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紅
【摘要】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發展和民族大融合為音樂的飛速進步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國內外各地和中外各國音樂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這使得唐代的中國成為亞洲各國音樂文化交流的中心。此時,箏樂藝術也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征服了世界各國人民,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古新羅國、高麗、緬甸、日本等國都有相當影響。
【關鍵詞】隋唐;古箏;傳播;發展
【中圖分類號】J632.3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箏很早就傳播到我國周邊的一些國家,并發展成為他們的民族樂器。在唐代,這些鄰國常到中國獻樂,一些樂器返傳我國。如古箏到了蒙古后改稱“雅托噶(jatag)”,音階排列、演奏都有別于漢族的古箏。到了朝鮮(高麗)后改稱伽倻琴,到了日本后改稱“koto”,它們的結構與演奏也都有別于漢族的古箏。
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對于了解和鄰國的音樂文化交流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中國正史中,《三國志·魏志》《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記載了當時朝鮮半島音樂文化的概況以及它和中國的交流,這可以說明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們對于東方鄰國音樂文化的高度重視。其中,《三國志·魏志》有開創記述之功,具有特殊的史料價值。這是由于《三國志》的成書時期比前一歷史階段的史書《后漢書》的成書時期還要早,《后漢書》的有關音樂文化記載,反而基本上是從它移錄而來。《陏書》首創在《音樂志》中記述東鄰朝鮮半島(還有其它鄰近國家)音樂文化的先例,還是像過去的正史那樣只是在《東夷列傳》之類的篇目下加以敘述。
一、中國和高句麗的音樂文化與箏藝交流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高句麗”與“高句獮”并用;北魏正始時期(504—508)又以“高麗”稱呼“高句麗”,后世沿用,因此高句麗時期傳入中國的伎樂通稱“高麗樂”。
根據文獻記載,高句麗時期的樂器有36種,其中21種見于中國吉林集安通溝壁畫和朝鮮安岳(在今黃海道)的壁畫(約4世紀)。這些樂器中有的是從中國中原流傳過去的,如箏。
436年,高麗樂被中國的北魏宮廷采用。在南朝劉宋時期(420—479)也曾被采用。到北周時期,高句麗又獻其樂。
二、中國和百濟的音樂文化與箏藝交流
漢代以來,中國音樂對于朝鮮半島的影響,在本時期繼續發展。中國音樂不僅傳播到高句麗,而且繼續向南傳播,在238年也傳到了百濟。百濟地處朝鮮半島西南,通過海上航路和中國南方交往較近,因而和高句麗便于通過陸路和中國北方進行音樂文化交流的情況有所不同。
百濟,在中國的東晉時期漢字已經輸入,至晚在374年已經設置了通曉中國儒家經典的“博士”職位,由此廣泛吸收中國漢文化。佛教也是在這一時期中于4世紀末經由中國傳入的。根據《舊唐書·音樂志二》的記載,在南朝劉宋宮廷除有高麗樂以外,也有百濟樂。
在《北史》卷九十四《百濟列傳》記述說,百濟“俗重騎射,兼愛墳史(經史典籍),而秀異者頗解屬文”;“有鼓、角、箜篌、箏、竽、篪、笛之樂”;“八月十五日設樂,令官人射,賞以馬、布”。這里提到的一些樂器,有些來自中國中原,也有些是從西域間接傳入的。北周時期,百濟曾獻其樂。在《新唐書·禮樂志十二》敘述“四方之樂”時,于“東夷樂”項下也提到了百濟。
