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俊
【摘 要】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通過養生咨詢指導、按摩、熏洗、艾灸、貼敷、刮痧等一些傳統保健服務,以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體現中醫“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本文基于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體系發展的現狀展開論述。
【關鍵詞】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體系;發展現狀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促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定義: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是運用中醫藥(民族醫藥)理念、方法和技術,開展的保養身心、預防疾病、改善體質、增進健康的活動。作為中醫藥“治未病”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養生保健因其未病防發、已病防變、愈后防復的優勢,在時下受到廣大城市白領、老年人、慢性病人的普遍歡迎。
1、中醫養生價值體現
1.1“簡、便、廉、驗”,揚中醫保健之長
中醫藥學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積累了深厚的民眾基礎,尤其是養生功法(八段錦、五禽戲)、膳食調理及按摩、推拿、艾灸等常用保健方法,簡單易行,價格低廉,綠色環保,容易被民眾接受。當今中國的醫療環境“看病難、看病貴”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急需解決的重要民生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中醫藥資源的優勢。中醫學家仁心仁術,不但致力于治病療疾,而且著眼于民生疾苦。《本草綱目》所載大量處方都簡單精練,藥物采集、制作均注重方便,不取昂貴之材。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曾提倡“一根針,一把草”為群眾治病,要求在治病過程中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突出價值。中醫藥的特點是可使學習者將所學知識迅速用于未來的臨床治療,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
1.2“治未病”,顯中醫養生之慧
中醫“治未病”概念于《黃帝內經》中最早得到體現,其主張圣人行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快意于虛無,而恬淡虛無、心態豁達才是養生之道,修身養性則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傷寒論》強調,若傷寒證初愈,卻起居作勞、不思靜養、不節飲食,容易發生病情變化,后世醫家繼承該理論并不斷進行補充和完善。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醫療保健技術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也開始發生轉變,對預防的重視力度加大,注重防與治相結合及生理、心理與社會全面的健康。通過養生、“治未病”不僅可減少疾病給患者造成的身心痛苦、改善亞健康狀態、提高生活質量、減少患者經濟負擔,同時也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醫療資源。
2、中醫養生誤區
2.1“中醫養生就是要多吃補藥”
這種廣泛性的誤解,來源于對中醫的不完全認識。在此不得不說中醫理論中人的體質分氣血陰陽,五臟虛實等。當人們的思維停留在從前生活條件低下、食品匱乏的時代,總會認為,身體不適就是因為虧虛,而養生調理的方法,就是吃各種補益的藥品。再加上現在電視、廣告等各種保健品的宣傳,更加讓人們潛移默化加深了這種錯誤的觀念。其實根據大家的不同體質,我們需要選擇適合我們個人的養生方法,比如濕熱較重的患者,就該傾向用清熱化濕的中藥,肝氣郁結的患者則適合疏肝理氣的中藥來調理身體。
2.2“中醫都是慢郎中”,
其實中醫也有很多治療急癥的方法。礙于醫療體制的限制,在醫院里對于很多急癥、重癥,中醫只能作為輔助治療的一部分。但對于一些其他疾病,如感冒傷風,中藥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甚至對于急性腰扭傷等痛癥,有經驗的醫師,通過針灸就能給患者帶來相對比現代醫學更快、更好、更少副作用的效果。
3、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體系發展策略
3.1加大中醫藥專業性服務人員的培育,提高中醫特色
服務質量對現有的不同層次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人員進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養生保健和康復知識、中醫保健基本技能和操作手法、保健服務基本要求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努力提高現有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人員的質量。中高等中醫藥院校可針對現有的社會保健人員積極開辦中醫養生保健教育,教授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中醫養生保健操作手法;針對在校學生進行中醫養生保健的職業教育,培養出一批批中醫保健行業的實用型人才。中醫養生機構可與中醫醫院、高等中醫藥院校進行合作,共同培育專業實用的保健人員。
3.2加強行業標準建設和市場監管
加快我國現有的中醫養生保健行業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建設、完善和推廣,明確區分開中醫養生保健機構與中醫類醫療機構,完善保健機構和醫療機構的服務職能;加快建設和推廣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行業標準,包括中醫養生機構和服務人員的準入,規范中醫養生機構的服務,制定服務人員的從業標準。
3.3加大中醫藥養生保健文化的傳播和推廣
目前,中醫藥養生保健文化傳播通過各種媒體方式正如火如荼的開展著,全民的中醫藥養生保健文化知識素養得到了提高。建議應有梯度式的普及養生文化知識,針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應有不同的傳播方式和內容;定期舉辦中醫藥保健文化知識展,印發相關中醫藥養生保健文化宣傳頁;擴大新媒體傳播優勢,錄制養生小視頻、制作保健知識推送和搭建養生知識文化平臺。同時我們應抓住時機,積極推進中醫藥養生的全球化發展,大力推廣具有中醫文化特色的養生保健技能,讓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全人類,造福全人類!
3.4完善便民服務體系
實施中醫“治未病”工程,在三級中醫醫院建設中醫特色健康管理中心和“治未病”中心,在二級中醫醫院建設中醫特色健康管理和“治未病”綜合服務區,在市級以上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服務機構設立中醫特色健康管理和“治未病”科,提升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實施“互聯網+中醫”服務工程,發展中醫遠程醫療、移動中醫健康管理等線上現代技術服務,研究開發適應中醫藥學術交流,聚集廣大居民中醫藥養生和保健需求,具備科普傳播、政策咨詢、技術推廣、養生指導等功能的“互聯網+中醫”服務模塊,實現優質中醫資源下沉,促進服務半徑和服務能力延伸,方便居民群眾享受便捷、高效的就醫服務。
4、結束語
構建一套以監管養生保健機構服務標準與服務內容為核心任務的社會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管理模式,對于維護養生保健市場秩序,促進社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樂.分析中醫養生與慢性病防治[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04):127+131.
[2]閆玉慧.中醫養生保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04):46-47.
[3]劉強,章培愉,林辰.弘揚中醫養生文化助力實現全民健康[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1(0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