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櫻枝 張 宇
(蘇州市中醫醫院 江蘇 蘇州 215000)
重癥監護室的患者病情較為嚴重,為保證患者生命安全需要積極開展臨床護理干預。隨著臨床治療模式改變,一般護理干預已經無法滿足需求,而持續化人文護理為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方法,其主要思想為為患者身心提供舒適服務[1]。根據以上情況本次重點分析持續人文護理在ICU 患者護理中的作用價值。
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86例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意識清晰,在ICU 治療時間>1d,可接受侵入性護理;病情穩定;排除精神異常無法開展正常交流患者。根據收治先后平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男女比為20/23,年齡19-65歲,平均(47.3±5.9)歲,觀察組男女比為22/21,年齡22-67歲,平均(49.6±2.1)歲,分析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可開展組間數據比較,本次護理干預方法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方案我院院辦批準認可。
對照組患者按照ICU 護理流程采取一般性護理干預,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出現異常時及時匯報醫生處理。觀察組融入持續人文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1)心理疏導。積極與患者交流,根據患者學歷等信息在交流中采取對應性語言,并學會“察言觀色”了解患者表情變化信息,及時疏導心理不適。通過握手、語言激勵等方式鼓勵其樹立治療信心,通過例舉相同病友治療正面例子進一步提高治療信心。病情穩定患者可播放器愛好的音樂,舒緩心理壓力。(2)舒適環境護理。為保證患者充分睡眠,應合理設置室內燈光避免刺眼。對于無需儀器的患者及時關閉儀器,避免儀器發出的聲音干擾睡眠,護理人員護理過程中動作輕柔。為消除患者孤獨感以及陌生感,在患者病情允許狀況下合理調節監護室玻璃,便于家屬探視。(3)家屬護理。主動與患者家屬交流,便于掌握更多患者信息比如習慣、愛好、性格等,使得能更好開展護理活動。此外還應安慰家屬,穩定情緒,告知家屬在ICU 治療重要性,并說明需要遵守規定。(4)轉科交接護理。患者病情穩定,生命體征恢復正常后告知其可轉至普通病房,隨后降至降至普通病房,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患者保暖及保護隱私工作。護理人員與病房護士做好詳細交接,并向患者說明各項情況。
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護理前后焦慮狀態,以50分為臨界值,50~60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
采取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量表調查滿意狀況,該量表為百分制,≥90分為滿意,≥80分為一般滿意,<8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組間數據納入統計分析軟件SPSS20.0中分析,t 檢驗分析計量資料,X2檢驗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數據比較后P <0.05為差異顯著。
經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焦慮均獲得改善,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焦慮狀態比較[(士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焦慮狀態比較[(士s)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48.9±2.0 40.0±1.2 1.39 0.041 56.2±2.5 55.0±2.9 0.038 0.062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3.8%,觀察組為95.4%,組間差異明顯,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與常規病房比較,重癥監護室的護理工作具有明顯特殊性,需要護理人員具有較強護理理念。重癥監護室患者一般經過長時間治療后會對病情產生恐懼、對未來具有絕望等不良心理,很大程度影響疾病治療,因此護理過程中需要加入合適護理模式,改善身心狀態。
持續人文護理為一種綜合性護理干預,其重點強調對患者提供舒適模式,并關注其心理。在本次護理干預中觀察組患者采取支持人文護理干預模式,首先給予患者心理疏導,通過心理疏導協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并舒緩焦慮狀態。良好住院環境建立為增加舒適感,保證充足睡眠為后續康復打下基礎。與家屬溝通可進一步了解患者信息并融合護患關系,在當前緊張醫患關系中該種護理模式及其重要。最后患者轉至普通病房時需要做好各項交接工作,減少不良不良事件。經以上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焦慮狀態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患者治療依從性更高;此外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達90%以上提示患者及其家屬對于該種護理模式高度認可,本次研究結果與前人報道基本一致[3,4]。總之,經以上護理干預后我們認為在ICU 護理中加入持續人文關懷可緩解患者不良心理,融合護患關系,值得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