在中國和日本的音樂文化交流中,百濟起著橋梁作用。日本女帝推古天皇朝(593—628),在612年,百濟的音樂家味摩之歸化日本。他曾在中國江南吳地游歷,精通該地戴有假面進行歌舞的“伎樂”。當時的攝政、圣德太子讓他用“伎樂”教授日本的少年子弟,從而將中國的“伎樂”傳到日本,“伎樂”在日本又稱“吳樂”。
三、中國和新羅的音樂文化與箏藝交流
新羅接受中國儒學較高句麗、百濟稍晚,但至遲到5世紀初,儒學也已傳入。
箏的說法見于《三國史記》卷三十二,“加耶琴,亦法中國樂部箏而為之。”“加耶琴雖與箏制度小異,而大概似之。”瑟的說法可能來源于中國的《三國志·魏志·東夷列傳》和《后漢書·東夷列傳》。前者說,與辰韓雜居的弁辰“俗喜歌舞飲酒。有瑟,其形似筑,彈之亦有音曲”。后者說,辰韓“俗喜歌舞、飲酒鼓瑟”。也有的學者認為,《三國志》和《后漢書》上述記載的瑟,可能指的就是箏。看來,中國的箏、瑟一類的樂器對于嘉實王是會有些啟發的。在創作方面,嘉實王認為,既然各國語言不同,音樂也應該不同。《三國史記》卷三十二轉引《新羅古記》云:“王以謂諸國方言各異,聲者豈可一哉;乃命樂師省熱縣人于勒造十二曲。”后來,這位伽椰琴名師于勒看到加耶局勢將亂,就攜帶樂器投奔了新羅真興王,真興王命三人傳其業,得十一曲,后又簡約為五曲。關于這五首樂曲的性質是“繁淫”抑是“雅正”,還發生過一場爭論。最后真興王說:“加耶王淫亂自滅,樂何罪乎?蓋圣人制樂,一緣人情以為撙節,國之理亂不由音調。”于是決定以這五首樂曲作為宮廷的“大樂”。看來,真興王的論點和后來中國唐太宗(599—649)的論點頗為相似。《貞觀政要》卷七載唐太宗論禮樂說:“禮樂之作,是圣人緣物設教以為撙節,治政善惡,豈此之由?”這種論點上的相似也有可能是不謀而合,但在文字上,則很可能是成書較晚的朝鮮史籍參照了中國的史籍。重要的是,伽椰琴由此流行后世,廣為傳播,至今仍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極富民族特色的樂器。
伽椰琴的產生年代可以推至伽椰國成立后至新羅真興王公元42年—551年之間,是由伽椰國的嘉實王仿照中國的箏改良而成,樂師于勒在伽椰國滅亡之前攜琴投奔新羅真興王。關于伽椰琴創制的過程見于《三國史記》,“加耶琴,亦法中國樂部箏而為之風俗通曰,箏施弦高,箏箏然,幷梁二州,箏形如瑟,傅玄曰,上圓象天,下平象地,中空準六合,弦柱擬十二月,斯乃仁智之器,阮瑀曰,箏長六尺,以應律數,弦有十二,象四時,柱高三寸,象三才,加耶琴雖與箏制度小異,而大概似之,羅古記云,'加耶國嘉實王見唐之樂器而造之,王以謂諸國方言各異,聲音豈可一哉,乃命樂師省熱縣人于勒造十二曲,后于勒以其國將亂,攜樂器投新羅真興王。”韓國學者宋芳松在《韓國音樂通史》中指出,“加耶國嘉實王見唐之樂器而造之”中的“唐”,不是指“唐朝”,而是泛指中國,并認可伽椰琴是參考中國的箏或瑟改良而成的弦樂器。認為,因為6世紀前已經和中國有了文化交流,因此伽椰琴的十二弦,很有可能是十二月之十二律的音樂象征,如《三國史記》中所云“加耶國嘉悉王,制十二弦琴,以象十二月之律。”
在新羅,漢文詩的大量創作始于統一新羅時期(668—890)這時正逢唐朝文學中五言詩七言詩十分繁榮。因此新羅末期出現了漢文大詩人崔致遠,也就不是偶然的了。他少年時期到中國求學,中了進士,在唐朝任官職。后來歸國,官至侍讀兼翰林學士,晚年隱居。他寫有《大面》詩作一首傳世,描寫中國歌舞戲《大面》,即表演北齊蘭陵王高長恭臨陣著假面進行戰斗的《蘭陵王入陣曲》,收在《全唐詩》中。根據歷史記載,以勞動歌曲“風謠”為主的新羅鄉歌,在6世紀到8世紀廣泛流行,其中有27首一直流傳到現代。鄉樂以外的唐樂,則是從唐代起傳入的中國宮廷俗樂等。據說是朝鮮伽椰國嘉實王仿照我國的箏制作的,所以又名伽椰琴。式樣和演奏方法與箏相同,有十二弦、十三弦,用手指彈奏,不用義甲,至今尚存。又有一種名“牙箏”,與軋箏相近。伽椰琴之外,于勒還把玄琴介紹到新羅。在日本奈良正倉院尚保存著三張古代伽椰琴,但在日本被稱做“新羅琴”。
以上可以說明新羅在努力吸取中國以及其它國家音樂文化的長處,用來發展自己的獨特的音樂文化。高句麗、百濟、新羅的音樂對日本發生很大的影響。這些音樂傳到日本,叫做三韓樂,受到廣泛的喜愛。
參考文獻
[1]蔣莉.中國傳統文化對古箏藝術發展的影響[J].電影評介,2007(13).
[2]楊凡.以當代古箏演奏新技法看文化脈絡中的傳統音樂[J].福建藝術,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