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彥
改革開放四十年,國有企業改革始終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議題。隨著十九大報告中:“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日趨頻繁的被提及。可見,“混改”作為國企改革的方向,將在國企改革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結合在國企多年的改革工作經驗,親自見證了一個國有印刷企業,如何從背負沉重歷史包袱、被國資委列為“特困企業”的全民所有制老國企,經過改制、重組、吸收合并,華麗蛻變為年銷售額超億元,利潤超百萬的現代公司制企業。以此企業為例,結合當下改革趨勢,嘗試對其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可行性分析和闡述,并提出實施路徑探討。
一、國企混改概述
(一)“混改”追根溯源
1.什么是混改?
“混改”是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簡稱,是源自20世紀90年代的一種國企改革方案。簡言之,就是將只有國有單一資本的國有企業改制為混合所有制的一種經濟體制改革。也就是,國有企業引入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使得國有企業在由國家控股主導的前提下轉化為多方持股,以此更加有活力、積極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因此,可見,“混改”中的“混”,就是國有資本與非公資本的混合;“改”是改變,將國有企業國有單一資本改變為既有國有資本,又有非公資本的多元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經濟制度。因此,混改,混是手段,改是核心。
2.“混改”前世今生
提到混合所有制,就不得不先了解現代企業制度。1993年11月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國有企業要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何謂現代企業?有這樣幾個關鍵詞: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混合所有制的雛形。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一中全會上,提出要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混合所有制”概念的首次正式提出具有重大意義:不僅明確闡述了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的關系,那就是,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國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3.混改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縱觀國企改革的歷程,基本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分別1978-1992年的放權讓利階段;1993年-2002年的公司制改革階段;2003-2013年的國資監階段。然而,在經歷了二十年的改革改制后,我們仍然無法回避的發現: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相比,企業活力、競爭力明顯不足。根據《中國工業年鑒》數據顯示,2008-2016年,國有工業企業稅前凈資產回報率只在10%-15%之間徘徊;私營工業企業的回報率最低也在20%以上,基本保證在30%左右;而外商投資及港澳臺投資工業企業的回報率也一直穩定在15-25%之間。(見下圖)
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是根本。因此,在此背景下,混合所有制改革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國企改革的主流發展方向。混改的目的何在?事實上,混改的核心目的只有一個:釋放生產力,解放生產力。意義也毋庸置疑:那就是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同時,兼顧支持和帶動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最終,從根本上激發企業活力,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
(二)國企混改現狀
國有企業改革,從放權讓利到國資監管,再到從2014年開始,國資委首次選擇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作為央企混改試點至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國企改革的思路已經從管企業提升到管資本。這是國企混改的精髓,也是國企改革歷程中質的飛躍。隨著當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前所未有的大力度推進,國企混改的現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分類改革的推進方面,2015年,相繼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與《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對于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有了綱領性指導。目前,中央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已經完成,29個省(區、市)出臺了分類意見或方案。然而,按照目前的現狀來看,真正實施了實質性分類改革的地方極有限,大多是照搬國家層面的政策。
