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蕊 郭志瓊
摘 要: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就業市場上存在的企業人才需求和大學生就業供給不匹配狀況越來越突出,亟待解決。基于此,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對企業人才管理和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得出,大學生就業供求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是二者出現了數量和質量上的失衡。最后,從政府、社會、高校、企業和大學生五個維度出發,提出有效提升就業供求匹配度的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人才需求;大學生就業供給;匹配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9-0185-02
在政府大力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面臨轉型困境,傳統行業中大量員工被解雇,創新型人才缺口增大,因此企業對高層次人才需求擴大。與此同時,近年來的高校畢業生數量呈逐年遞增態勢。從數量上看,高校畢業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企業招聘的需求;但從質量上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仍有較大缺口,導致就業市場結構性失衡,出現企業“用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并存的局面,這主要是由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企業需求的人才標準不匹配。然而,二者不匹配的原因主要有:企業人才引進機制不完善導致招聘時企業與大學生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性弱導致大學生就業能力未達到企業標準,以及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念有待調整等。因此,需要采取更多改革創新的方式來提高企業人才需求和大學生就業供給的匹配度,充分發揮企業資本與大學生人力資源要素的最大效用,有效推動經濟增長。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企業人才管理提出的新挑戰
2018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繼續處置僵尸企業,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有效減輕企業負擔。破除各類要素流動壁壘,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優質企業。”[1]這意味著未來,政府將會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釋放更多被占用的資源,企業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也意味著企業對具有創新能力的高質量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企業在人才引進機制方面還有待健全。
1.企業應建立人才數據庫,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企業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然而在招聘過程中,存在眾多主觀或客觀因素導致HR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全面了解應聘者,容易錯過優秀的人才。同時,由于信息傳播渠道不完善等原因,高校畢業生無法及時準確接收到企業招聘信息,導致企業與大學生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既不利于企業人才招聘,也不利于大學生就業求職。因此,企業要建立健全人才數據庫,主動與高校合作,不斷吸收高校優質人才,為企業儲備充足的新型優秀人才。
2.企業應健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勞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點之一是勞動力要素,并且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合理配置勞動力十分重要。因此,企業應該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在人才的取得、開發、保持和利用等方面引入相關機制,并遵循成本—收益原則采取最適合企業的戰略,儲備更多優質的人才資源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大學生就業供給提出的新要求
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指出,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34萬人,就業創業工作面臨復雜嚴峻的形勢,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增加[2]。這意味著,未來大學生就業競爭程度將更加激烈,大學生必須要不斷提升就業能力,形成競爭優勢,成功就業。
1.大學生應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專業知識和素養是大學生就業最基本的要求,為更好地就業,大學生還應該具備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因此,要求大學生應充分利用大學時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利用假期進行工作實習,從而不斷積累工作經驗,提高自身綜合素養,便于日后就業可快速適應工作崗位,有效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
2.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大學生在求職時,要樹立正確就業觀,客觀看待每個崗位的薪資待遇和發展前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專業、能力和興趣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并根據崗位招聘要求精準定位自身能力,發掘并突出自己的“閃光點”,讓HR一眼發現自己身上具備的招聘崗位所需要的能力特性,成功推銷自己[3]。此外,大學生應以更寬的視野看待目前就業形勢,實現多渠道就業,如可以進行基層就業、中小微企業就業和國家戰略開拓一線崗位就業等[4]。
三、企業人才需求與大學生就業匹配機制存在的主要矛盾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呈現平穩態勢,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總體穩定,因此企業對大學生的需求增長速度難以與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增長速度相匹配,導致就業市場出現勞動力供求失衡。不僅體現在數量上的失衡,更體現在質量上的失衡,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1.企業為大學生提供的實習機會較少。由于在校大學生不具備全面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入職后企業的培訓成本會很高。同時由于大學課程的原因,大學生在校沒有充分完整的時間,只能利用寒暑假參加實習工作,然而假期時間也較短,他們能為企業創造的價值不高。因此在實習期間,大學生很難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難以將自己最佳的狀態呈現在企業面前。而企業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的主要原因是想通過這樣的形式從中挑選優質的人才,并加以培養,為長期發展儲備人才資源。所以,企業能提供給大學生的實習機會較少,無法覆蓋大部分高校畢業生。
2.企業與大學生之間信息不對稱嚴重。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呈上升趨勢,為快速有效地挑選出優秀人才,企業在招聘中往往會設置較高準入門檻,如只招聘“985”“211”高校畢業的學生,無省級以上榮譽的學生不招聘等,使那些實際上很優秀的大學生沒有機會進入面試環節,企業便因此錯過了可能很適合招聘崗位的人才。同時,在招聘過程中部分企業還存在著性別歧視、家庭背景等隱形門檻,導致就業市場不公平不透明,加劇了企業和大學生之間信息不對稱性。
3.大學生的求職對象集中性強。高校畢業生在求職時,傾向于行政事業單位、大型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等薪資穩定、福利良好的工作崗位,因此這些企業招聘的崗位每年都出現應聘者供過于求的現象。而一些中小微民營企業則由于企業知名度不高、崗位發展前景不好或者工作環境不佳等原因,卻招不到合適的員工。同時,畢業生求職還具有明顯的地域集中性,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希望畢業后能去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工作并定居。因為一線城市的經濟水平高,工資待遇好,并且城市的基礎設施完備,工作發展機會多,教育水平也比較先進。
