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毅昌
(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人民醫院 云南 大理 671000)
在臨床上,復發性肩關節脫位多是由于外力影響而導致的[1]。目前針對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關鍵在于修復并重建關節部位結構,以此達到治愈的臨床效果。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關節鏡在臨床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2]。而本文旨在探討并分析肩關節鏡下應用帶線錨釘內固定方法治療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效果。
在本院選取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30例,時間范圍為2016年7月到2018年8月。納入標準為:①年齡范圍為25歲到45歲;②經臨床檢查均符合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診斷標準,且無手術禁忌癥,均自愿接受手術治療;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了研究同意書。
按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成了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均有1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年齡為25歲到43歲,平均年齡為(35.28±5.19)歲;脫位次數為3次到33次,平均次數為(19.58±8.05)次;其中病變位置在左肩的患者有6例,右肩有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為27歲到45歲,平均年齡為(35.84±5.11)歲;脫位次數為5次到35次,平均次數為(19.62±8.19)次;其中病變位置在左肩的患者有5例,右肩有10例。觀察并比較兩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的一般資料,沒有發現顯著的差異,P >0.05。
對照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接受改良Bristow 手術治療。患者側臥位,行全身麻醉,動脈穿刺監測控制血壓,采用0.1%腎上腺素和生理鹽水對患者的損傷部位進行沖洗;應用肩關節鏡觀察患者的肩關節結構,并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科學的入路方式;前上方入路為喙突外側,前下方入路為肩胛下肌腱上緣,后方入路為肩峰后下2cm;肩關節鏡輔助,刨削、清理、游離患者的滑膜處增生和撕脫殘端;分離喙突和喙突止點的相關肌腱,并對喙突截骨進行劈斷處理,骨性接觸面進行打磨;采用螺釘固定患者的肩盂受損的地方[3]。
觀察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接受肩關節鏡下應用帶線錨釘內固定方法。患者側臥位,行全身麻醉,動脈穿刺監測控制血壓,采用0.1%腎上腺素和生理鹽水對患者的損傷部位進行沖洗;應用肩關節鏡觀察患者的肩關節結構,并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科學的入路方式;前上方入路為喙突外側,前下方入路為肩胛下肌腱上緣,后方入路為肩峰后下2cm;肩關節鏡輔助,刨削、清理、游離患者的滑膜處增生和撕脫殘端;置入關節鏡,采用軟組織剝離器將肩盂損傷前部的粘連部位進行剝離,清除受損的組織,使新鮮骨面得以暴露;依據關節腔解剖結構進行復位;于肩盂前緣打孔,并置入帶線錨釘自定位器,使之旋入既定的骨道之中;采用縫合線對盂唇止點和關節囊進行重建[4]。
觀察并比較兩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的臨床治療結果,對比兩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的功能評分、疼痛評分、關節狀況和治療效果。
其中兩組患者的功能評分采用美國功能評分標準(UCLA)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功能恢復情況越好;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嚴重。
兩組患者的關節狀況包括有關節外展90°位外旋角度和肩關節前屈上舉角度。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依據UCLA 評分進行判定,分數在34分以上為優,分數在28 分到33 分之間為良,分數在21 分到27 分之間為可,分數在20分以下為差,優良率等于優+良。
研究數據采用SPSS 22.0 版本的核算軟件,以“均數±平均值”表示兩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的功能評分、疼痛評分和關節狀況,T值進行檢驗;以“%”表示兩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的治療效果,卡方進行檢驗。P <0.05,則兩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的UCLA 評分、外展90°位外旋角度和肩關節前屈上舉角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P<0.05。觀察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的VA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P <0.05。如表1所示。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功能評分、疼痛評分和關節狀況
觀察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的優良率為93.33%,要比對照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患者的60.00%更高,P <0.05,如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一般而言,肩關節的靈活性在人體中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若是因外界因素引發關節脫位,有較大的概率出現反復發作的情況[5]。若是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對關節功能可能造成嚴重的影響[6]。而目前對于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主要為外科手術。而傳統外科手術雖然有不少的手術術式,但是肩關節具有較為特殊的解剖特征,因此治療效果并不理想[7]。而通過肩關節鏡的輔助治療,可有效且準確觀察患者的肩關節的損傷情況,從而制定出更為科學有效的手術方案[8]。
在本文研究中,采用肩關節鏡下應用帶線錨釘內固定方法治療的患者,UCLA 評分、外展90°位外旋角度和肩關節前屈上舉角度分別為(33.59±1.28)、(73.65±13.29)、(157.48±17.62),顯著高于改良Bristow 手術治療的患者,P <0.05。采用肩關節鏡下應用帶線錨釘內固定方法治療的患者,VAS 評分為(0.51±0.15),顯著低于改良Bristow 手術治療的患者,P <0.05。采用肩關節鏡下應用帶線錨釘內固定方法治療的患者,優良率為93.33%,顯著高于改良Bristow 手術治療的患者的60.00%,P <0.05。
綜上所述,肩關節鏡下應用帶線錨釘內固定方法治療復發性肩關節脫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緩解患者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