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怡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十九大報告告訴我們,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那么我們的文化自信到底源自于哪里?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時間自春秋戰國始,諸子百家用他們匪夷所思的智慧,為中國文化和傳統立下規矩。在那個“百家爭鳴”的年代,道家為天地立心,儒家為生民立命,法家為這混亂不堪的人世定下公正的法則,墨家平等尚賢,研究萬物之理,推理邏輯之學,在亂世里行走的諸子,以他們的智慧迎來了中國第一次文化上的大一統。
以《詩經》和《楚辭》為代表的兩座高峰,為中國幾千年的詩歌開啟血脈。唐詩清麗,宋詞婉約,元曲綿長,一部《史記》成為“史家之絕唱”,古四大名著更是古人智慧的凝結。
就像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既有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一份純真質樸,也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一份責任與擔當,既有著“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一份雄心,也有著“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一份從容和淡定,我想,這是人生的味道,是文化的味道,也是民族精神的味道。“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誨。”偉大詩人屈原,因為他中國多了一個節日,多了很多風俗,他的名字和故事在民間流傳,他的詩成為華夏不朽的樂章。岳飛“精忠報國”彰顯中華民族的氣節。還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悲壯。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義,又或是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的正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精神財富。
約1420年,曾有一條大船成功繞過好望角,鄭和七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大規模遠洋航行,它以各國航海者無法想象的恢弘之勢打通了中斷已久的東西方海上航線,創造了空前的海上傳奇,更像世界顯揚了一個文明古國的文化自信。據記載鄭和寶船最大的長近150米,船隊全盛時擁有200多艘艦和28000余人,掌握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充分彰顯了中國的強大實力,這是一種充滿底氣的自信。鄭和注重建交,不重索取,沿途給各國帶去各種貴重的禮物,盡顯大國風范,讓世界認識了中國這個偉大的國家,這是一種大氣的自信。在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鄭和船隊在爪哇島曾遭遇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攻擊,170多為船員無辜被殺,盡管船隊的戰力足以掃平整個島嶼,但鄭和毅然主張“和為貴”,贏得了兩國長期的和平友誼關系,大氣之余盡顯和氣。
雖然,隨著鄭和的病逝航海圖被毀、寶船的朽壞和海禁的開啟,遠洋航行成為王朝絕唱,但鄭和留下的這種底氣、大氣、和氣和骨氣卻一直積淀傳承至今成為支撐中華文明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
當然,五千年的奔跑中我們也曾遭遇風雨坎坷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從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民,當1919年冬,陳望道《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在用板凳、鋪板臨時支起的寫字臺前完成。有太多如魯迅一般的仁人志士以“我以我血薦軒轅”一樣的文字來表達對中華民族的深愛。《可愛的中國》是方志敏八十年前在獄中用敵人給他用來勸降的紙和筆寫下的動人心魄的篇章,。“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是作家艾青面對侵略者仇恨的吶喊。“威武不能挫其氣,利祿不能動其心”“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華民族的精神之火從未熄滅。
讓我們回顧近代文化藝術史的篇章,從戴愛蓮的舞劇《空襲》、到梅蘭芳蓄須明志、老舍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四世同堂》,郭沫若的話劇作品《雷電頌》,再到曹禹的《蛻變》。當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樂音在波濤洶涌的巨浪中咆哮。
民族危亡之際,文化精神帶給人們強大的力量,浴火重生的中華民族跑進了另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時代。這是民族復興的時代,這是文化復興的時代,更是擁抱世界的時代。
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談及:“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漢唐雄風,兩宋繁華,當康乾盛世留下了封建帝國最后一抹輝煌,鴉片戰爭后的百年光陰讓民生凋敝、國力羸弱的中國明白了自強才能自立。后來的我們,“神十”九天攬月,“蛟龍”五洋捉鱉,港珠澳一橋飛架南北。我們人民當家作主,實行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當斑馬線中的老人向禮敬的車輛彎下蹣跚的腰身,當重慶公交因2人爭執墜入冰冷的長江引發全民對社會文明的探討,我們把重建一個高度發達、高度文明的國家作為我們的不懈追求,當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宣布中國裁減軍隊員額30萬,我們把在高度和諧的現代社會里實現和平與發展作為重要目標。
孔夫子曾說:“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個人的自由不能違反國家的憲法和法律,自由意味著責任,也意味著自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促進公平正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提出要推動經濟更加公平的發展,發展成果要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當2018年8月27日,昆山“反殺”案中于海明正當防衛的判定被正義的法槌敲響,那一刻,法治二字被銘刻在每一個公民的心中。讓我們的兩彈一星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成為我們每一個公民的信仰,當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中孫東林、孫水林兄弟為尊嚴承諾,為良心奔波,“言忠信,行篤敬”,這古老相傳的信條,是對他們的故事最好的詮釋。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指出,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廣大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梳理近幾年來習總書記有關“文化”的重要講話,“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他反復強調的重要話題。習近平總是身體力行,在國內外各種重要場合,以生動的語言、智慧的表達、國際的視角,帶頭講好中國故事,亮出中國“文化名片”,在世界上掀起了強勁的“中國風”。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近幾年來,中國文藝創作有了新的氣象、新的面貌。在G20杭州峰會上《最憶是杭州》這場2016年中西方音樂對話令人難忘,然而同一年令人著迷的中國文化大戲也在世界各地奏響。美國紐約,京劇表演藝術家張火丁在林肯中心媒體預演;比利時布魯塞爾,上海昆劇團《牡丹亭》在中國文化中心交流演出;法國巴黎,第七屆傳統中國戲劇落下帷幕;所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國文化正在迅速走向世界,日益擴大著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千百年文化的積淀、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綜合國立的不斷提升,這就是中國文化自信的底氣。
今天,“一帶一路”建設使中華民族以遠超前人的自信去開辟鄭和時代無法想象的新時代、新征程。600年前,鄭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現了精美絕倫的筑器、絲綢和文化古國的博大精深;600年后,我們通過“一帶一路”,讓世界全方位感受到文化強國所煥發的勃勃生機,琴棋書畫、武術京劇、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四大發明”無不映射出中華文明的文化軟實力。
四、結語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中國從不缺乏生動的故事,關鍵是有講好故事的能力和講好故事的主人。我想說,在新時代宏偉目標的召喚下,我們年輕學子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將積淀在我們身上的文化傳統發揚光大,從而筑起文化自信的新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