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楠
【摘 要】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貿易戰的方式縮小中美兩國之間的巨額貿易順差,直接原因在于中美雙邊貿易的嚴重失衡。這些原因的產生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需要兩國的共同積極努力加以解決。貿易戰不僅不能減少雙方的貿易失衡,還會導致經濟長期停滯,損害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本文通過貿易失衡的角度,分析研究造成中美貿易戰的深層次原因,尋求妥善解決兩國貿易爭端的發展路徑和解決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研究意義。
【關鍵詞】貿易失衡;中美貿易戰;成因;解決思路
一、貿易失衡導致美國頻頻發動貿易戰
(一)世界經濟失衡的概念
200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托發表“糾正世界經濟失衡——避免相互指責”演講,提出世界經濟失衡的概念,即“一國存在巨額貿易逆差,而與該國逆差相對應的貿易順差集中在其他少數國家”。當前世界經濟失衡表現為,美國存在龐大貿易逆差,國際債務迅速攀升,中國、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等對美存在大量貿易順差。其中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占到全球順差國總順差的3/4,中國是世界最大順差國,雙邊貿易失衡也位居全球首位,國際社會傾向于將世界經濟失衡指向中美貿易失衡。IMF認為,盡管失衡不會帶來迫在眉睫的風險,但若放任不管,或對未來全球穩定形成威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該現象正成為加劇各國間貿易緊張局勢的“導火索”。例如,美國將貿易失衡歸咎于主要順差國,采取激進保護主義政策,已成為當前全球貿易沖突頻發的重要原因。
(二)美國頻頻發動貿易戰
2018年3月1日,美國宣布對鋼鐵、鋁制品分別征收25%和10%的進口關稅以后,中美貿易摩擦就不斷升級。3月22日,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擬對總價值約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增收關稅。4月5日又再次發表聲明,指使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依據“301調查”對從中國進口的額外1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7月6日,美方對第一批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8月23日,美方又對第二批價值16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9月24日,美方對中方價值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的進口關稅,并威脅將在2019年1月1日起提升至25%,這標志著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急劇升級。與此同時,為解決美國“長期貿易失衡”的問題,特朗普還向包括盟友在內的多個國家發動貿易戰,從2019年4月15日起,與華盛頓進行談判的日本以及當天同意和美國進行磋商的歐盟,都是美國的新“戰場”。
二、探究貿易失衡的原因
(一)全球化條件下國際分工的不同
過去近40年里,中國承接了來自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成為世界制造中心,大量產品在中國加工組裝后再向美國出口。而美國的經濟已發展到后工業化時代,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例明顯提高,制造業萎縮,進口需求自然大幅增長。雖然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大大增加,但貨物貿易依然占世界總貿易額的80%。因此,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是全球生產格局演變的必然結果,逆差反映的不是美國整體經濟的衰弱,而是美國產業結構變化中制造業的相對萎縮。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越來越多,據報道,美國列入禁止對華出口的商品目錄清單達7000頁之多,在中國進口的高技術產品中美國的占比越來越低,人為加劇了雙方貿易不平衡。
(二)美國長期的低儲蓄率
美國的文化是提前消費、借錢消費,儲蓄率極低,2017年前三季度,美國凈儲蓄率分別為1.9%、1.7%、2.2%,幾乎是全球最低的。在低儲蓄率的情況下,必然出現貿易逆差,美國不僅和中國有貿易逆差,和全球102個國家都是貿易逆差。美國貿易逆差是其國內總需求大于總供應的結果,這是自身經濟結構失衡而不是雙邊貿易失衡。
(三)國際美元本位地位的需要
美元作為國際支付貨幣,決定了美國必須要保持比較大的貿易逆差,才能維持美元國際支付貨幣的地位。全球超過65%的外匯儲備是美元儲備,全球超過80種貨幣的匯率與美元掛鉤或固定,全球外匯市場近80%的交易以美元計價和結算。各國都將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金融避險貨幣和交易結算貨幣,必然導致美元在海外大量沉淀,美國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長期貿易逆差。
三、解決中美雙邊貿易失衡的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經濟模型室主任婁峰稱,中美貿易摩擦不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為反制美國加征關稅,中國對美國600億產品加征25%的關稅的情景下,就業會減少860萬人,對美國的影響大概是減少125萬人,可見貿易戰對兩國都會造成巨大的傷害。對美方而言,應正視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國際經濟秩序及全球價值鏈重置中,與中方一道發揮引領作用,通過互惠、互贏的談判,妥善處理貿易失衡問題。
(一)大力地開放服務業,特別是擴大金融服務業開放。因為經濟和成本結構上的差異長期存在,美國很難快速的把逆差降低。但是如果中國能夠大力地開放服務業,能夠從國外進口一些服務上面其他國家享有優勢的行業的話,比如從美國多進口醫療、金融、教育、法律方面的服務,讓老百姓體驗到更優質的商品和服務,這也是中國現在大力推動的一個方向。
(二)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提供國際清償能力。中國應該讓自由競爭的資本市場來決定各個國家匯率的水平,同時美元的國際儲備地位使得其不能夠充分貶值。這樣的話,無法刺激美國的出口,如果美國歡迎中國人民幣國際化,它在逆差上面的壓力也會逐年減少。近年來金融行業自由化,利率降低及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產生了一些過度儲蓄的一些現象,以及承擔過高風險的行為,都應該進行嚴格、適當的監管,這也是我們國家現在在推動的一個方向。
(三)通過減稅、完善社保、精準扶貧、調節收入分配等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調整經濟結構。中國已經步入消費主導的經濟發展階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均GDP已8800多美元;從住行向服務消費升級,健康快樂的美好生活;服務業占GDP比重已超達51.6%;消費增速已超過固定資產投資;經濟新周期,居民就業和收入改善;13.9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與規模效應。要鼓勵我們的老百姓,中國的家庭到海外去消費,就會使得全球貿易失衡的現象慢慢化解。
(四)利用“一帶一路”戰略,拓展非美出口市場。美國的收縮戰略(“美國優先”)為中國騰出了空間,在氣候問題、全球化問題中國贏得了國際尊重。“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了新的投資和貿易機會,我國應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同時轉從歐盟、亞洲、非洲等其他國家加大進口,分化瓦解美國對部分“豁免關稅”的拉攏,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五)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升級,提升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長期依靠廉價勞動力和低環境成本發展的時代漸行漸遠,中國要大力推動產業升級,進入“微笑曲線”的兩端,在全球分工的位置必須逐步上移到高附加值的生產上,逐步改變“順差在中國,利益在歐美”的格局,減少甚至取消對高污染、高耗能低端產品的出口退稅。
【參考文獻】
【1】龔雄軍. 全球價值鏈與世界經濟失衡相關性研究[D]. 中國社會科學院,2015.
【2】黎峰. 國際分工新趨勢與中國制造全球價值鏈攀升[J]. 江海學刊,2019(3).
【3】陳繼勇. 中美貿易戰的背景、原因、本質及中國對策[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