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焱
(雙鴨山雙礦醫院 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篩選在2016年3月22日至2019年2月13日期間在院確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并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64例,根據來院的時間分為切除組32例與切口組32例。切除組內有男性17例與女性15例,年齡在20~78歲,平均(44.83±2.34)歲,病程2~15 個月,平均(7.53±1.04)個月;切口組內有男性16例與女性16例,年齡在20~78歲,平均(44.81±2.35)歲,病程2~15個月,平均(7.46±1.06)個月;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均符合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②均同意進行手術治療;③無手術禁忌癥;④自愿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有重要臟腑損傷的患者;②排除存在溝通障礙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③排除資料不全的患者;分析各組患者的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切口組的患者實施傳統的小切口手術治療,調整患者的體位為俯臥位,給其實施全身麻醉,再進行常規的小切口進行手術治療。
切除組進行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調整體位為側臥位,使用C 型臂X 線機進行監測與定位,在陽性的椎間盤原穿刺點的位置行7mm 作用的切口,然后將套管進行逐級擴張,責任錐間盤內植入錐間孔鏡的工作套,再將wolf 廣角的錐間孔鏡的系統放入其中,使用生理鹽水與腎上腺素以及慶大霉素進行沖洗孔鏡系統,預防手術視野出現模糊現象,摘除病變的髓核組織,再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以去除炎癥致痛的因子,將組織或者突出物進行收縮護理,然后使用射頻進行止血操作,將1ml 復方倍氯注入傷口內,拔出外套管,最后進行切口包扎處理。
分析兩組病人術中出血量、腰腿疼痛、功能障礙、住院時間以及切口的長度等圍術期指標變化。
數據用SPSS18.0軟件計算,計量資料用標準差與均值表示,用T值進行檢驗,數據都有統計學意義時(P <0.05)。
切除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與住院時間都少于切口組,且切除組病人腰腿疼痛評分與功能障礙評分均低于切口組,切除組病人術中切口的長度也小于切口組,數據都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分析兩組病人圍術期的臨床指標變化(士s)

表1 分析兩組病人圍術期的臨床指標變化(士s)
切口長度(cm)切除組(32) 12.08±1.79 1.09±0.08 11.96±1.13 3.38±1.27 0.62±0.25切口組(32) 104.13±4.38 3.18±0.19 26.52±1.24 8.48±2.55 4.74±0.36 t值 110.0490 57.3491 49.0948 10.1271 53.1751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出血量(ml)腰腿痛評分功能障礙指數住院時間(d)
椎間盤突出癥多是由于軟骨板、髓核、纖維環等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所引發的,在受到較大的外力時,纖維環遭到損壞,髓核突出,進而壓迫或者刺激患者的髓神經根部位,致使患者出現麻木與下肢疼痛等癥狀。近年來,應用比較多的手術方式為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療效比較確切[2]。但是進行此項手術時需要在手術前進行詳細的病情診斷,以及各項檢查,以便排除腰椎感染與腰椎管狹窄病癥以及腰椎腫瘤、畸形等病癥的患者。同時,在手術過程中實施穿刺時也要和患者進行溝通,并觀察其是否出現不適感,以便給予針對的處理。而且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的手術方式是微創性的,其脊柱的內窺鏡和機體的錐間孔比較相似,在安全的三角范圍中進行傾斜操作處理。在纖維環外進行手術時也能通過內窺鏡觀察到清晰的突出髓核位置,以及出現增生的相應骨組織等。手術時在皮膚上行的切口僅有7mm,大小如黃豆般,出血量在20ml 以下,手術結束后僅需縫合一針,能較好的將手術切口與創傷控制到最小化,且患者預后康復較快,對于身體素質較弱不適合進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可以使用此手術方式進行治療。通過本次統計學的數據也能看出對于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病癥的患者使用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進行治療能減少術中的出血量與切口長度,還能緩解患者的功能障礙以及腰腿痛等癥狀,進而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相比應用傳統小切口的手術方式效果要更顯著,數據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表明此手術方式對患者預后有較佳的康復效果。
綜上文敘述,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實施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的能減少術中創傷口的長度以及出血量,進而改善腰腿痛與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縮短病人的住院時間,也能減緩患者的經濟負擔,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