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靜 李 坤 任冬梅 楊玉濤 高麗花 李小滿 賈 寧
(蠡縣醫院 河北 蠡縣 71400)
剖宮產已在近幾年呈遞增趨勢發展,患者會在術前進行平臥位腰硬聯合麻醉,低血壓為較為常見的臨床表現。這不僅對母嬰安全造成了威脅,也影響了手術效果。臨床上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以所以護理人員需要通過各種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減輕仰臥引發的綜合征。因此,本文針對腰硬聯合麻醉下剖宮產手術患者仰臥綜合征的預防及手術護理取得良好效果,做出以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l0~12月200例剖宮產手術患者作為調查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100例/組。對照組患者年齡均在19-40周歲,平均年齡30.5歲,平均(27.0士1.8)歲,體重為49 ~80k 異,平均(62±12)kg;觀察組患者年齡19~37歲,平均年齡為(26.5±2.5)歲,體重為50~76kg,平均(65±10)kg。兩組患者均因社會因素,胎兒窘迫行剖宮產手術,排除患有其他重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傳染性病史。對比和分析兩組患者各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n.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產婦在手術前均保證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飲食內容。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其中包括術前4h 禁飲、禁食;對腹部,外陰,臍窩較深者做好清潔工作;備皮(用剃毛刀刮去腹部、腰部、外陰處等毛發)。同時,對患者進行靜脈取血,了解患者血型,做好術中供血準備。并做好留置導尿管和消毒腹部皮膚工作。如患者術前準備就緒,且不立刻進行手術,產婦應保證側臥位4個小時。如立刻實施手術方案,應進行吸氧,建立靜脈通道,留置18號留置針管,行腰硬聯合麻醉。兩組患者開展不同護理方案,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則在常規治療方案基礎上實施干預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實施如下:首選,協助麻醉師將患者送往手術室,并對患者進行擴容,建立上肢靜脈通道,所采用藥物為膠體羥乙基淀粉20010.5氯化鈉注射液,避免麻醉前患者出現低血壓癥狀,也有利于回心血量和心輸出量的增加;其次,為增大子宮左移,護理人員應配合醫生將手術床迅速向左傾斜,以減少壓迫下腔靜脈現象發生;最后,在行腰硬聯合麻醉,藥物應采用小劑量低濃度緩緩注入蛛網膜下腔,置人硬膜外管。以達到起效快,完善的麻醉效果。并協助醫生對患者身體進行固定,消毒工作,保證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手術。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均順利完成,未出現孕婦及胎兒死亡情況,但是觀察組仰臥綜合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下表。

組別 例數 惡心嘔吐 面色蒼白不安 血壓下降觀察組 100 2(2.0)) 4(4.0) 3(3.0)對照組 100 8(8.0) 10(10.0) 10(10.0)X2值 / 9.76 8.45 8.97 P值 / <0.05 <0.05 <0.05
伴隨孕媽媽子宮逐漸增大,就會造成孕婦在仰臥時對脊柱造成壓力,進而導致脊柱兩側的大血管也受到壓迫,無法保證血液正常流向心臟,這一過程被稱之為仰臥綜合征。心臟在血量輸出時會出現明顯減少的現象,這就無法保證了子宮的供血量,也就造成腹中胎兒發生缺氧。胎兒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胎心增快,減慢或不規律等情況,如果不及時處理,對胎兒的生命造成威脅。與此同時,孕婦的下腔靜脈受妊娠后期子宮增大的壓迫,會出現下肢靜脈回流受限,如孕婦此時采取平臥位,就會出現下腔靜脈受阻,而導致產婦出現仰臥位綜合征。產婦出現仰臥位綜合征的主要表現有程度不同的低血壓、心動過速、暈厥,尤其是麻醉后腹肌及子宮附著韌帶的松弛而導致妊娠子宮失去支撐而愈加明顯ISl。結合產婦臨床癥狀,減少下腔靜脈的壓力感,產婦應在妊娠晚期行剖宮產手術前采取左側臥位,并采取上肢輸液增加血液回心,穩定血壓指標。與此同時,在行麻醉時,應保證麻醉藥物的劑量和濃度,避免麻醉藥物過量而造成不良反應和后發癥。本文選取了200例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在臨床上介入不同護理方案,結果顯示介入護理干預的觀察產婦術中血壓下降面色發白。心悸、頭昏、惡心等情況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此外,腰硬聯合麻醉具有起效快,減少胎兒窘迫時間,肌肉松弛好,鎮痛完善的優勢,是一種安全、可靠、方便的麻醉方法。護理人員應提升對腰硬聯合麻醉下發生剖宮產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的認識,以提升整體手術效果,也要掌握蛛網膜穿刺后頭痛發生率低的特點,更適合急診剖宮產手術。為避免腰硬聯合麻醉后并發癥的發生,減少產婦發生短暫的低血壓對成熟胎兒造成損害,應做好穩定產婦血壓指標的護理工作,保證產婦血壓的穩定性。手術室護理人員還應加強產婦心理護理干預,舒緩產婦緊張、恐懼、焦躁的心理,并結合產婦易發生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臨床表現制定針對護理干預,從而提高新生兒的生命質量,保障母嬰安全,預防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