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利名 王建濤 朱雪梅
(1.唐山市工人醫院 河北 唐山 063000;2.樂亭縣醫院 河北 樂亭 063600)
導管內癌僅發生于基底膜,具有較高浸潤性乳腺癌的發生風險,因此,臨床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1]。目前,乳腺導管內癌的臨床診斷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但特異性與準確度仍有待提高。乳腺X 線攝影是乳腺導管內癌的常用檢查手法,具有一定的診斷符合率[2]。為了探究導管內癌應用乳腺X 線攝影的優勢,我院特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40例導管內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作以下匯報。
選取2017 年5 月至2018 年5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導管內癌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患者,年齡區間在34~71 歲,平均年齡(51.29±5.21)歲,其中乳頭腫塊者16例,乳頭溢液者19例,乳頭派杰病者4例,其他1例,納入標準:①因乳房癥狀就診,由內分泌科醫師初診為乳腺導管內癌;②均經術后病理診斷證實;③納入患者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④具有完整的乳腺X 線影像資料與病理學資料。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者。
醫師根據患者的主訴癥狀,開展乳房觸診,部分患者可觸摸到腫塊,結合臨床表現癥狀、觸診結果以及主訴,初步判斷為乳腺導管內癌,開具乳腺X 線攝影,并根據檢查結果行手術探查與治療,術后進行病理檢查診斷。乳腺X 線攝影的檢查方法:采用GE Senographc 2000,采用頭足位、內外斜位,斜位投照角度與胸大肌外緣相垂直,必要時采用局部點片及拍攝側位圖像,采用自動曝光。準確記錄患者乳腺導管內腫塊與鈣化情況,判斷良惡性,記錄病灶數量及分布情況。
1.3.1 診斷標準
統計乳腺X 線攝影的診斷結果,依據美國放射學會BI-RADS(乳腺影像報告與數據系統)分類標準進行分級,惡性≥4級,陰性<4級,對乳腺X 線攝影的靈敏度、特異度與準確性進行統計。靈敏度=陽性例數/(陽性例數+陰性例數),準確度=(陽性例數+陰性例數)/總例數,特異度=陰性例數(陽性例數+陰性例數)[2]。
1.3.2 BI-RADS 分類標準
美國放射學會BI-RADS 分類標準:無異常表現,惡性可能性近乎0判斷為1級;得到正常結論,存在良性表現,惡性可能性近乎0判斷為2級;確診為良性判斷為3級;多數患者需采用介入性影像發現,惡性可能性約在2%~95%之間,判斷為4級;高度疑似惡性判斷為5級;經活檢證實為惡性判斷為6級。
1.3.3 質量控制
由2名具有豐富經驗的影像學醫師依據BI-RADS 分類標準進行判斷,二者判斷結果一致,即可作為報告結果,若結論不一,則需共同分析資料共同討論,確定最終的分級結果,作為報告結果。
以手術病理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乳腺X 線攝影診斷準確性為80.00%(32/40),靈敏度為65.63%(21/33),特異度為75.00%(6/8)。見表1。

表1 乳腺X線攝影的診斷結果
乳腺癌作為目前預后效果較佳的一種常見惡性腫瘤,患者生存率的提升主要依賴與乳腺癌早期篩查與診斷技術水平的顯著提高。核磁共振、超聲、乳腺X 線攝影是目前臨床乳腺癌早期篩查的常用檢查手段與診斷方法。雖然,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乳腺癌早期篩查中具有較高檢出率,但是由于檢查設備較為昂貴,臨床應用范圍較為狹窄,不適合基層醫院檢查;超聲檢查雖然可明確診斷導管內腫塊,判斷良惡性,但是臨床檢查特異性較低,易出現漏診情況。
乳腺導管內癌多數是在存在臨床癥狀的患者中檢出,無癥狀而確診為乳腺癌者較少。患者多見臨床癥狀后來院就診,醫師根據患者的主訴與臨床癥狀做出初步診斷,然后結合影像學檢查進行進一步診斷,乳腺X 線攝影是一種使用較為廣泛的檢查方法。乳腺導管內癌應用乳腺X 線攝影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臨床影像結果顯示,乳腺導管內癌患者多數存在鈣化表現,也是一種常見的影像學表現。應用乳腺X 線攝影具有較高的特異性與靈敏度。由于乳腺導管內癌鈣化部位較為廣泛,特別是接近于乳頭大管道,或者遠離乳頭的小導管處集中,應用乳腺X 線攝影時,可清楚檢出鈣化分布情況,為臨床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利指導,也可清楚顯示鈣化形態,有助于醫師根據患者乳腺導管內鈣化情況,對導管內癌的良惡性進行判斷,綜合影像學檢查信息、觸診與臨床癥狀等信息,可指導綜合治療方案的確定。
綜上所述,乳腺X 線攝影在乳腺導管內癌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檢查優勢,可為診斷提供有利影像學依據,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