4.大學生的企業忠誠度低。隨著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逐漸明白員工培訓及其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每年會將一部分利潤專門用于員工培訓及其職業發展等方面,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做準備。然而,由于生活條件優越性提升,當代大學生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在工作期間一旦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退縮和逃避,頻繁跳槽,使得企業在培訓投入方面損失較大,因此對大學生的企業忠誠度持懷疑態度。此外,大學生在求職中,往往出于“保底心理”會隨便找一個單位先簽訂合同,然后再去尋找更理想的職業。待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時便會撕毀合約,而這種行為使得原來的企業損失了較高的招聘和培訓成本。
5.大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差。目前大部分高校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由于多種客觀因素的存在,如經費不足、與企業合作機會少等,無法為學生提供一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良好平臺,這樣就容易出現學生理論知識學得很好,但是沒有機會在實踐中鞏固和深化知識。而未真正領會知識的精華,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有效運用所學知識的現象,不利于大學生日后的就業。并且還會給學生制造一種誤解,也就是在大學里所學的知識對日后的工作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幫助,導致他們不重視大學的理論學習,從而惡性循環,使得大學生的就業質量越來越低。
四、總結與建議
目前,就業市場上存在的企業用人需求與大學生就業供給不匹配的問題,已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要想提高二者的匹配度,使勞動力供求匹配機制順暢,必須加強政府、社會、高校、企業和大學生協同作用[5],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最大效用,實現大學生就業精準供給,有效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
1.政府應該平衡分布教育資源,合理規范就業市場。由于專業要求不同,工科類專業的學生要求動手操作能力要較強,因此高校會為工科類專業的學生設置專門實驗室供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而對于社科類專業的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理論知識,提高專業素養,對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要求不高,因此高校容易忽略社科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政府應平衡分配對高校工科類專業和社科類專業的投入資源,為社科類專業的學生搭建一個平臺便于將理論聯系實際,讓大學生更全面深入理解知識。如政府可以在高校和企業間起橋梁作用,將二者聯系起來,并合理規范二者合作,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平臺[6]。同時,政府還應充分發揮其市場監管作用,針對就業市場上存在不合理現象進行矯正,有效規范市場秩序,創建一個公開透明的就業環境。
2.社會應該提供真實準確的就業信息,最大限度地發揮招聘平臺的作用。社會各部門應積極貫徹就業政策,為大學生提供完善安全的就業信息咨詢平臺,有效克服大學生求職的盲目性,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同時,第三方招聘服務平臺應充分發揮其在企業招聘與大學生求職之間的聯動作用。一方面,及時更新大學生求職信息,建立人才信息數據庫,有針對性地滿足企業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利用平臺收集信息的優勢,及時更新企業招聘信息,為大學生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利于大學生精準就業。
3.高校應該提高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性,加強校企合作。高校是培養人才之地,最終目的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因此,高校專業課程的設置應該緊密結合就業市場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有效地提高大學生專業素養,精準定位就業市場需求。同時,高校還應(下轉195頁)(上接186頁)設置非專業的選修課程,滿足學生興趣發展需要,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此外,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要完善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機會,有利于學生走進企業,了解企業,在實踐中鞏固和深化理論知識,切實解決高校教育與企業人才需求相脫節的問題[7] 。
4.企業應該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健全員工培養機制。企業應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不能僅以利益最大化來考慮一切問題,應該主動積極與高校合作,共同建設實習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便于日后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同時,企業還要樹立正確的用人觀,不能僅以學歷高低、學習成績以及獲獎情況等來判斷應聘者優秀與否,要適當放寬招聘標準,改變以往只招收“211”或“985”院校大學畢業生的規定,杜絕招聘中的“院校歧視”[8],為高校畢業生創建一個公平公正的求職環境。此外,企業還應健全就業保障機制及員工培訓機制,充分保障員工自身利益,進而提升員工對企業認可度和忠誠度,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為企業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5.大學生應該全面提升綜合素養,樹立新型就業觀念。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大學生需要不斷提升綜合素質,除了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外,還需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等。同時,大學生還應該主動學習其他專業的知識,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流動愈加迅速,各行各業相互滲透,出現相同行業的不同企業甚至是不同行業間存在著“人才共享”的現象,因而大學生儲備廣泛的知識對其職業發展有很大的作用。此外,大學生還需要樹立新型的就業觀,改變固化的舊觀念,客觀公正地看待每個地區、每個崗位,不要只盯住經濟水平高的地區的行政事業單位、大型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等熱門企業,要具備長遠發展的眼光。并且在求職過程中,大學生應全方位了解企業,最大程度地降低就業信息不對稱度,有效進行“求職定位”,并適當“推銷”自己,實現崗位的精準供給。
參考文獻:
[1] ?鄭亞群.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N].人民日報,2018.
[2] ?教育部.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召開[Z].2018-11-28.
[3] ?郝燕.大學生擇業觀與用人單位需求分析[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12):21-22.
[4] ?教育部.關于做好2019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8]8號)[Z].2018-11-30.
[5] ?徐麗紅.以精準供給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J].教育科學,2018,(4):55-60.
[6] ?張建成.大學生“就業難”與用人單位“招人難”矛盾分析及對策研究[J].經濟視角,2011,(2):154-155.
[7] ?王君濤,沙治邦.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分析及培育路徑——基于用人單位的調查研究[J].科技促進發展,2018,(7):653-659.
[8] ?肖輝.大學生就業意向與用人單位需求的調查與思考——以廈門地區為例[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27.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