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余琴
(新平縣人民醫院 云南 新平 653400)
呼吸衰竭是重癥支氣管哮喘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患者主要表現出明顯咳嗽、呼吸困難、氣促、喘息等不良情況,患者需要及時入院接受治療,否則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目前重癥支氣管哮喘尚未出現完全治愈手段,相關研究表明在急診治療中使用無創正壓通氣能夠及時改善患者病情。為此在本次研究中,針對本院收治的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展開分組治療,以了解無創正壓通氣的應用價值,以下是具體內容。
從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間,選擇在本院急診科收治的80例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80例患者以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觀察組,一組40例。分別給予常規治療、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所有患者均符合重癥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患者入院時均表現出呼吸衰竭。
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6~73歲,平均(46.7±3.2)歲;
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5~71歲,平均(46.8±3.4)歲。
上述2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并無統計學差異:P >0.05。
對照組40例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入院時給予常規治療,包括:鎮靜、吸氧、強心、擴血管、糾正患者水電解質平衡、酸堿平衡等,并根據患者病情,遵循醫囑給予支氣管擴張劑、利尿劑、糖皮質激素治療[2]。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給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具體方法為:使用經鼻罩雙水平氣道正壓輔助通氣治療,以S/T 模式,設置氧流量為每分鐘4L,呼吸頻率設為每分鐘18次,將初始吸氣壓力、呼氣壓力設為:5cmH2O、2cmH2O。患者適應后保持每次2cmH2O 幅度進行遞增,直到呼氣壓力為20cmH20、6cmH20。每天3次,每次3小時。
觀察對比兩組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療前、治療2周后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血氧飽和度等臨床指標。
兩組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療前的各項指標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 值>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aO2、PaCO2、SpO2水平均明顯改善,而且觀察組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P <0.05(詳細內容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重癥支氣管哮喘患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氣分析各項指標(士s)

表1 對比兩組重癥支氣管哮喘患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氣分析各項指標(士s)
組別 PaO2(mmHg) PaCO2(mmHg) SpO2(%)——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2.42±4.52 75.32±5.42 70.31±4.73 56.34±4.22 75.32±4.76 83.40±5.16觀察組 52.16±4.19 90.34±5.08 70.45±4.78 32.89±3.98 75.40±4.64 94.12±5.75 t 0.267 12.788 0.132 25.567 0.076 8.776 P 0.790 0.000 0.896 0.000 0.940 0.000
重癥支氣管哮喘其病理機制在于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導致呼吸道氣流受阻,使得呼吸阻力提高,影響血流、通氣比例,進而引發代謝性酸中毒等[3]。該疾病臨床表現十分明顯,容易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常見的治療手段主要為藥物治療,但是藥物治療容易導致痰液瘀阻,引起呼吸衰竭。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通過使用呼吸機,通過體外機械驅動促進肺泡、氣道口產生正壓力差,有助于呼吸循環系統形成,幫助患者完成呼氣[4]。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在患者吸氣時提高正壓,有助于降低氣道阻力,減少氧氣損耗量,改善支氣管痙攣。呼氣末給予正壓,能夠有效避免小氣道萎縮,從而降低缺氧、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發生。該治療方式的優點在于無創傷性,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夠快速幫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而且操作簡單方便,現已廣泛應用于ICU、急診室、呼吸治療室中[5]。
在本次研究中,兩組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療前的血氣分析各項指標差異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均明顯改善,而且觀察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性對比結果顯示:P 值<0.05。
綜上所述,開展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能夠改善重癥支氣管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