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松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 云南 昭通 657000)
輸尿管結石是臨床中常見的一類結石疾病,病程發展快,且發病較急,可導致患者腎絞痛等癥狀。近幾年,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臨床中用于治療結石類疾病的方法越來越多,且多偏向微創、無創、安全等方向發展[1]。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是一種腔內碎石技術,可直接作用于結石,對組織黏膜的損傷較小[2],此次研究則主要是為了明確該手術方法治療輸尿管結石的有效性。對此,我院將2015年11月~2017年3月期間收治的86例行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輸尿管結石患者與同期患者進行了比較,現將內容整理如下。
以我院在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期間收治的86例行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輸尿管結石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研究組,并選取同期行體外沖擊波碎石術的86例患者為對照組進行比較。研究組患者年齡35~65 歲,平均年齡(43.5±2.2)歲,其中有男性51 例,女性35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44.0±2.7)歲,其中有男性50例,女性36例。所有患者經影像學檢查均可確診為輸尿管結石,患者及其家屬簽署了關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依據影像學檢查結果,按要求調整好設備參數后,進行碎石操作即可。研究組患者則給予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采用硬膜外麻醉,指導患者行截石位,輸尿管鏡經尿道置入膀胱,找到結石一側輸尿管開口位置,插入輸尿管導管,見腔進鏡;向對側旋轉輸尿管鏡,應用液壓灌注泵泵水沖開輸尿管口,直視下將輸尿管鏡置于結石下方位置,觀察結石大小與活動度,查看輸尿管黏膜情況,退出輸尿管鏡后置入彈道碎石機石桿至結石部位,將氣壓泵氣壓設置在1.5~2.0kPa 左右,采取連續脈沖和單個脈沖方式進行碎石操作,取出結石,清除周圍黏膜。解除輸尿管梗阻之后,于腎盂置入輸尿管鏡,留置導尿管。兩組患者術后均采取相同等級的臨床護理措施。
術后1~3個月內行超聲檢查,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價標準如下:臨床癥狀消失,影像學檢查未見結石陰影與腎積水為顯效;臨床癥狀改善,結石變小,腎積水減輕為有效;與上述描述均不符合為無效,有效率=(顯效+有效)/86*100%。統計兩組患者的一次碎石成功率和并發癥情況。
此次研究使用SPSS20.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分別使用X2和t 值進行統計學檢驗,P <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統計
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5.35%(82例),高于對照組的81.39%(70例),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表2 兩組患者一次碎石成功率與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一次碎石成功率為93.02%(80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65%(4例),其各項數據均優于對照組(P <0.05)。
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是在輸尿管鏡直視下,以一定壓力的壓縮空氣對結石進行定位沖擊,從而達到沖碎結石的作用[3]。該手術方式應用了機械能,而非傳統手術中的電能,因此對組織黏膜的損傷作用較小,并且,與其它激光等碎石術相比,操作簡單,價格低廉,可以說是患者的最佳選擇。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達到了95.35%,一次成功隨時率也高達93.02%,其數據優于對照組(P <0.05)。可以說,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的治療效果是十分理想的,普通的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并非在直視下進行,對醫生職業素養要求高,一旦設備參數調節出現偏差,就可能導致碎石效果不理想,甚至造成輸尿管穿孔等并發癥。此次并發癥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65%(4例),低于對照組(P <0.05)。數據結果說明: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安全性較高,但仍然存在并發癥可能性,因此并非絕對安全,所以在操作時,要加以注意,例如仔細對輸尿管口進行檢查、觀察有無末端結石、避免盲目試插等等。史亞瓊[4]等在其研究中指出“輸尿管鏡下氣道彈壓術對治療輸尿管結石的有效率為95%,高于體外沖擊波碎石術下的75%,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研究與本次研究所論證的結果一致,數據差異可能是由患者個體差異和病例數相關。
綜上所述: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治療輸尿管結石療效顯著,一次碎石成功率高,且術后并發癥較少,安全可靠,建議在臨床中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