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高飛
【摘要】托卡塔是一種速度較快節奏急促善于技巧展示的音樂體裁,需要演奏者擁有較為成熟的技術功底,對于手指的快速跑動,節奏的快速變化,初見的力度和速度變化都有較高的要求。作品極具異域音樂風情的高加索地區的民族風格,也因此對演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鋼琴演奏技術;哈恰圖良;托卡塔
【中圖分類號】J624.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演奏時速度與力度的準確把握
鍵盤樂曲的演奏最先需要明確的無疑就是速度和力度。作曲家在作品的每個部分都給出了明確的速度與力度標識。演奏者要嚴格按照作曲家所給出的力度速度標識認真地詮釋作品。
第一部分,作曲家給出了“Allegro maraati ssimo 120”所以從樂曲開始一直到36小節都要保持這個速度。在力度上樂曲開始的第一個和弦給了“f”的標識,要求力度要有爆發力,注意和弦的旋律因要清晰。之后的右手的旋律音要扎實明確肯定的突出出來。從第五小節開始力度弱下來,但仍然需要注意右手的旋律清晰,并在”cresc”處開始漸強,要突出搶拍的重音。樂曲進行到9小節時左手八度音程與右手和弦交替進行力度變化為極弱。隨后逐漸加強,直到24小節將樂曲力度推向巔峰。此時,要注意和弦音的整齊,清晰,干凈,右手旋律音要清晰。在37-40小節,作曲家用12個柱式和弦構成了一個過渡性質的片段。力度上要逐漸加強,速度上要稍作漸慢,將樂曲“拉寬”給人以氣勢磅礴,恢弘壯麗之感。至此,樂曲的第一部分結束。
第二部分,作曲家給出了“vivace con brio”,速度上依然較快,在演奏時注意左右手交替時需要有生機和活力,力度開始時為中弱,隨著樂曲的逐漸發展,可以稍作變化或漸強。樂曲在74-76小節是連貫的下行和弦音階。在演奏時注意突出左手的旋律音。十六分音符要清晰流暢,飽滿華麗。在83小節,樂曲開始強調左手又四分音符構成的的旋律線條,打破了之前的左右手交替的力度均勻,左手的四分音符是需要清晰扎實的。
第三部分是一個富有歌唱性的主題靜謐祥和。作曲家標明了“andante espressivo 80”速度由原來的快板變為行板,相對之前較為緩慢情緒上要更加細膩溫婉。此樂段各種調性交替進行,應注意和弦之間和樂句之間的呼吸換氣,注意突出右手的旋律線條。
第四部分是一個再現段落,是對之前的音樂進行總結概括和回歸。所有力度速度的處理與前邊音樂相同。但在164小節,作品結束部分的段落要注意左右手交替的力度均勻,突出主題旋律,最后的和弦結音要飽滿果斷,干凈明亮。
二、演奏時注意豐富的節奏變化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是音樂在時間上的組織,哈恰圖良的這首托卡塔在節奏方面極具特殊性,具體表現在切分節奏上,反復段落,以及多重節奏的巧妙結合與運用。切分節奏型是這部作品最為典型的節奏型,這種節奏型的重音多出現在弱拍弱位上,左右手交替演奏時要注意強弱分明,速度穩定。附點音符與連線音符的演奏要注意連貫清晰。這種節奏使得整個樂曲更加具有張力和動力性,體現了爵士樂的特點。這與哈恰圖良在1920年開始接觸爵士樂有緊密關系。他在后來的文章當中回憶道“我立刻就看出來他的節奏和豐富,配齊很新穎,具有高度的表演技巧。這些因素至今一直吸引著我。”而在這首作品當中又很多地方體現了爵士樂的特點。47-55小節以一種短小的節奏型反復變化重復,就很好地體現了爵士樂的特點。在演奏過程當中要注意一個動機的不斷重復和變化時的力度把握,注意流動性和連貫性。
多重節奏(poly rhythm)是指在樂曲進行當中同時出現不同的節奏進行,這首作品在多重節奏方面的運用頗具特色,體現了作曲家精湛的寫作功底。78-80小節,這個片段左手的旋律重音看上去像是二拍子,內在包含了三連音。這種節奏的復合運用使得樂曲富有動力性。給人以神秘緊張的感覺。演奏此片段時一定要注意節奏重音的清晰準確。再如全曲第115-118小節這個片段作者運用右手的三拍子和左手的二拍子相結合來發展音樂,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尤其是在第三部分這一展開性段落。對全區音樂的發展有著很好的渲染高超的作用。升華了主旨,深化了主題。