其次,在混改領域推進方面,呈現出從非壟斷行業向壟斷行業,從子公司、項目層面逐漸向集團公司層面推進的態勢。2016年,國資發改革〔2016〕133號文件《關于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混改加快“破冰”步伐。同年,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重要行業領域,先后選擇三批50家國有企業開展混改試點。2017年底,重點領域第三批混改試點企業確定,包括10戶中央企業和21戶地方國有企業。目前,已批復23家企業試點方案。2019年,混改的推進步伐更加堅定、開放,正在甄選第四批混改試點企業,數目將超過100家。
第三,在公司治理結構優化方面,國有資本與其他所有制資本通過股份制上市、收購非國有企業、引入非國有資本改制、員工持股、項目PPP等混改途徑進行融合,以達到法人公司的治理結構進一步優化的目的。混改方式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在存量業務上通過老股轉讓與增資擴股的方式引入戰略性投資,以及通過員工持股進行股權激勵;另一種是在增量業務上通過與其他所有制資本進行合資形成新立混合所有制企業。在積極引入社會資本、規范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方面,2017年,央企混改引入社會資本規模達到3386億元。2018年,僅在北交所通過產權轉讓和增資擴股兩種方式完成的國有企業有196家,共引入社會資本450.22億元。在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進展方面,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央企業及各級子企業混合所有制戶數占比達到69%,省級國企混合所有制戶數占比達到56%。越來越多的競爭性企業在混改中進一步調整股權比例,促進企業形成了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
第四,在管理結構推進方面,管人、管事、管資產的“國資委+國有企業”的二級管理結構正轉變成管資本的“國資委+運營公司/投資公司+國有企業”的三級管理結構。2016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201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該方案,取消、下放、授權43項國資監管事項。同年,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在原有2家試點的基礎上,擴展到了“2+8”共計10家,即誠通集團、中國國新2家運營公司試點,和國投、中糧集團、神華集團、寶武集團、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保利集團等8家投資公司試點。26個地方國資委改組組建了72家投資運營公司。有統計數據顯示,已有36家省級國資委改組組建了142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2018年底,國資委又確定了航空工業集團、國家電投等11家央企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國有經濟管理由管資產轉向管資本為主,管理結構中的各主體權責發生了本質性變化,正在形成混合所有制改革依法合規的操作規則。
最后,在混改企業數量方面,根據2019年5月11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年第二屆中國國企改革與發展論壇”上國資委彭華崗秘書長提供的數據來看,央企混改的占比已經達到70%。截至到2018年底,央企及地方國有企業推進混合所有制企業改革的企業達到了2880家。相信這個數字將不斷擴大。
二、印刷企業A的混改可行性及路徑選擇
筆者就職于國資委下二級央企,印刷企業A是成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全民所有制企業。2016年,根據國資委《關于國有企業改革改制。。。》(文號)文件要求,A企業開啟改革改制之路。歷經三年,筆者親歷A企業如何由國資委認定的虧損“特困企業”經過改制、重組、吸收合并,蛻變為年營業收入超億元,利潤總額超千萬的現代公司制國企。隨著當下國企混改的大潮不斷推進,以A企業為例,探討其混改可行性及路徑選擇。
(一)A企業歷史沿革
1.歷經滄桑,集輝煌與無奈的前身
筆者所在國資委下二級央企所屬一印刷企業,其前身是成立于1976年的全民所有制老牌國企中煤涿州制圖印刷廠(以下簡稱:制印廠),注冊資金2000萬元人民幣。成立于2013年,經營范圍為制圖、出版物印刷、包裝、廣告制作、印刷物資銷售、房屋出租和設備租賃項目等。制印廠早期是上級主管單位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的內部印刷單位。
2.歷經蛻變的今世
隨著現代公司制企業的不斷涌現,印刷行業競爭力日益加劇,僅靠上級單位地勘制圖業務難以滿足企業的發展。為了扭轉企業連續虧損的局面。2016年,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精神,經上級主管單位批準,A企業進行了由全民所有制向現代公司制改革。2017年10月完成改制階段工作,經營質量、盈利能力明顯提升,當年實現扭虧增盈。經營收入6783萬元,利潤總額225萬元。2018年,隨著環保政策的不斷嚴格和細化,數字印刷、綠色印刷為A企業帶來新的市場機遇。至2018年底,實現經營收入21740萬元,利潤總額1203,一躍成為上級總部重點發展產業。
(二)內外部環境分析
1.外部環境分析
(1)行業環境分析
近年來,受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影響,數字化、網絡化日益進程日趨一日,我國印刷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印刷總量的減少已是無法回避的事實。隨之而來的,就是行業大范圍的虧損。2013年印刷行業虧損面僅有11.2%,2018年上半年此數據就高達18.4%。截至2018年,我國印刷企業共計5624個,其中,虧損企業達1037個(見下圖)。同時,印刷行業利潤率也在逐年降低。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公開數據顯示,自2013年行業利潤率7.9%,之后逐年下降,20176.8%,2018年已跌破6%。
