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倩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手術室 安徽 合肥 230000)
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選取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髖關節置換術患者82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通過電腦完全隨機分組法,將之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兩組分別有41例。研究組中22例男性研究對象,19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55~80歲,平均(68.4±3.3)歲;24例全髖關節置換術,17例半髖關節置換術。常規組中21例男性研究對象,20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54~80歲,平均(68.5±3.5)歲;26例全髖關節置換術,15例半髖關節置換術。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倫理學要求。排除精神異常、凝血機制障礙以及惡性腫瘤的患者。對比兩組臨床資料,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 >0.05),可比性較大。
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化護理,研究組在常規化護理基礎上開展整體護理,具體為(1)術前整體護理。①病情觀察:收集患者臨床資料,評估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比如年齡、吸煙史、手術時間、術中輸血、術后臥床靜養時間、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史等等。②健康宣教: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詳細告知于患者,規勸患者禁煙戒酒。指導其合理飲食,多喝水,以防便秘。針對合并高血壓、高血糖的患者,予以合理的血糖血壓控制。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督促患者活動,包括有效咳嗽、深呼吸、髖膝伸屈、踝關節背伸等。若患者過度焦慮,積極普及疾病知識的同時,向患者講解成功治愈的案例,以消除其顧慮,樹立治愈的信念。(2)術中整體護理。合理控制手術室溫度、濕度,預熱消毒液、輸入液,以防低溫刺激到患者凝血機制、血管系統。取患者上肢血管,積極構建靜脈通道。若患者年齡較大,在未受壓的上肢,予以靜脈留置針,以防患者遭受頻繁穿刺的痛苦,同時減少止血帶捆綁的時間。術中備好醫療器械,與醫生默契配合,及時止血,縮短手術時間。為患者提供心理安慰和鼓勵,以確保手術順利完成。(3)術后整體護理。①體位護理。去枕保持6h 平臥,取軟墊置于患者雙下肢間,避免髖部外旋、內收,外展患肢15-30度并保持中立位。搬動患者時動作需溫柔。注意引流順暢,遵醫囑為患者應用止痛藥或止痛泵。②病情監測:留意患者各項體征,著重留意患者患肢感覺、血供、皮膚顏色和溫度以及腫脹情況,以淺靜脈充盈程度,評估下肢靜脈回流情況,若皮膚紫紺、腫脹,甚至胸悶、呼吸困難,需警惕繼發性肺栓塞或下肢深靜脈栓塞。告知醫師及時處理。③康復指導:禁止患者抽煙喝酒,科學飲食,確保排便順暢。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靜脈血良好回流,以防靜脈血瘀滯而產生靜脈血栓。待到患者麻醉蘇醒后,在患者各項體征穩定峽,鼓勵其早期鍛煉,即雙下肢等長肌肉收縮以及踝關節背伸、股四頭肌舒縮的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并同時予以向心性下肢肌肉被動按摩。術后第2d 可進行踝旋轉動作、踝泵動作、臀力收縮、外展動作以及貼床屈膝等練習。術后3周練習內收外展、自主髖伸屈以及內旋外展,早期使用雙拐或者助行器,幫助患者鍛煉行走能力。術后3個月逐步增加患肢負重,禁止屈髖下蹲。
統計分析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
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22.0軟件,予以統計分析。以[n(%)]為計數資料,用卡方比較組間差異。以P <0.05表示組間結果存在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明顯低于常規組,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比較
靜脈壁受損、血流過慢、外源性凝血因子刺激以及高凝血狀態等等,都是導致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該病通常是由2個及以上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單一因素尚不能致病。近兩年來,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工作,已經成為了整個圍手術期護理工作中的重點。本文中,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開展整體護理,結果發現,研究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2.44%明顯低于常規組12.20%(p<0.05)。這是因為通過術前評估患者病情,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以及配合度;術中密切配合,嚴控室內溫度、消毒液和輸液溫度,減輕低溫環境以及低溫輸入液對患者血管的刺激,降低靜脈回流壓,減慢血流速度。為避免反復進行靜脈穿刺,密切配合好醫師,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輸血量、失血量等;另外手術后,在積極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基礎上,做好病情監測、康復指導,大大降低了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
總而言之,為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應用整體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