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詩人王維,官至尚書右丞相,故后世稱之為王右丞,曾在陜西藍田縣輞川購置別墅,即歷史有名的輞川別業。王維的莊園與周圍的其它村莊和諧地融為一體,王維關心群眾疾苦,得到了人民的敬仰。王右丞與民相處之道值得我們今天的領導干部借鑒學習。
【關鍵詞】王維;輞川別業;領導干部;群眾
王維,字摩詰,祖籍太原,其家后來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父親處廉,官至汾州司馬。王維不僅是盛唐時期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畫家和音樂天才,而且是朝廷的高級官員。至去世前,已官至尚書右丞,故后世稱之為王右丞,有《王右丞集》傳世。尚書右丞(正四品下),主管兵部、刑部、工部三部十二司,大致相當于現在國務院的副部長級職位。王維購得宋之問的藍田山莊以后,就莊園及其附近天然山水、地形和植被稍加人工整飭,并作了局部的園林化處理,把輞川別業營建在以山林湖水取勝的天然山谷區。
一、輞川別業與周圍的其它村莊和諧地融為一體
關于王維時期輞川山谷內的村莊,雖然史書沒有明確的位置記載,但是從王維、裴迪等人的詩文可以判斷,在輞川山谷內,除了王維的輞川別業以外,還分布著一些別的村落。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云:“夜登華子岡.....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華子岡是王維輞川的二十處游止之一,從文中可以看出,華子岡一帶有一些村落和寺廟。裴迪的家也在華子岡一帶,“結廬古城下,時登古城上。”(裴迪《孟城坳》)輞川別業的建筑和景點投入了自然的懷抱、納入了自然的體系,不僅融合在白云、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之中,與自然物結成了和諧的藝術整體,而且輞川別業與周圍的其它村莊也和諧地融為一體。不像在京城長安,盡顯天子之氣的皇家園林、炫耀富貴權勢的私家園林一定要與平民宅第有天淵之別,王維的輞川別業與輞川村民、隱士的房屋、土地是相互交錯地分布著的,沒有嚴格的界限。作為朝廷高級官員的王維并未因身份的顯赫讓其別業的建筑凌駕于其他村民之上,相反,輞川別業的“草堂精舍”沒有四面而起的高墻和庭院深深的院落,它與周圍的村落和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這種和諧更營造了一種平等的氛圍。1
二、王右丞關心群眾疾苦
王維不僅與鄉鄰群眾關系融洽,而且非常關心他們的疾苦。其詩《輞川別業》:“優婁比丘經論學,傴僂丈人鄉里賢。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詩寫王維在輞川與隱居鄉里的高僧、賢者誦經、闊論的快樂。另外,與王維相鄰而居的還有一些隱士。《田園樂七首》其五:“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五柳先生指志趣高潔的隱士。王維十分關心鄉鄰們的生活疾苦,隱士胡居士病了,臥床不起,王維及時送米相贈,“聊持數斗米,且救浮生取。”(《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雖然王維官位顯赫,生活閑適富足,但他深切地同情農民、饑民生活的苦難。村民賦稅太重,一日深夜,他們交完田稅,辦完公差,深夜歸家,疲憊不堪,這讓王維自責、心痛。他替農民向官府申訴疾苦,請求藍田劉知縣關心百姓,“歲晏輸井稅,山村人夜歸。詎肯無公事,煩君問是非。”(《贈劉藍田》)不像其他莊園的莊主肆意掠奪農民的土地,相反,面對饑民,王維還慷慨捐贈屬于自己俸祿的職分田。王維與輞川村民的感情可見一斑。在輞川,王維與鄉鄰們的關系是出自人的本心的一種樸實、真誠的人際關系,毋庸置疑,這種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無論對于王維還是鄉鄰們來說都會感到快樂。
三、王右丞與民相處之道的啟示
(一)領導干部的宅邸要與周圍環境相和諧
住有所居是我們生存的需要,對美好宅邸和居住環境的向往,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奮斗目標之一。家庭住宅環境不僅反映主人的審美情趣,而且是主人經濟實力的外在表現。一般來說,領導干部的審美情趣和經濟實力要高于一般的平民百姓,但是,領導干部營造或購買的豪宅、別墅一定要與周圍環境相和諧。一方面,房屋的格調、色彩要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一致,更不能破壞自然環境;另一方面,豪宅、別墅要與周圍其他人的房屋相和諧。
