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塘地區的弦子舞蹈隨著時代審美的發展,出現了與多種藝術形式的手法進行嘗試與融合的現象,其中,以舞蹈創作發展后的巴塘弦子作品為典型,本文“由小見大”對此提出了個人的見解。因當代舞蹈創作者對選定的民族舞蹈題材的自身文化解讀可能存在個人差異,使編創的舞蹈作品面臨著不能將其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得到正確的展現的問題,看似甚微的現象也可能影響到當今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發展的走向與審美。
【關鍵詞】巴塘弦子;發展現況;時代審美
【中圖分類號】J71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巴塘弦子舞創作發展的現狀
巴塘弦子舞是藏族民間舞蹈藝術精華之所在,既雅俗共賞又老少皆宜,非常適合熱愛舞蹈的人群接觸與學習。
(一)巴塘地區的發展情況
在當今信息社會,善用媒體、科技等技術無疑是打開巴塘弦子對外宣揚的最好方式,如今,通過網絡的搜索引擎即可看到一些與巴塘弦子舞相關的報道。2011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民歌中國》節目,有一期專題內容介紹了來自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巴塘弦子。2013年,遠方的家《北緯30°.中國行》第156期節目,將紀錄片拍攝的視野帶到了“弦子的故鄉”巴塘,為觀眾解讀了關于巴塘弦子的故事。2012年,由四川康巴衛視播出的藏歷年新春晚會“弦舞巴塘”,更是向廣大觀眾講述了巴塘的歷史,從地名的由來到歌舞的薈萃,最后落到文化的傳承與盛情的邀請,將巴塘這塊寶地多年醞釀的絢爛文化真真切切地捧上了熒幕,晚會的播出在全國贏得了廣大觀眾的熱烈反響。借助一些新聞媒體報道和網絡節目的傳播,為更多的社會民眾帶去了巴塘弦子文化的認識和近年來發展的現況。這些贊譽是多年來巴塘人民對自己民族文化重視的成果,化作深藏在巴塘人民心中無以言表的自豪感。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巴塘弦子,在巴塘縣當地如何進行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從巴塘弦子傳承人洛松達瓦和一些民間老藝人的口述中對近年來巴塘弦子舞的發展狀況做一番介紹。洛松達瓦所在的金弦子藝術團,成立時間為2002年,是由巴塘縣文化旅游局管理下的群眾性半專業性質的表演藝術團體,在巴塘縣也承擔起促進和發揚弦子舞蹈的工作,以活躍城鄉文化生活,傳承弘揚“諧舞”藝術、培養“諧舞”骨干人才為宗旨。達瓦介紹藝術團日常的工作,包括在各城鎮、村寨舉辦一些“諧舞”主題的比賽,藝術團的成員則可以通過比賽給予群眾在弦子表演上的專業指導及進行文化惠民的弦子歌舞演出。巴塘縣政府在當地建立以學校為中心的“諧舞”課堂,對學生進行弦子舞蹈、弦胡演奏技藝的興趣培養,在藝術氛圍濃郁的環境中讓下一代對自己民族的文化產生根深蒂固的熱愛之心。另外,遇上每年喜慶佳節的日子也是全縣人們表演和接受弦子舞熏陶的重要時機,成千上百號人歡聚時刻,一起圍圈而站,在自娛自樂中跳起輕快的弦子歌舞,全民影響力更為廣泛。洛松達瓦還提到2016年8月在四川省康定市舉辦的第四屆康巴藝術節,在表演開幕式中來自巴塘縣的弦子舞蹈表演,琴聲悠揚、舞姿絢麗。300多名民間弦子愛好者完成精彩的演出,幕后的編排人員都是由當地的老藝人及藝術團的舞蹈老師擔任,歷時兩個月之久的排練,圓滿地向來自各大藏區的觀眾展示了巴塘弦子舞的藝術魅力。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金弦子藝術團緊張地投入到由政府出資打造的巴塘弦子專輯《花語月夜》的籌備中,不久之后也會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達瓦表達說:“這些年期間,在當地人民齊心共進的努力下,正在將巴塘弦子舞朝著大好的光景上指引,讓自己的民族文化發展得更加的熾熱。”
(二)舞蹈藝術作品創作的發展情況
