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陳洋 本報記者 倪浩 ●顯揚
中美貿易戰硝煙不斷,讓美國企業左右為難。扎根中國多年,有美國企業被迫踏上漫漫長路,尋找能夠代替中國市場的“第三方”國家或地區,但現實并不理想,新的產業鏈形成不會一蹴而就。在屢屢碰壁后,很多企業也選擇繼續堅守中國市場。路透社稱,美國在華企業需要轉移的不僅僅是單獨的企業,還有背后完整的供應鏈,“這是一代人中規模最大的供應鏈轉移”。
“從業30年來所做過的最艱難的事情”
去年,當凱士通國際香港有限公司(CapstoneInternationalHKLtd.)總裁拉里·斯勞文聽說美國對中國產品征收關稅威脅到他在中國的電子產品業務時,他知道,自己必須嘗試去其他地方設廠,“這是我從業30年來所做過的最艱難的事情”。這位70歲的老人花了半輩子的時間在中國南方建立供應鏈,為美國大型零售商生產商品。
當美國在2018年7月首次征收關稅時,斯勞文公司生產的核心產品,如電池供電的LED燈泡等并沒有在清單上。同年9月,美國宣稱擴大加征關稅范圍,該公司的產品面臨10%的關稅。但去年年底在阿根廷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上,中美雙方為貿易戰踩下剎車,都建議在2019年3月份最后期限之前達成協議。很快,3月份最后期限已過,關稅仍保持不變,給了斯勞文喘息的空間。
斯勞文只是數千名在貿易戰中被迫顛覆在華業務的企業家之一。路透社援引斯勞文的話稱,從去年以來,美國的關稅政策就威脅了美國企業在中國的電子產品業務。在關稅問題懸而未決的情況下,斯勞文不得不對公司業務進行調整,“公司可以把業務搬到其他亞洲國家,但這并不容易”。Capstone公司總部的業績顯示,受貿易戰影響,該公司2018年凈收入為1280萬美元,遠低于上一年度的3680萬美元,凈虧損100萬美元。該公司首席財務官格里稱,“公司面臨著史上最嚴重的挑戰”。
短期內中國無法被第三方替代
隨著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加劇,美國在華企業急切尋找新的市場,希望建立新的供應鏈。但他們也發現,沒有任何地方能像中國那樣可以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幾乎沒有企業計劃完全從中國撤出。浙江千尋律師事務所律師朱海成,2018年曾赴美參加301調查聽證會。22日朱海成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赴美期間他聽到的都是反對美國加征關稅的聲音?!懊绹钠髽I家對政治沒有興趣,加征關稅導致的產業鏈條被破壞,令他們非常頭疼,這意味著他們又要去參加展會,去發展新的合作伙伴,過程非常復雜”。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產業鏈上下游完整、勞動力充足而且技術素養高,能夠以較低的價格提供高質量的產品,短期內中國的產能無法被美國或者其他第三方替代,因此將產業鏈轉移出中國在商業上并不可行。
很多企業選擇繼續留守
美單方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措施,阻礙了中美貿易投資的正常發展,雙邊貿易額與雙向投資額都呈下降趨勢。朱海成接觸的與美國業務往來密切的浙江中小企業,有一部分選擇海外設廠,一些企業則按兵不動,仍然堅守中國生產?!斑@些企業通常都是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產品附加值比較高,且抵御美國加征關稅的能力比較強,而美國企業也愿意承擔成本的上升。比如我所了解到的機械行業、汽車配件行業的一些企業,因為握有核心技術,所以他們并沒有選擇海外設廠的做法”。
美國《紐約時報》稱,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托斯滕稱,任何擾亂該行業所依賴的全球供應鏈的行為,都可能威脅到美國的經濟增長。高盛表示,加征關稅成本的40%已經轉嫁給普通美國人,其余由美國生產商和零售商分攤。
美國聯合技術國際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艾薩克表示,雖然美國企業可能會重新考慮供應鏈,但大量生產回歸美國的現象并未發生。自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和其他產品大幅下降,但同時缺口被其他國家產品填補,美國貿易逆差狀況基本保持不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