地處陜西的秦嶺不僅是我國南北方氣候分界線,而且是涵養八百里秦川的一道天然生態綠化帶,能夠有效地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地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一千三百年前,高級官員王維的輞川別業在陜西西安藍田秦嶺的北麓,它順應自然山水而營建,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共生,與大自然渾然天成地融為一體。輞川別業沒有高大宏偉的建筑,更沒有等級森嚴的庭院,與周圍平民百姓的房屋沒有什么異樣,非常和諧。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陜西秦嶺北麓西安段別墅群再次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只不過,這次關注的是它的違建和拆除。據媒體報道,從2003年開始,開發商利用秦嶺北麓西安段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違法建造了數千套別墅,建設者對秦嶺山體肆意破壞,他們任意濫伐樹木,削平山坡,隨意圈占基本農田、林地,隨意排放生活污水,嚴重地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大多數別墅建筑面積達幾百平米,別墅建筑裝飾富麗堂皇,有的文物多達二百余件,闊氣奢華程度令人震驚。這些具有歐美風情的富貴者的別墅與附近像非洲難民居住的低矮陰暗的民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極不和諧。這讓老百姓情何以堪!
陜西秦嶺違建別墅群問題在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六次的重要批示和中紀委專項整治工作組的督辦下終于得到了根本解決。拆除這些違建別墅群不僅恢復的是秦嶺優美的生態環境,而且是大快人心的政治工程。
(二)領導干部要關心群眾疾苦
王維王右丞并沒有因金錢、權勢而凌駕于鄉鄰之上,相反,他因極其善良的高尚精神情操獲得了鄉親們的尊重和愛戴。這種境界源自于高官王維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利益,做事絕不會出于自私的欲望和功利,而是遵從自己的本心,傳遞自己的善意。王右丞緣何能得到輞川當地村民的敬仰,不僅因為他的住房與周圍房屋的和諧讓村民有了親近感,而且因為他本性善良,視村民為親人,關心群眾疾苦。在王維看來,走出長安城,來到藍田輞川,他就是一介平民百姓,與附近的村民、僧侶并無不同之處。這就拉近了王維與當地村民的心理距離,使得王維與他們和諧相處。難能可貴的是作為高級官員的王維非常關心村民的生產和生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領導干部只有多深入基層,走街串巷,才能了解民間疾苦和為政的不足;只有帶上對人民群眾的深情厚誼,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才能幫助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當前,我們的黨群干群關系總體上是好的,但個別領導干部輕視群眾、漠視群眾、脫離群眾甚至損害群眾利益的事情仍然存在。這樣的領導干部降低了黨在群眾中的光輝形象,剝奪了群眾的幸福感,務必要懲處。實踐證明,扎根群眾,始終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脫離群眾,最終被群眾拋棄。背離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新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只能變成空談。
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領導干部必須密切聯系群眾。密切聯系群眾,不能擺花架子,不能只說不做,而是要將心比心,面對面、實打實,從細微之處和細節小事做起,以真心換真情,更多更好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密切聯系群眾,要多一些親切平和,少一些發號施令,不擺譜、不端架。密切聯系群眾,必須堅持不懈地反“四風”、轉作風,讓人民群眾有真真切切的獲得感。
王右丞的輞川別業與周圍的其它村莊和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這種和諧更營造了一種人與人平等的氛圍。回到輞川,王維關心群眾疾苦,善良的本性得到了人民的敬仰。王右丞在輞川的與民相處之道值得我們今天的領導干部借鑒學習。
【參考文獻】
1.吳長城.輞川別業及其變遷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