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燕
【摘 要】中國傳統山水畫,除了對筆墨的強調,最根本的追求就是畫面的意境。“詩畫一律”這一命題,恰好說明了古代山水畫與古代山水詩都是以意境為內在聯系的“一律”的。山水畫中融入的是詩的意境,王維山水畫最重要的特色是詩與畫的有機結合,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這一特點構成了王維作品的獨特風格,是王維對山水畫發展的突出貢獻,影響到后來山水畫風格的演變。被蘇東坡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關鍵詞】山水畫;王維;意境美
中國水墨畫的最高境界是由王維開創的。他采用了特殊的“破墨”新技法,以水墨的“濃”和“淡”渲染山水,大大發展了水墨山水畫的筆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基礎。王維禪詩中所蘊含的禪學思想與所追求的意境為宋元時期的山水畫開拓了表現題材;豐富了畫面的表現;完善了山水畫的筆墨語言;對意境的追求使畫者的思維與心性通過水墨這一媒介得到了完善的詮釋。王維對水墨畫的追求不僅在思想上與禪道境界相通,而且在繪畫的基本語言上也與禪道相融合。他在繪畫創作的過程中,也多有留白的地方,就是禪道講究的“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是有”,從本質上講就是對自然風景的超越,在“簡淡樸素”中透露出禪道的基本內涵。
他的山水畫展示了大自然中最細微的、最生動的韻律,從而表現出作者慧意禪道的境界。王維不僅有清凈之心,而且有超脫世俗的想法,以禪道入畫,使他的水墨山水畫洋溢著恬然自適的情景,充滿“空靈”、“清寂”、“閑淡”和“幽靜”的禪道精神。他采用有深有淺的畫法,改變了以前簡單平涂的畫法,水墨畫自然營造出美的禪道意境,從而在水墨之中蘊含了深刻的禪道思想。他的水墨畫風幾乎影響著中唐以后的中國山水畫發展,影響著中國古代山水畫主流發展方向。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畫理論,把文人畫的內涵全部具體化于王維,稱王維是南宗畫之祖,這些都是和佛、禪、道聯系起來的,也是不無道理的。所以研究王維水墨山水畫,就必須了解禪道思想對他的影響。禪宗主張以清禪無為、秋水澄凈之心觀照萬物,如古井澄潭映照萬象,得其生趣。南宗主張法遍一切境,提倡從觀照自然的一機一境,萬物色相中,悟解禪理,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如“白云”、“山月”、“松影”皆成平等無差別之“一片境”了。
王維的山水畫并不是一開始就是用墨色來表現的,他早年學過李思訓、吳道子,但都難成自己的藝術成就。他在隱逸后,以畫自娛,變金碧輝煌設色為以墨為色。在中國畫里“墨”并不是只看成一種黑色,而是把它看成能夠獨立完成繪畫的具有豐富變化的物質。王維的水墨山水畫充分運用水墨技法,創新山水畫皴法,他變剛性的線條之勾斫為柔性曲卷、隨意自然線條之寫意。他的山水畫在審美意象上以恬淡的田園風光為美,以靜謐的自然山水為美,表現出對平淡超脫和空靈寂靜的審美追求;在審美形態上,以平淡超脫為美,以空寂為美,開創了全新的審美境界,促進了“韻味”說的產生。他以超脫世俗的審美心胸,以“悟”和“靜”的審美體驗方式,在縱情山水中追求“心物融合”的高妙境界,開創了“雄渾壯偉”的盛唐氣象主流之外的又一“空靈靜寂、澄淡精致”的審美境界。王維山水畫高度凈化的美學意境,以及曠世恬淡寧靜和諧的美學情調,同樣成為典型的盛唐之音,并標志著中國美學進一步走向成熟。
