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星梅
(云南省尋甸縣第一人民醫院護理部 云南 尋甸 655200)
近些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人口素質的逐步提升,兒童健康成長是每個家庭比較熱衷關注的問題[1]。在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期間,營養的需求量較高,依據嬰幼兒健康發展規律以及生長規律,如果對嬰幼兒采用早期兒童保健的方式,不但其疾病的發生率可明顯降低,而且對其健康成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鑒于此,實施正確的營養保健于嬰幼兒的早期發育中,可明顯改進其體質、推進其健康地成長。本研究中,選取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間我院出生的嬰幼兒80例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對其分別采用了兩種不同的護理方式,觀察其臨床效果,現做如下報道。
現隨機選取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出生的嬰幼兒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其入院時間的不同,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實驗組嬰幼兒的出生時間為30~45天,平均(38.8±3.2)天;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對照組嬰幼兒的出生時間為35-46天,平均(40.8±3.2)天;其中,男性15例,女性25例。這些新生兒均為足月嬰幼兒;其體征各項檢查顯示均為正常;其母體在懷孕期間各項指征亦健康;排除患有神經系統重大疾病的嬰幼兒;兩組嬰幼兒的一般資料差異較小,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 >0.05)。
對照組為接受一般兒童保健方式,實驗組則行正確的兒童保健方式,(1)疾病防控,對嬰幼兒進行早期的疾病篩查,可明顯減少延遲治療對嬰幼兒造成的傷害;因幼兒園的抗病能力較弱,應加強皮膚清潔、保暖、防寒的工作;指導嬰幼兒定期進行疫苗接種,以防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將營養性疾病的防治辦法及時對其進行 告知;待嬰幼兒出乳牙時,對其口腔衛生清潔進行加強。(2)營養干預,嬰幼兒出生6個月內,應以母乳喂養為主,且母親需保證自身營養攝入的均衡;6個月后,可適量添加輔食;斷奶后,應以高蛋白、鈣質高的多纖維飲食為主,以增強其抗病能力;嬰幼兒飲食的量要適宜,以免發生消化不良的情況;(3)早教干預,嬰幼兒在3歲以內發育的比較快,早教對其大腦的發育有一定的促進效用,如可對語言認知、行為動作等進行刺激性鍛煉,以助于嬰幼兒的心理發展和智力發育。
觀察兩組嬰幼兒1.5年的檔案記錄,對其疾病發生的情況進行記錄,同時對兩組嬰幼兒的心理運動指數和智力發育指數進行觀察。
記錄數據,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對嬰幼兒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應用n(%)描述,計量資料應用(士s)描述,組間經t 和x2檢驗,差異在P<0.05時,存在臨床可比意義。
實驗組嬰幼兒疾病的總發生率為15.0%(6/40),遠遠低于對照組50.0%(20/40)的發生率,差異存有臨床統計學意義(P <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嬰幼兒的疾病發生率對比(n,%)
實驗組嬰幼兒的心理運動發育指數以及智力發育指數均遠多于對照組,差異存有臨床統計學意義(P <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嬰幼兒的心理運動發育指數、智力發育指數(士s)

表2 對比兩組嬰幼兒的心理運動發育指數、智力發育指數(士s)
組別 例數 心理運動發育指數 智力發育指數實驗組 40 120.6 士4.1 111.6 士5.1對照組 40 106.7 士3.6 104.4 士5.6 T 16.1122 6.0120 P 0.0000 0.0000
嬰幼兒時期是其身體、智力全面發展的黃金時間,在幼兒發育的過程中,其具備可塑性和較大的潛能,因而,開展正確的兒童保健指導,對其良好習慣的培養以及智力的開發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早期的正確兒童保健指導對其不同階段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應加強對兒童家長在此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多數家長因嬰幼兒教育與培養相關知識的匱乏,嚴重地影響了幼兒早期、日后的成長。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嬰幼兒早期發育影響較大,其中環境因素的影響亦應需高度重視,通過正確的兒童保健進行指導,給嬰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早期兒童教育方式的有效實施,可明顯減少嬰幼兒成長期間疾病的發生情況,有效地提高了嬰幼兒的抗病能力,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嬰幼兒的心理、智力等發育,對嬰幼兒后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5]。本研究結果也顯示,采用正確的兒童保健指導的實驗組嬰幼兒疾病的總發生量遠低于對照組,且其心理運動發育指數與智力發育指數均遠多于對照組,再一次證實此方式的有效性。綜上,將正確的兒童保健指導運用在嬰幼兒的早期教育中,其效果顯著,值得被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