應被市場競爭淘汰出局,卻依靠銀行輸血、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持而勉強維持生產經營,形成“僵而不死”的奇特現象。我國“僵尸企業”主要特征為企業規模較大、行業產能過剩、產業領域低端。
三、僵尸企業與金融脆弱性的作用機制
(一)銀行角度
僵尸企業引發商業銀行雙重風險。一是不良貸款累積導致流動性風險。僵尸企業經營效率差、資產負債率高、盈利水平低,主要靠著銀行持續信貸存活。隨著債務的積累,銀行潛在不良貸款規模也在增加。一旦外部融資受到影響,僵尸企業資金鏈斷裂,銀行潛在不良貸款會迅速暴露。商業銀行需要按照相應比例計提撥備來應對,短期內資本金急劇減少,只能壓縮信貸填補缺口,進一步導致更多僵尸企業資金鏈緊張,形成個別僵尸企業的資金鏈斷裂—銀行不良貸款增加—銀行收縮信貸—僵尸企業整體資金鏈緊張的惡性循環,可見如果有較多僵尸企業違約,銀行不良信貸就會大幅增多,金融脆弱性加強,最終引發系統性風險危及金融穩定。
(二)信息不對稱角度
在信息透明度方面,外部利益相關者與上市公司存在信息不對稱,外部人員對企業的真實情況并不了解,也難以察覺企業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實,當行業內僵尸企業都利用降低信息透明度來獲取額外收益時,那么非僵尸企業提供高信息透明度也很難獲得任何正向收益,致使其沒有多少激勵提供高質量的信息。而且行業內僵尸企業占比越大,這種“示范效應”就越強,僵尸企業這種采取信息不透明的行為就會擴散到非僵尸企業中,導致整個行業的信息質量降低。換就話說就是當行業內披露劣質信息的企業越多,就越會“驅趕”披露優質信息的企業,最后行業內充塞劣質信息,就像經濟學里所說的“劣幣驅逐良幣”,加劇銀行和政府對僵尸企業的輸血,加劇資源的錯配,加劇金融脆弱性,當到達一定程度會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四、政策建議
(一)防范僵尸企業引發的商業銀行風險。
一是規制僵尸企業貸款。抵押貸款需要重新估計抵押資產價值并查實抵押資產是否多次質押。信用貸款嚴查企業信用水平,重點防范過橋貸款、借新還舊等高風險放貸行為。二是化解不良貸款,需將不良資產證券化并出售,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處置,實施債轉股剝離表內不良資產。三是及時補充銀行資本金,規避資本金驟降致信貸萎縮。同時建議政府發行專項債募集資本直接向銀行注資等擴大資本金。
(二)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減緩金融脆弱性
實體經濟本身要健康發展,才能給金融體系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這需要采取經濟機構的調整,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經濟增長動能的轉換。僵尸企業對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具有很大的傳染性,出清僵尸企業是一個需要下決心去做的事情,也是當務之急。對于那些持續虧損又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應該堅決破產清盤。在僵尸企業處置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是要杜絕地方政府對銀行信貸干預,強制銀行向僵尸企業輸血。
(三)強化信息透明度減緩金融脆弱性
一是銀行提升貸款質量,降低壞賬風險,增加獲取企業信息的頻率,及時了解企業各項指標,減少與企業的利益聯結。針對特定企業采取以短期借款為主,輔之以長期借款的放貸政策,同時完善貸款期限結構的相機決策。二是因為僵尸企業信息不透明具有擴散效應,鼓勵上市公司主動披露法律未要求強制披露的信息是監管部門要做的,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含量,對粉飾財務報表、虛假披露的上市公司嚴懲;另一方面,強化對上市僵尸企業退市的執行力度,從根源上遏制僵尸企業信息不透明的擴散,將僵尸企業從行業中剝離。
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和金融體系穩健,投資者素質良好、監管思路全面,監管體制完善,就能夠減緩金融脆弱性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曾皓,趙靜.僵尸企業、融資方式與信息透明度[J].金融研究2018.
[2]張亮,唐任伍,成蕾.“僵尸企業”的成因、處置障礙與對策[J].經濟縱橫,2018(2).
[3]徐楓,王力.防范僵尸企業引發金融風險[J].觀察思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