三、演奏時的觸鍵方式與踏板使用技巧
“在鋼琴演奏中影響音樂變化的因素有很多,演奏者可以根據不同音色的需要,通過調整觸鍵方式來獲得”由于這首作品具有高加索地區民族風格,尤其是在演奏特性音程和特性和弦上要注意調整合適的觸鍵方式更好地詮釋音樂的風格特點。這也是演奏好這部作品的基本要求。由于這首作品的音響色彩豐富飽滿,和聲效果豐富多彩,這也對踏板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俄羅斯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曾說過“踏板是鋼琴的靈魂,踏板是鋼琴演奏中最困難也是最有個性的一個方面,沒有兩位鋼琴家會對同一首樂曲采用完全相同的踏板使用方式,甚至同一位演奏家對同一首作品的踏板使用方式也會隨著每一次演奏的情緒,聽眾的反應和樂器以及演奏場所的差異而發生變化”。正確的使用踏板可以在樂曲的速度,力度,聲部,等因素上做出更加細致地處理,從而更好地表達作品的內涵,增強作品的表現力。
樂曲第二部分的前5小節左右手交替演奏單音持續時要注意每小節要換一次全新的踏板,避免和弦音響“混雜”和“臟亂”在第46-59小節左右手交替演奏的三連音處要注意力度和速度的均勻。建議使用一小節一換踏板的演奏技巧,從而使音響流暢自然 靜謐祥和。到第60小節,由于和聲織體的變化要采用兩拍換一次的踏板方式。隨后在第62小節再次回歸到一小節一換。72-76小節的上下行和弦音階要使用全踏板方式,一小節換一次,演奏時注意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第一個音要清晰,左手的旋律音也要清楚。
樂曲的第三部分是展開性的樂段,富有歌唱性的主題,注意在右手旋律音上采用深觸鍵的方式。踏板采用一小節一換的全踏板方式,要表現得寬廣,優美,富有歌唱性的音樂效果。在樂曲進入115-118小節時回歸原來的速度,節奏較為急促,注意旋律音在右手的大指上,突出旋律音隨著右手旋律音的升高力度要逐漸加強速度要“漸慢”樂曲要作“拉寬加重”處理。
第四部分的再現是對前邊樂曲的總結和概括,結尾處添加了第三部分歌唱性的主題材料,演奏技巧可參考前三部分。
觸鍵方式與踏板的準確使用是演奏好鋼琴作品的關鍵,尤其是在演奏托卡塔這種速度較快,節奏較緊張的樂曲,要注意音符的清晰和作品情緒的表達。
四、結語
由于哈恰圖良長期浸淫在高加索地區的民歌旋律中,其音樂在和聲色彩和旋律風格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對其民族風格的把握是準確演奏這部作品的關鍵。本文結合自己的演奏與教學實踐,通過對這部作品在“風格”與“演奏技巧”兩大方面的分析,盡可能詳盡地為喜歡哈恰圖良作品的人提供一些理論指導和演奏方法,希望對從事演奏與教學的同行有所幫助,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歡和研究哈恰圖良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格·西涅爾松.哈恰圖良自傳[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2]約瑟夫·加特著,刁紹華,姜長斌譯.鋼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樊禾心.鋼琴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4]梁曉奮.阿拉姆·哈恰圖良—蘇聯音樂旋律大師[J].音樂愛好者,2000(10).
[5]夏中湯.哈恰圖良的和聲技法[J].音樂研究,1995(3).
[6]李英杰.來自亞美尼亞的芳香—探析《托卡塔》的旋律與和聲創作[J].音樂創作,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