王維喜繪雪景, 主要作品有《袁安臥雪圖》《雪溪圖》和《江山霽雪圖》等。之所以描繪雪景, 其原因可能在于雪景的“無色”可以表現出禪宗“空寂”的精神境界。禪宗強調的是不被世俗欲念侵蝕的純潔的人心, 追求的是自然和本色的“空性”和“寂靜”。正是對這樣一種審美心靈和藝術意境的追求, 導致了王維致力于“破墨法”和“水墨渲染”技法的探求和發掘, 并因此打破了自唐初以來的單線勾勒和平涂手法對山水畫創作的限制。王維在《山水訣》和《山水論》中提出了山水畫以“水墨最為上”的觀點, 他所開啟的水墨畫是以水和墨作為主要的表現手法, 比起濃艷富麗的重彩, 水墨的色澤顯得格外的單一, 但就是這種單一的色澤才凝聚和蘊涵了淡薄寡欲、素凈的思想意韻, 恰好適宜展現禪宗的靜寂境界。他將水墨的技法和雪景的題材緊密聯系在一起, 在更充分地表現雪景意境的過程中, 水墨技法也日趨完善。在王維之前, 也有關于雪景的畫作, 趨于應用淡彩和寫實的風格;而王維的水墨技法則更突出了雪景畫的寫意風格, 突出表現了景中的寧靜、清冷等意境, 換句話說, 更突出了畫家自身創作時的心境和精神境界。
“意在筆先”強調不刻意去追求刻畫出事物的表象的真實性, 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內在, 目的在于更積極地顯現出自身的主觀精神, 也就是更強調“意”而不是拘泥于表面的“象”。在對待形式上, 主張忘形, 也就是說并非一味地追求有形或無形, 因為有形或無形都是對于象的執著, 而忘形則是超越形的束縛, 去關注本性。王維的藝術創作充分體現了“意在筆先”的觀念。他被稱為“不問四時”的畫家, 善于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或是不同季節的景物融合為一體。
王維畫作巧妙地運用筆墨, 極力推崇“水墨為上”的繪畫理念, 較為貼切地傳達出了靜寂的禪理。《雪溪圖》可以說是王維筆墨用法最為典型的代表作。安歧的《墨緣匯觀》評此圖:“以焦墨作畫, 敷粉為雪, 漬墨成陰, 筆法高古, 樹石奇異。其溪橋、籬舍、野店、村居、坡陀、遠岸, 皆具天真。溪面一舟, 二人撐渡, 籬邊作大小四豕, 一人驅逐, 更為奇絕。”在《雪溪圖》中王維將水墨技法的簡練與樸實發揮到極致, 將絢爛繽紛的世界提煉為黑白兩種主色。從本質上說黑色與白色實際上容納了所有的色彩, 但又可以淡化其它的色澤, 所以, 黑色和白色的選擇表現出禪宗既能容納萬物又能淡化亂世紛爭的思想境界。王維還運用了層次不同的墨色與留白, 畫面皴法甚簡, 渲染見長。留白的方式“借地為雪”, 使畫面中的雪呈現蓬松細膩的質感。畫中用墨浸染溪水, 更襯托出了兩岸的白雪。《雪溪圖》中的“破墨法”在于趁墨色還沒有干的時候, 用濃墨破淡或是用淡墨破濃, 相互滲透交錯, 以求達到鮮活的效果。除此之外, 墨色具有的枯、濕、濃、淡、焦等多層次的變化, 筆墨的不同層次依據創作時的不同情感和體會而變化。整幅畫作以渲染為主, 顯得層次分明, 雖然只是黑、白二色, 但仍然變化豐富, 以淡墨渲染出山石的錯落關系。王維還運用“簇成法”, 就是用筆墨直接將樹石點簇而成, 這種方法后來也成為中國山水畫的傳統。
這些筆墨用法, 在《雪溪圖》中描繪出皚皚白雪中凋零的樹木、小溪兩岸的幾間茅屋、溪中篷船上獨自撐篙觀景的船夫等景象, 整幅畫面遠山及近景都被白雪覆蓋顯得格外冷寂;不僅如此, 畫面前實后虛, 似乎增加了白雪的厚重感, 更表現出冬天的清冷之感。但是畫中又設有籬落、臺榭、屋舍和遠村, 似乎表露出幾分生活的氣息, 在冷寂的冰雪環境中增添了些許恬淡和靜謐的生活意趣。這樣的畫面完全符合禪宗藝術的審美境界。禪宗不拘執束縛于塵世生活中, 但又不能完全拒絕現實社會的存在, 《雪溪圖》中王維以特有的筆墨技法描繪出若影若現、迷離恍惚的自然雪景和生活氣息, 表現出禪宗所蘊涵的平淡自然和深邃意境。
總結:山水畫的發展從“金碧”到“水墨”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藝術精神的升華。王維禪詩使山水畫的藝術語言逐步走向多元,藝術精神不斷得到提升。畫中要有空靈,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禪境與畫境相通。空靈的藝術,自然需要空靈的內心去培植,去除心靈中的煩亂與欲望,怡然自得,方可進入禪之境地領會生命蓬勃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