將淳厚質樸帶著泥土芳香的巴塘弦子舞進行舞蹈作品創作的再造,是民族民間舞蹈不斷適應時代審美趨勢的一種發展方式。早在20世紀上半葉,我國著名的舞蹈藝術家戴愛蓮女士最先接觸到了巴塘弦子,是于1945年曾前往當時屬西康省的康定,學習和記錄了巴塘弦子,根據所學的巴塘弦子舞蹈內容,戴愛蓮女士融入了個人舞蹈創作想法,創編出了歌舞節目《巴安弦子》,1946年在重慶公演后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迅速在內地城市中流傳,并傳向了海外華人社會。戴愛蓮女士是將民間巴塘弦子舞蹈搬上舞臺表演的領頭人,在這之后出現了由四川省甘孜州民族歌舞團主創的大型歌舞劇《康定情歌》,在2006年代表四川省參加了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在《康定情歌》的表演中融入了一段巴塘弦子舞的男女表演,舞蹈中男子拉著弦胡發出的悠揚琴聲,跳著歡悅的舞步出場,女子拖著圣潔的水袖,輕輕晃動著身姿,踏歌而來。這段舞蹈的編排者李小平將巴塘弦子的女子動作元素進行了巧妙的發展,給觀眾帶去了視覺上的美宴。李小平老師談及個人舞蹈創作經驗時認為,編導應該注重自己的生活體驗經歷,之前曾多次前往巴塘地區對弦子舞進行采風觀察,尋找舞蹈創作的靈感。在發展弦子舞蹈動作上,李小平根據自己心中對巴塘人民氣質的定義,將女舞者上半身的舞姿幅度加大,將民間弦舞中“仰”和“挺”的姿態變為了舞臺上的“躺”腰動作,在行走中加上胯部的擺動,配合著節奏緩慢的抒情弦子音樂,使女舞者的身姿曲線得到凸顯,符合巴塘弦子舞的曼妙翩然、綿綿回旋的舞蹈風格,讓舞蹈素材做到了舞臺上最大化的表現,又不失民間弦子舞蹈的獨特韻味,成為了讓觀眾驚嘆美妙的一次舞蹈加工。2005年由四川省舞蹈學校教師李楠(現任職于四川音樂學院舞蹈系)創作的巴塘弦子舞蹈作品《弦歌悠悠》,在中國第五屆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大賽中獲得了第二的好成績。在李楠的舞蹈作品中嘗試打破了民間巴塘弦子給人以幽靜規矩的舞蹈程式表演,側重讓女舞者的水袖舞動飛揚在舞臺的每一處空間,讓創作發展的弦子作品更顯舞臺張力和水袖運用后的畫面豐富流暢。
二、巴塘弦子舞蹈創作與時代審美
時代的美好讓廣大群眾有了時間和精力對舞蹈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因受到時代發展過程中科技、信息、技術為生活帶來的變化,對舞蹈的審美眼光也逐漸變高。從起源到發展至今,有了一定年限的巴塘弦子舞,無論是它的內容、形式或是規模與過去相比必然是有了不同呈現的景象。作為新時代的舞蹈創作者,要將現實生活中帶著土風氣味的弦子舞蹈加入一些符合時代審美的創作氣息,必需要立足于熟悉巴塘舞蹈文化、體驗民間生活、表達群眾心理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創作出充滿生命力的新時代舞蹈作品。創作時,從舞蹈主題上迎合時代的發展,選擇一些生活中對真、善、美的表現,使創作出來的巴塘弦子舞作品有正確的思想傳遞,使民族深厚的舞蹈文化通過舞蹈藝術的手段有了更為多樣的呈現狀態,借助科技、媒體的渠道更快地傳播給大眾。在進行巴塘弦子舞蹈創作的道路中也有一些是需要創作者看清和舍棄的東西。如在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中對高難度舞蹈技術技巧的加入,就需要創作者對動作進行慎重的采用。在“弦子的故鄉”巴塘縣,家家戶戶的老人與小孩都熱衷于跳起弦子,唱起歌謠,弦子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向我們說明了弦子舞蹈動作的簡單和易學的程度。所以,在進行舞蹈肢體創作時,要考慮根據傳統舞蹈發展而來的舞臺化動作,應該注重在民族舞蹈的風格性上下足功夫,而不是在舞蹈表演的難度系數上加入一些不符合巴塘當地人民生活和氣質行為的技術技巧,只是為了博得觀眾的叫好和掌聲。以盲目追求舞蹈專業技巧的作品現象已經出現,我認為,這很可能極大地破壞了民族舞蹈自身的韻律美,沒有向觀眾傳遞出正確的民族舞蹈神韻與文化內涵的認識,很有可能帶壞了觀眾在舞蹈審美中對演員技術技巧層面的追求,而忽視不同民族的舞蹈因地域差異形成的舞蹈風格特色和韻味。
參考文獻
[1]楊玲多吉.中國首屆藏族弦子熱巴藝術高峰論壇(論文集)[D].四川省藏學研究會、中共巴塘縣委、縣人民政府、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12(1):6.
[2]康.格桑益希.巴塘藏族民間“諧舞”的傳承形式研究[J],西藏藝術研究,2012.
[3]應杰.論巴塘弦子舞蹈的表現形式[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12).
作者簡介:鄧舒文,碩士,內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舞蹈表演系副主任,研究方向:舞蹈教學及編導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