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婷
(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 福建 三明 365000)
本文主要針對2017年12月11日至2019年1月12日在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習的260例護理學學生的學習效果展開研究,研討臨床營養學教學前后護理學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狀況,現將相關內容闡述如下。
共計260例臨床醫學專業護理學學生于2017年12月11日至2019年1月12日在本校開展臨床營養學的教學,對于教學前后分別對學生進行問卷知識的調查,教學前后共計發放調查問卷520份,所有問卷均有效收回且合格,可進行具體的分析。
采取調查問卷的形式,從態度、行為以及知識水平的掌握幾個方面展開調查,主要針對護理學學生對于營養知識態度以及飲食行為狀況相關內容,對于營養知識態度主要涉及到學生認識到營養與健康的重要關系,同時能夠學習更多的營養知識[1]。飲食習慣的改變也能夠為了保持健康而獲得改變,并能夠對自身所學習的營養知識進行影唷領,指導生活以及工作。在飲食行為狀況方面,護理學學生主要是針對按時吃早餐;吃新鮮蔬果;吃豆、奶制品;吃肉、蛋、海鮮等方面展開,通過制成調查問卷進行相關數據的審核。
對教學前后護理學學生營養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分,分數大于等于90分,視為優秀;分數大于等于70分同時小于90分,視為良好;分數在70分以下,視為較差,優良率即為優秀與良好護理學學生人數比護理學學生總人數。對教學前后護理學學生飲食行為狀況進行評分,主要包括按時吃早餐;吃新鮮蔬果;吃豆、奶制品;吃肉、蛋、海鮮,分數越高,說明學生的飲食行為狀況越優。
此次樣本統計學分析所使用的軟件為SPSS19.0,以%表現出被χ2檢驗的教學前后護理學學生營養知識態度掌握情況;以(±s)表現出被t 檢驗的教學前后護理學學生飲食行為狀況評分,P 呈現出小于0.05的最終結論,擁有討論價值。
如表1呈現出教學前后護理學學生營養知識態度掌握情況,教學后護理學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優良率92.31%與教學前76.92%對比呈現更優,且統計學價值出現意義(P <0.05)。

表1 教學前后護理學學生營養知識態度掌握情況[n(%)]
如表2呈現,教學后的護理學學生飲食行為狀況評分與教學前對比呈現更優,且統計學價值出現(P <0.05)。
表2 教學前后護理學學生飲食行為狀況評分的比較(士s)

表2 教學前后護理學學生飲食行為狀況評分的比較(士s)
組別 按時吃早餐 吃新鮮蔬果 吃豆、奶制品 吃肉、蛋、海鮮教學前(n=260) 73.56±1.51 70.25±5.74 83.83±3.74 81.36±1.89教學后(n=260) 92.15±3.72 90.17±3.61 92.70±2.43 92.81±1.21 t值 52.7945 33.4948 22.6752 58.1736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臨床醫學在近些年中的發展較為顯著,同時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臨床醫學護理學學生因此也需要提升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教學實踐表明,對護理學學生進行臨床營養學教學,在立足于護理學學生營養學學習基礎的前提之下,明確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并能夠改善護理學學生對于營養學知識的知曉情況,臨床營養學教學價值顯著。在應用臨床營養學教學之后,能夠在根本上確保護理學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獲得提升,能夠滿足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明確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提升學生在臨床營養學教學后的學習效果,使得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在根本上獲得改善,飲食行為獲得提升。
孫克娟, 孟亞麗, 張紅真等人在關于臨床營養學教學前后護理學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狀況的相關分析中,通過以260例護理學學生為樣本開展研究最終得出結論,相比較臨床營養學教學前,臨床營養學教學后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優良率92.31%以及按時吃早餐(92.15±3.72);吃新鮮蔬果(90.17±3.61);吃豆、奶制品(92.70±2.43);吃肉、蛋、海鮮(92.81±1.21)等行為狀況評分均明顯優于教學前,且對比呈現P <0.05。
綜上所述,護理學學生經過臨床營養學教學后能夠改善,能夠提升營養知識態度以及改善行為狀況,教學有效性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