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泉
(旺蒼縣人民醫院 四川廣元 628000)
隨著人們對健康體檢重視提高,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檢出率明顯提高,經常不吃早飯、缺乏鍛煉、肥胖者的膽囊結石發病率相對較高,發病后會導致患者出現胸痛、鞏膜發黃、惡心嘔吐、上腹痛,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1]。以往應用的開腹手術雖然可達到有效清除結石的效果,但是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大、出血量大,患者耐受性不佳。隨著人們對健康要求提高,再加上腹腔鏡技術發展,傳統開腹手術逐漸被微創手術所取代,被臨床廣泛用于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中。本次研究中,將腹腔鏡聯合膽道鏡用于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治療中,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醫院2017年6月到2018年2月收治的96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納入本次研究中。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CT、磁共振胰膽道造影確診病情;可耐受開腹手術;無肝膽器官、十二指腸、胃手術治療史。排除標準:合并膽管狹窄與肝內膽管狹窄;合并嚴重胰腺癌、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急性胰腺炎、嚴重心肺等器官功能障礙疾病者。
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兩組,對照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齡為 22~64(43.0±4.6)歲,病程為 6~17(11.2±2.3)個月,膽總管直徑為0.7~2.0(1.2±0.2)cm;觀察組 48 例,男 25 例,女 23 例,年齡為 24~63(42.9±4.4)歲,病程為 6~18(11.1±2.0)個月,膽總管直徑為 0.8~2.2(1.3±0.2)cm。對比統計資料無差異(P>0.05),可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開腹手術,實施全麻聯合氣管插管麻醉,在右肋緣下位置做斜切口,切除膽囊,探查膽管并徹底取凈結石,經膽管造影檢查無結石后,置T管引流。
觀察組則實施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于氣管插管全麻下,維持人工氣腹壓力14mmHg,經3孔或4孔法進行手術操作。在劍突下3cm靠右側1-2cm位置穿刺,其余各孔對應常規LC穿刺位置。在膽囊三角區進行膽囊動脈與膽囊管分離,超聲刀離斷膽囊動脈,但不能將膽囊管切斷,僅在膽總管位置用可吸收夾夾閉,并做牽引處理,防止膽囊中小結石落入膽總管。在肝總管與膽總管交匯無血管位置,縱行切開膽總管前壁,做長為1cm手術切口,經劍突下做穿刺孔,并經膽道鏡經膽總管切口置入探查,用網籃將膽總管中結石徹底取出。結石取出后,導尿管沖洗膽總管,并再次實施彈道鏡查看是否存在結石殘留,加壓注入生理鹽水,檢查有無滲漏,最后做膽囊切除,手術結束。
術后處理:術后3~4周經T管造影,明確膽總管是否順暢,若T管造影顯示膽總管下端無結石,且管道順暢,才可將T管拔除。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具體為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胃腸恢復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手術療效,包括結石清除率以及術后并發癥,并發癥包括膽漏、切口感染、疼痛。
1.4 統計學分析 組間計量資料對比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利用SPSS20.0軟件工具,P<0.05,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2.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各項手術指標時間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
2.2 兩組手術療效對比 兩組術后膽總管結石均徹底清除,術后3~4周經T管造影無殘余結石,結石清除率100.0%。對照組并發癥28例,分別為膽漏7例、切口感染12例、疼痛9例,觀察組并發癥4例,分別為膽漏1例、切口感染2例、疼痛1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8.33%)少于對照組(58.33%)(x2=27.00,P<0.05)。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為膽道結石結石,而且多并發膽道感染,膽道梗阻后會導致細菌繁殖、擴散,甚至導致其他臟器并發不同程度感染,威脅患者生命健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變化,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發生率明顯增加。采用合理手術方法,可清除結石,促患者病情早日康復。
開腹手術雖然手術效果顯著,留置T管可減少術后膽漏并發癥,但手術創傷大,而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患者預后差,尤其是用于治療高齡患者,手術風險較大。隨著微創技術普及應用,腹腔鏡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腹腔鏡下膽道鏡檢查可保證術野清晰,明確膽管結石直徑大小、數量以及具體部位,還可明確有無其他合并癥狀,發揮微創手術治療治療,減輕對周圍組織造成的損傷,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短,真正體現微創這一理念[2]。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治療后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胃腸恢復時間、住院時間上述各項觀察指標時間少于對照組,而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少于對照組,表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促患者術后恢復快,而且對患者身體功能造成的影響小。 綜上所述,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采用腹腔鏡膽道鏡治療,應用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