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倩文
【摘要】美聲作為一種高雅的歌唱藝術,在中國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對于大眾而言,美聲唱法還是相對遙不可及的。將美聲唱法與中國音樂作品進行有效結合,有利于提高大眾對美聲的認識和了解,使美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識和欣賞,從而促進美聲的發展,推動中國的美聲發展進程。我國音樂在多年的發展中,對美聲唱法結合到中國作品中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將結合具體案例,對美聲唱法與中國聲樂作品的有效結合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美聲唱法;中國聲樂作品;有效結合
【中圖分類號】J616.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美聲起源于15、16世紀的意大利,傳統的美聲作品大多數是意大利歌曲,要求演唱者用意大利語演唱,大多數的普通群眾不了解美聲,更聽不懂意大利語,這就造成了大眾欣賞美聲的困難。欣賞門檻過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聲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因此,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的美聲發展,促進我國音樂作品的豐富化,將美聲唱法融入中國聲樂作品中勢在必行。我國在近百年的聲樂發展中,已經有了一些運用美聲的作品,文中將對我國音樂作品與美聲唱法的結合進行討論。
一、美聲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美聲發源于15、16世紀的意大利,是一種科學的音樂演唱方式。它通過利用氣息、共鳴等方法,按照一定的咬字技巧對歌曲進行演繹。利用這種方式,演唱表現的作品往往具有十分特別的魅力。[1]
在20世紀20年代,美聲開始傳入我國,并得到了音樂家和相關音樂工作者的關注,漸漸地,美聲這一音樂表現形式進入了學校,并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音樂教學。在美聲演唱方法的影響下,音樂家、歌唱家開始積極探索中國音樂的發展,在汲取美聲的優點和長處的同時,對民族音樂的不足之處進行反思,保留中國歌曲創作時的民族性特點,并積極進行將美聲與中國音樂兩者結合起來的發展實踐,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推動了美聲的中國化進程,促進了我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完善,豐富了音樂文化的內涵。
二、美聲與中國作品結合的發展
(一)美聲唱法的初步傳入
美聲初步傳入我國是在“五四運動”以后,美聲唱法傳入中國后,得到了音樂家、歌唱家們的極大重視。改革開放后,美聲在中國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發展,各大院校設置了相關的學科,將美聲加入到了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中。發展到現在,美聲已經成為各大音樂院校以及各院校音樂系學生必須要了解或學習的科目之一。
(二)美聲唱法與中國傳統聲樂的結合
隨著我國對美聲技巧的學習,我國的歌唱表演者對其進行了與傳統演唱方式的融合,最早表現在部分戲曲演唱開始融入美聲唱法。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相關文藝政策方針的指引下,一些優秀的歌唱家,如王昆、郭英蘭等人,在繼承傳統民族聲樂的基礎上對美聲科學唱法進行了學習,汲取美聲唱法的精華部分,促進了民族聲樂的進步與發展。
(三)美聲唱法初步融入到中國作品的實踐
20世紀50年代,已經有一批音樂家掌握了美聲的演唱技巧,并將美聲技巧運用到音樂作品的創作中,代表作品有《草原之歌》等。[2]
改革開放以后,以郭淑珍等人為代表的藝術家為美聲唱法的中國化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在這一階段,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我愛你中國》《故鄉情》等,促進了中外歌曲演唱藝術的交流與融合,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喜愛。
在美聲唱法中國化的進程中出現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代表,使美聲唱法的民族化中國化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其中,最著名的有吳碧霞、戴玉強等人。
(四)美聲唱法融入中國作品的最新動態
2018年11月,湖南衛視播出了一檔名為《聲入人心》的原創新形態聲樂演唱節目,節目中一批優秀的青年音樂劇表演者、聲樂學習愛好者通過美聲的演唱方式,在節目中對《小河淌水》《雪絨花》等歌曲進行演繹,讓更多的人民大眾開始關注到美聲,在興趣的引導下對其進行了主動的認識和了解活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觀眾對美聲高冷不親民形象的認知,促進了美聲的傳播,擴大了美聲的影響范圍。
三、美聲與中國作品結合的問題
(一)注意發聲技巧
美聲起源于意大利,因此它的發聲技巧、吐字習慣都是基于意大利語使用的,當用美聲技巧演唱中國作品時,由于意大利語與漢語的差異,使作品的演唱出現一定的問題,比如吐字、咬字不清楚,演唱不順暢,音調不準等問題。[3]這些問題會極大地影響歌曲的表達效果,出現諸如聽眾聽不清歌詞、演唱者跑調等問題,破壞演唱的美妙性。這就要求演唱者加強對美聲技巧下中文吐字的練習力度,加大美聲呼吸技巧訓練,學習和研究歌唱家們演唱時的表達習慣,在不斷的練習中實現美聲技巧與中國作品的完美結合,促進演唱的圓融自如。
(二)過分注重技術,忽略情感表達
部分演唱者或音樂生在學習美聲,進行中國作品美聲化表達的實際練習時,過分的把注意力放在美聲的表達技巧上,因而造成了作品的情感表達缺失問題,進而導致聽眾難以對歌曲產生理解和共鳴,影響聽眾對歌曲的接受。因此,演唱者在進行歌曲演唱時,必須注意不能太過于關注演唱技巧,同時加深對作品本身的理解,在了解創作背景、作者經歷、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等的基礎上,把握好作品的風格,融入自己類似的情感經歷,使演唱時的情感更加飽滿,從而使聽眾能夠到歌曲的內涵,被歌唱者的演唱所打動。[4]
四、美聲與中國作品結合的意義
(一)提高我國聲樂作品的表現力
將美聲唱法融合到中國音樂作品中,可以使演唱者表達時的發聲方法更加科學,美聲的呼吸方法有一定的技巧,通過這些技巧可以使演唱時歌唱者的呼吸更平穩,聲音更洪亮,吐字更柔和,使音樂作品在演唱時更具美感,極大地提高了提高了我國聲樂作品的表現力。[5]
(二)推動美聲在我國的發展
受語言不同所造成的理解層面上的困擾,再加上傳播范圍的相對有限,傳統美聲在我國的發展必然會遇到瓶頸。促進美聲唱法與中國作品的結合,解決了傳統美聲作品在傳播中大眾理解困難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美聲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廣度。中國作品是我國的音樂文化,美聲唱法是西方的音樂文化,兩者有效結合起來,是優與優的結合,在兩者結合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并總結它們的同與不同,找到它們的和與不和,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就能促進美聲的發展,促進我國優秀音樂作品的不斷涌現,推動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五、結語
傳統美聲在當前國內的環境下,很難得到大眾的欣賞。首先,優秀的美聲演唱者不多,其次,美聲作品的演出機會也少,再加上傳統美聲作品是用意大利語演唱的,這些作品聽眾既不了解其創作背景,也難以聽懂歌詞內容,這就給大眾的接受和欣賞造成了困難。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我國進行了美聲唱法結合到中國作品中的試驗,讓美聲逐漸被大眾看到和知曉,有效地推動我國音樂的發展和美聲的中國化。
參考文獻
[1]黃正紅.從美聲唱法的民族化探究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改革[J].藝術評鑒,2018(21):105-106.
[2]韋利軍.從美聲唱法的民族化探究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改革[J].藝術科技,2018,31(9):259-260.
[3]龐佳慧.如何用美聲唱法演繹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J].音樂生活,2018(9):81-82.
[4]劉葉秋.試論美聲唱法對中國民族唱法形成與發展的影響[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0(4):171-178.
[5]張夏樂.淺談如何用美聲唱法唱好中國歌曲[J].北方音樂,2018,38(10):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