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子健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環境變得尤為便捷。這既是機遇,也是一種挑戰。當代大學生的學術不端問題層出不窮,文科生作為理論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其誠信修養是整個學校和社會發展的關鍵。通過對文科大學生的學術不端現象進行研究,并揭示其隱藏的深刻問題,提出相應對策,進而完善誠信、積極的學風建設。
【關鍵詞】文科生;學術不端;現狀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高學歷人才,對其知識儲備和綜合素質的要求缺一不可。而在實際情況中,他們的誠信問題與社會的要求差距甚大。大學生的學術造假、抄襲現象的存在,給他們的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十分嚴重;著力解決文科大學生學術不端的問題,不管是對學生的個體發展、學校的學風建設和社會風氣的傳播都會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
一、文科大學生學術不端現狀
誠信一詞的含義即字面上的誠實、守信。學術不端,是指在學術方面所出現的一些不誠實、不誠信的或違反法律法規的表現。
本科生的課程要求相對嚴格,期末考試、平時作業對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要求很高。但文科生與理科生所學內容不同,考試提醒也差距甚大。對文科生的考察多以書本內容的掌握、專業詞匯的解析以及展現自己的觀點、表述為主,不要求具體的解析步驟,這樣就會導致考試期間的抄襲、作弊現象較多。
此外,文科生學術不端的現象還體現在畢業論文的撰寫上。文科大學生的畢業論文與理科生不同,不需要相關的畢業設計和實驗,只是需要發表一些自己的對事物的觀點和理解。撰寫論文的時候,他們常常會將別人的觀點引用到自己的文章當中,甚至大段、整段的拼湊,有些幾乎對自己寫的文章內容一知半解。更有甚者花錢請槍手代寫文章,只在答辯前對文章粗略的閱讀,以應付老師的提問和答辯。這樣一種風氣的形成,使得學校的整個學術氛圍稀薄,學生不能靜下心來踏實的完成自己的學業,對社會積極風氣的形成更是有著極大的影響。
二、文科大學生學術不端問題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外界風氣的影響
古有孟母三遷,意為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的重要性。如今社會上的風氣給潛心學習的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身邊的環境對人的觀念、習慣等起到很大的指導性作用,對于自律性較差的同學而言,如果恰好在學校里身邊有一些人在讀書、生活以及與人交往的時候習慣于投機取巧、不注重誠信,那么時間久了,原本講究誠信的學生也很有可能慢慢被同化了,不誠信的大學生會越來越多,不良習慣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對環境的凈化和整治能夠在極大的程度上規范大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
2、對學業成就和道德素養缺乏正確的認識
許多大學生將成功畢業取得學位作為第一要素,對真正的做學問、學知識并不感興趣,他們的誠信意識和道德規范,并沒有和學歷上升到同樣的高度。他們認為學業比素質重要,重視了學業成就而忽視自身的道德修養。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涯,以一篇論文結尾,是對其學業水平的綜合評價和考核,也是在他們步入社會前的鋪墊和基礎。如果畢業生們不能正確、合理的意識到誠信教育的嚴重性,將會對自己、學校、社會都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文科大學生學術不端對策分析
(一)凈化校園風氣,加強誠信文化建設
學校是學生的集聚地,從眾心理和耳濡目染的學習會使得不良的學習習慣和風氣加速傳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加強積極學風宣傳和建設并且嚴肅嚴格的處理違反學術規范的行為,發揮警示作用,都是減少大學生學術不端的重要措施。有些學生在涉及學術造假或者在進行了學術不端行為之后并沒有得到懲罰,這就導致他們的膽子更大,形成惡性循環和風氣敗壞。對此,學校應該通過多種方式方法來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進行正面的宣傳,給予他們正確的積極的心理引導。在宣傳的過程中,學校著重將學術誠信作為一種道德意識灌注于學生的行為和思想當中,形成一種無形、持久并且深遠的影響,使遵守學術規范的這一觀念內化成為學生們的本能行為當中,從而減少甚至杜絕學術不端現象的出現。
(二)樹立正確榜樣,強化教師的積極影響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老師的引導作用從古至今、從小學至大學都是不可忽視的,輔導員、學業導師,都是大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指引者,他們的思想、意識以及行為都會對學生造成影響。因此,通過樹立教師的學術誠信自律意識的典范,輔導員、學業導師等在其三四年的學習生涯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加強對學生的學術誠信教育管理,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的學術規范,從小做起,每一位學生都按照要求、規范的發表文章。另一方面,通過個體的量變引起群體的質變,繼而對學校的學術誠信風氣的凈化起到主導性的作用。重視導師的模范作用,不僅僅是在學術指導方面,更應該注重其對學生的道德修養方面的影響,通過正確的引導作用減少學術不誠信行為的發生。
(三)開設相關課程,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
學校若能夠開設一些學術誠信相關的課程,闡述學術不端的危害和后果,使學生能夠清楚的了解到學術誠信缺失的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危害,確保大學生對學術規范都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使學術規范教育課成為高校具有特色的一門課程,這便會學術誠信方面的建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當然,學術的誠信教育不應局限于學校的課程,更應該貫穿于他們的生活和娛樂當中,不僅僅是學校要設置相關的課程,家庭社區、社會組織都應要及時的進行宣傳。通過多種方式的傳播和教育,使研究生在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將研究生的學術誠信變成一種習慣而不是一種要求。
(四)規范評價體系,建立完善的獎懲制度
學術不端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相關的評價體系有關。建設規范、完善的獎懲制度,有獎有罰,才能更好的促使學生專心學術、潛心科研。在規范評價體系的之前,首先要關注問題出現的原因,即在評價過程中“重量不重質”的現象,轉變對“量”的過度追求,平衡量與質的相互關系。正確的、完善的獎勵方式能夠對學術文章的質量和數量都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獎勵制度不能單單局限在獎學金、評優評先上,設置多樣化的獎勵方式,例如游學、深造等,能夠更好引導研究生朝著正確的學術方向發展。對于學術研究過程中出現的不端現象,則需嚴格治理,再制定相關的懲治文件之后,更要加強實施和執行,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從根源上杜絕學術不端現象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