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葵蘭
摘要:隨著近些年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國的本科院校中開始得到發展,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應用型的人才。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之下,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取得進一步的成功,必須要在人才的培養模式上進行創新。在應用型本科院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轉型中,校企合作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在應用型的人才培養中其重要的作用。會計專業人才具有服務經濟的實用性的作用,根據會計專業的實際特點,在院校中采取校企合作培養會計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提升學校的教學水平,同時為企業提供人才儲備,實現校企兩方的共贏。下面將分析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并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養會計人才提供建設性的策略。
關鍵詞:應用型院校;校企合作;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的實用性在教育的目標中越來越重要,所以在應用型的本科院校中,以人才的就業為目的,需要高校與企業進行合作,構建所謂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基于會計專業的專業特點,需要在校企合作中根據專業的特點,結合當前會計專業教育本科院校教育中的現狀進行創新。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為本地培養應用型人才,進行校企合作可以針對地方特點,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根據對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率的調查,有接近百分之十的學生在畢業后未就業,未就業的學生半數處于求職狀態,三成準備參加研究生、公務員考試,兩成人既不求職也不準備參加考試。這樣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畢業生的求職狀態正在向多元化轉變。就業方向的變化使得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始研究如何在人才培養中與企業進行合作,借助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本地的人才培養和當地的經濟建設提供動力支持。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及財會專業特點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國家為了當地的社會經濟建設而支持創建的社會人才培養院校。一般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與當地的企業進行合作,通過學校對人才的培養和輸送,可以滿足當地企業的生產工作需求,為企業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人才。國家扶持建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立足于我國的“一帶一路”等區域發展特色以及地區的特色社會建設、社會公共服務模式等發展戰略促進社會的人才資源培養以及創新一體化的新模式。在生產的實踐與應用中,應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將時代的發展精神以及社會的發展需求融入到理論化的教學過程中,將本科院校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的環節和方法與當地的發展特色相結合。教學的過程中重點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將實踐教學作為教學工作的發展核心。將人才培養的理論化過程向生產中的實踐應用轉變。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會記專業是為了現代社會的各類經濟建設而設立的,會計專業的要求需要學生熟練掌握有關經濟學以及管理學的相關知識。在一定的實踐能力的基礎上,可以在財務工作之中掌握專業的財務知識和技能。能夠做到在企業或各種單位的工作中,為生產工作的各個環節提供專業的財務方面的分析與風險評估,給企業最終呈現出一份完整的財務報告。從財會工作的流程中可以體現出其工作的特征,就是實用性強,對實踐能力的要求較高。所以財會系的學生在畢業后的就業前景好,在加入工作后往往有著較好的待遇。與之相對的。社會上對于財務會計專業的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同時由于不同區域對于財會人才的需求不同,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企業會要求會計對財務工作的整體發展前景有一個規劃和分析,在對企業內部的財務數據進行整理處理之外,還需要為生產工作的各個環節提供專業的財務方面的分析與風險評估,給企業最終呈現出一份完整的財務報告[1]。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現狀
在教育模式改革的全新發展階段,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被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所重視,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可以實現學校和企業的雙贏。但是在目前的發展階段,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著一定的發展局限。主要體現為校企之間合作的深度和內在的動力不足。企業和學校在合作中的初衷不同,導致整體的合作工作浮于表面。因為企業中的財務工作是一項核心的工作內同,所以企業在選擇高校學生進行實訓的時候不會有太多的人員需求,在實訓的工作中,企業為了不影響會計部門的實際工作,一般不會讓每個會計專業的學生進入財會辦公地點。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深度主要體現為學校的課程設置方面,一般會計專業的學生會在第六、第八需學期被安排進入企業進行實訓。在學校時還是以理論的課程為主。由于會計這項專業的實用性強,所以學生更需要將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的工作中,在工作中才能積累更多的相關工作經驗,才能為將來考取財會的相關證書奠定良好的基礎。學校在選擇企業進行合作時,也沒有根據當地實際發展需求來制定財會專業各個行業特色的綜合實訓體系。所以校企的合作深度并不夠。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養會計人才的優勢
(一)可以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要
目前從高校畢業的人才普遍缺乏對所學專業的實踐的經驗,而社會上的企業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企業的需求與學校培養的人才資源不相適應,成為了目前社會和企業發展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中進行校企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學校的教學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授的內容進行創新化轉變,著重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社會企業提供應用型人才,解決目前人才資源培養中的問題,促進院校以及當地企業的有效發展。
(二)可以促進本科院校向應用型發展
本科院校的教學水平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得到很好的提升,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彌補學校實訓設施的短板,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團隊的建設。高校大多數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實踐教學模式單一,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不足。同時,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可以參與到學校的教學活動中,共同開展研發項目。通過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對高校教師進行培訓,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強化教師的技能,提高教師的實踐研發能力。
(三)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地方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當地,人才的培養可以更好地適應當地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地區特色的經濟發展項目。在會計的專業技能上,立足當地的發展可以有利于為當地企業培養了解地區經濟發展趨勢的會計人才,提高在會計人才培養中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四、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養會計人才的途徑
(一)進行專業課程的調整
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根據會計專業的特點以及當地的經濟發展現狀對課程的內容進行改革創新。在選擇當地的企業進行合作時,可以先明確企業對會計人才的專業發展需求,然后結合當地經濟的發展特點,完善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的內容。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院校方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業的資源,來改變學校方面硬件設施不足的現狀,為學校帶來大量的教學資源,改善高校的教學環境。
(二)提升校企之間合作深度
校企合作的深度決定著合作的質量。學校的會計課程設置需要與企業目前的發展階段相適應。制定好合適的課程體系不僅可以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還可以提升企業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廣度和深度。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要求企業的技術人員根據長期積累的工作經驗,為構建具有特色的教學模式提供助力[2]。
(三)構建校企合作研究平臺
校企合作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應構建一個合作教學的研究平臺,通過這一舉措深化校企合作會計人才培養的研究,從教學以及實踐的經驗上實現學校和企業的人才對接。在硬件設施上,強化了校企合作的實訓平臺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理論化的教學提供了實踐的平臺和發展的空間。
五、結語
應用型人才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關注。應用型的本科院校在培養會計專業人才時,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可以提升校方的教學質量和水平。還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地方企業提供會計專業人才,促進企業的發展,從而實現校企雙方的共贏。
參考文獻:
[1]姚婷,閉樂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財會專業為例[J].時代金融,2018(02): 320+324.
[2]薛培軍.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與實踐[J].決策探索(下),2018(11): 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