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摘要】本文對2017版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概述,引出本文將從基于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方面提出的相關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音樂;核心素養;音樂文化理解素養;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7.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自我國新課程標準制定以來,便確定了課堂教學應以素質教育為載體,以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基本前提的模式。在核心素養的前提下,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知識素養和內涵的培養,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高中階段的音樂學科,其核心素養的內涵定義涉及四個角度,包括自主音樂需要、音樂實踐能力、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情感體驗。本文為了更加詳盡地對其進行說明,便將其整體綜合概括為了以下三個方面,并對以其為前提的具體教學形式和實施過程做如下闡述。
一、基于審美感知——激發興趣,關注聆聽
所謂審美感知,指的是人們在關注、學習和接受某一新事物的過程中對該事物產生的情感上的主動性和選擇性。換言之,審美感知是人們對某一事物形象特征的整體把握能力,并在接觸這一事物的過程中獲得本質性的領悟,從而使得內心得到有益的滿足。從這一概念來解讀,我們可以得知,此處與音樂核心素養中所提出的“自主音樂需要”和“音樂情感體驗”兩者是具有良好契合度的。首先,自主音樂需要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和參與音樂活動的基本前提條件,因此,學生只有對音樂具備一定的興趣愛好,并將參加音樂的學習或活動作為獲得情緒和審美滿足的途徑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是音樂的情感體驗。它所指向的內容十分簡單,顧名思義,即學生在接觸音樂的過程中,可以達到抒發情感、激發感悟的效果,對于調節身心情緒,培養向善愛美的性情十分重要。綜上所看,由此可知,核心素養教學應首先基于審美感知,通過激發興趣,關注聆聽的方式展開教學。
例如,我們可以從流行音樂為切入點進行興趣激發,繼而展開更為深入的教學。以歌手周杰倫的歌曲為例。有鑒于高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我們可以選擇性地進行歌曲展播。如,此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后期,可以以歌曲《聽媽媽的話》為突破點;或者,這一階段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對人生的生活態度較為迷惘,可以用《蝸?!纷鳛橐龑АT谶@樣的前提下,流行音樂元素的融入,不僅有效地將學生的音樂興趣進行了激發,且歌曲中富于教育意義的歌詞內容和積極向上的旋律使學生們在聆聽的體驗中獲得良好的體驗感悟,提升了對自我發展與完善的思考,使之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對音樂需求的自主意識。同樣,流行音樂的特點是內容通俗、形式活潑且情感真摯,易于解讀。因此,學生在此類歌曲的體驗下,能夠很好地從音樂旋律中還原情感的本質所在,從而在獲得審美感知的同時提升情感及情感體驗。諸如此類,學生在基于審美感知的基礎上,經過這一系列的引導和啟發,其知識素養能力便能得到有效提升,確保課堂效率。
二、基于藝術表現——注重實踐,演創結合
音樂是一種用于表現的藝術,具體可以概括為,用有組織、有規律的音構成聽覺意象,從而達到表達人們思想情感或社會現實生活的效果。因此,音樂藝術亦可以區別于其他一切通過視覺或觸覺進行藝術表達的藝術,又稱之為聽覺藝術。故而,在核心素養滲透教學當中,還應當將教學的設計基于對這一門藝術的表現對學生展開引導。在提出的音樂核心素養內容中,“音樂實踐能力”素養是與此相契合的。所謂音樂實踐,包括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創造、想象和交流合作等的能力,其最核心的內容是能夠靈活地運用音樂來表達個人情感,能夠較好地掌握一些經典音樂的內涵所在,從而可以準確地將其應用到實踐表達當中。針對于此,筆者以為,課堂教學當以注重實踐為主要設計方向,并以演創結合的形式為鍛煉過程。如此,則能夠極大地促使學生們在具體的音樂活動參與當中更為具體的理解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為確保核心素養的良好滲透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我們首先以“音樂與詩歌”為切入點。對結合實踐,演創結合的設定可以用“詩樂配”的方式展開,或提供某段音樂或提供某篇詩歌為樣板,繼而讓學生們對此進行合適的選配。譬如,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一詩為例。在課堂中播放舒緩的詩朗誦語音,讓學生們在各自獲得對詩歌的感受之后,讓其及時通過互聯網尋找合適的配樂。此時,學生便能依據不同的情感所得通過“配樂”這一形式展開對音樂的表現。如,有的學生配了琵琶版的《雨碎江南》,詩歌舒緩,意境悠揚;琵琶輕捻,大珠小珠。在“詩樂”相融中,促成了完整的“雨碎江南巷”的獨特的表現效果。其次,對于演創的實踐設計,我們還可以通過“音樂與戲劇”或“音樂與舞蹈”的角度依次展開。如音樂與戲劇。我們可以將課堂進一步擴展,讓學生們可以從音樂中領悟內涵,進而通過“戲劇表演”的方式進行表達。譬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其取材于神話愛情故事,主題具有悲劇性,然而最后卻以戰勝邪惡作為終曲。在第四幕中,旋律以改變速度的方式進行內涵的表現。先是變得激動不安,后又從四拍子變成寬廣的二拍子,在樂隊全奏下成為莊嚴的頌歌。最后,從小調變為大調,速度放慢,形成壯麗宏偉的凱歌氛圍表現愛情的忠貞不渝和戰勝邪惡的勝利。期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音樂旋律的判斷對應故事中的發展情節。如此,在這一實踐過程中,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對音樂內涵思考和感悟的準確度,從而提升學生音樂實踐能力的素養。
三、基于文化理解——情景模擬,比較聽辨
音樂是文化概念的重要形式之一,同其他文化知識相同,音樂的種類繁多,并且不同地區、國家的音樂形式都具有不同的內涵特征。因此,可以說,音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個國家社會的現實發展情況,從這一層來辨識音樂,可以更好地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促進其音樂素養的提升。故而,基于文化理解的核心素養的滲透教學是十分必要的。對此,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對古今中外不同的音樂種類進行感悟。在此過程中,可以情景模擬的方式指導學生展開對音樂的比較和聽辨,從而達到認知、了解和綜合分析的目的,促進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生成。
例如,可以先從我國歷朝歷代的音樂作對比展開教學。如,我們先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盛傳的《廣陵散》一曲談起。此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熟悉彼時年代的背景,諸如政權更迭頻繁,多方割據,戰亂不休。因此,當時在知識分子中流行著“歸隱避世”或“等待明主”的作法,故而曲風顯得情感較為復雜一些。如北宋有文評此曲:“其怨恨凄惻,即如幽冥鬼神之聲。邕邕容容,言語清冷。及其怫郁慷慨,又以隱隱轟轟,風雨亭亭,紛披燦爛,戈矛縱橫?!痹谶@一文化曲調的感受下,同時為學生提供盛唐的《霓裳羽衣曲》和《秦王破陣樂》,讓學生在“大唐氣象”的情景氛圍中感受與魏晉南北朝時期不一樣的音樂曲風文化。諸如此類,或以縱向的年代音樂進行文化價值的對比,或以橫向的不同地區或國家之間的音樂進行對比,都能夠很好地將學生代入一個模擬的情景中,使之在一眾對比中進行辨聽和理解,從而促進其音樂文化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的導向,在于使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提升個人綜合內涵修養和對人、事、物的思考高度。故而,在核心素養滲透中,我們應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知作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徐佳.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音樂教學[J].學周刊,2018(34).
[2]張玙.初中音樂課程教學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20).
[3]劉曙艷.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音樂教學探索[J].北方音樂,20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