展望未來,中國印刷產業所處的市場環境是嚴峻的。一方面國內宏觀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經濟的低速運行造成的需求持續趨弱;另一方面,環保治理、行業準入門檻的改變對企業經營成本的增加和遠期發展不確定性的提高。未來印刷產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格局。因此,尋求轉型升級,突圍新路徑,將是印刷企業未來應全力探索的發展趨勢。
(2)政策環境分析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環境保護因此上升為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隨之而來的,環保政策也越發嚴苛。自2016年起,從霧霾限停產,到揮發性有機物排污費(也稱VOCs);從搬遷令到關停清算。一系列越來越嚴苛越來越細化的環保政策讓越來越多的印刷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挑戰通常伴隨機遇共存,印刷企業門檻較低,規模可大可小,惡性競爭較為激烈,通過環保的不斷嚴格化,可改善這種情況,從而給印刷企業帶來新的活力。
(3)技術環境分析
伴隨綠色環保要求日趨嚴格,印刷業的技術調整和優化必將勢在必行。綠色印刷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從印刷耗材到印刷工藝,環保投入成本增加,要求印刷業進行自我革新、優化升級,延長服務產業鏈,向服務型制造企業發展,產業轉型。一系列的升級改造將促進印刷業自動化、智能化的實施。
2.內部環境SWOT分析
(1)優勢(Strength):
- 背景優勢:A企業擁有40余年老國企背景,在傳統印刷業,積累了豐富的行業資源,而且在業內形成資深的品牌商譽。
- 資質優勢:隨著環保政策的日趨收緊,A企業擁有的綠色印刷認證,資質優勢明顯。
(2)劣勢(Weakness):
- 資金缺乏
- 企業活力不足
- 人才匱乏
(3)機會(Opportunities)
- 環保政策收緊,為印刷行業轉型升級,調整
- 企業改制,由原有的全民所有制企業
(4)威脅(Threats)
- 新進入者的威脅:行業門檻低,隨時會收到資金雄厚的新進入者威脅
(三)混改必要性
第一,混合所有制符合中煤印務發展的需要。
按照目前A企業的發展現狀,股份公司的組建不僅符合國家加快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政方針,更為公司轉型升級帶來絕好的機遇。同時,對于A企業的戰略合作方來說,通過合作,可以利用央企平臺提高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
第二,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
A企業作為有四十余年老國企背景的中央企業,先后輾轉在河北、北京兩地,不僅為當地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當地財政收入,而且帶動了當地印刷相關產業的發展。
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是A企業目前進一步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
(四)可行性
1. 政策支持
2. 適應市場需求發展大勢
三、混改路徑選擇
(一) 混改總路徑:戰略投資+員工持股
(二) 路徑選擇的可行性
1. 政策依據
2. 符合員工持股條件
經過分析A企業的歷史沿革和發展現狀,符合員工持股條件:
- 主業處于充分競爭和領域的商業類企業
印刷行業,競爭激烈,準入門檻低。尤其是傳統印刷,大多數印刷企業常年煎熬在競爭激烈的“紅海”。
- 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已建立市場化的勞動人事分配制度和業績考核評價體系
- 營業收入和利潤90%以上來源于所在集團外部市場
(三) 混改基本路徑
1. 戰略投資:引入民營資本
資金短缺,資產質量差強人意,這些都是大部分國有企業無法避免的現實問題。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及實施員工持股,是作為盤活公司資產的重要動力,有助于將合作者和員工形成同呼吸共命運的統一體,增強企業凝聚力。通常,民營資本運行效率高,組織架構靈活,創新意識和市場意識強,擁有高素質人才隊伍和豐富的管理運營能力,在國家鼓勵民營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大環境下,民營資本熱情高,資本實力雄厚。
2.員工持股
員工持股最早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員工持股是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結合的產物。符合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方向。我國國有企業自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嘗試推行員工持股制度,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員工持股不斷發展壯大。
(四) 建立和完善治理結構
首先,根據戰投的股比及員工持股比例,建立合理的股權結構,實現股權多樣化。以便形成相互制衡的機制,可以平衡各股東的利益。這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前提。
其次,完善監督機制,建立監事會,強化監事會的作用。
第三,完善激勵機制,提高經理人的工作積極性。建立經理人的績效評價體系,通過激勵機制,促使經理人更加盡職盡責的履行義務,謀求企業利益最大化。
四、結論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正值國企“混改”大潮風起云涌之際,綜上分析,A企業在歷經了由全民所有制改制為現代公司制企業后,利用目前政策利好的趨勢,搶占先機,著手進行“戰投+員工持股”方式的混改路徑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