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月
摘 要 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為主要目標,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其中,賓川縣是大理區域內較大的農業縣,其葡萄特色產業較為突出?;诖耍瑢e川縣葡萄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相關的解決措施進行探討,以促進賓川縣葡萄產業更好發展,進而推進大理白族自治州農業產業發展。
關鍵詞 葡萄特色產業;農業產業化;賓川縣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2.063
1 賓川縣葡萄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2018年,賓川縣葡萄種植面積達1.22余萬公頃,掛果1.19余萬公頃。據賓川縣農業局初步統計,平均每667 m2產2 400 kg左右,總產達43.42萬噸,均價約為5.54元/kg,每667 m2產值13 515.22元,總產值超過24億。其中錯季栽培及二茬果666.67 hm2,每667 m2產1 800 kg,總產1.8萬噸,均價可以達到8.25元/kg。
1.1 賓川縣發展葡萄特色產業的基礎優勢突出
葡萄為世界四大水果果品之一,不論是新鮮食用或是風干食用都極為美味可口,并且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大理賓川縣的葡萄由于甜度高、顆粒大、口感好,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享有盛名。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市場擴容,賓川縣的葡萄種植業不斷發展壯大。
賓川縣位于橫斷山與云貴高原交界處,處于低緯度的高原地區,整體地勢為盆地,四面環山且耕地資源豐富,土壤類型多樣,空氣含氧量較高,光照條件良好,能夠增加水果含糖量,非常適宜葡萄栽培種植。賓川縣生態環境優越,縣域內工業廠區較少,基本不存在污染企業,適宜大力發展無公害果品、綠色果品和有機果品等高檔水果產業。此外,賓川縣地處云南省西北部,境內有大理機場、廣大鐵路等,且通過賓祥公路連接了杭瑞高速公路,再加上大攀高速公路,使得賓川縣交通非常便利,有利于果品運輸[1]。
1.2 葡萄產業持續穩步發展
當前,賓川縣葡萄產業發展呈現穩定局面。隨著釀酒葡萄及無公害葡萄產業的不斷發展,位于賓川縣境內的州城鎮、賓居鎮、平川鎮等優勢高效產區鄉鎮葡萄栽培面積進一步擴大,各鎮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全縣涌現出葡萄專業種植村30余個。賓川縣葡萄產業處于穩中求進的階段,正在持續穩步發展,只有將產量穩定在一個較為平穩的數值上,才能夠著眼于提高果品質量,進而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
1.3 栽培形式多樣化,設施栽培異軍突起
近年來,葡萄的栽培形式趨于多樣化,賓川縣葡萄栽培方式已由傳統的露地栽培方式發展為設施促早栽培和避雨栽培等多種栽培方式。促早栽培的主要栽培地區在州城鎮,使用溫室大棚栽培,這種栽培方式通過改變氣溫、水分等條件來打破葡萄休眠,促使葡萄提早生長。該區域的紅提葡萄可以在5—6月上市,能夠搶占市場先機,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避雨栽培的集中區域位于賓川縣大營鎮、喬甸鎮氣溫相對較低的地區,其主要目的是避免果實成熟期因雨水較多而引起霜霉病病害,從而達到減少農藥使用量的目的。采用多種栽培方式進行葡萄種植,能夠擴大栽培區域,穩定葡萄產量,對于后期葡萄質量的提升有顯著效果,并且能夠延長葡萄上市的供應期,使得葡萄產業的經濟收益快速增長。
1.4 賓川縣葡萄知名度較高
如今,賓川縣葡萄質量過關,榮譽頗多,其主要榮譽為國家質檢總局為其頒布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且中央電視臺專題報道了賓川葡萄,沃爾瑪超市在賓川選取了葡萄專供產區。此外,賓川縣獲得了“中國水果之鄉”“中國葡萄之鄉”的稱號。賓川縣具有自然條件優越,積溫高、光照強度大、日夜溫差大、降雨量少且水量可控、無污染等諸多良好條件,因而縣內所產葡萄果實成熟度穩定、色澤均勻、酸度平衡,均可達到釀造高端葡萄酒的要求,是優良的釀造型葡萄。賓川縣葡萄的果香渾厚、余韻悠長、品質絕佳,再輔以現代化的釀造技藝,形成了鮮明的賀蘭山東部的葡萄酒風格,領先國內眾多葡萄酒。
2 賓川縣葡萄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賓川縣葡萄產業快速發展,種植面積和葡萄產量不斷增加,但是其在產業化程度升級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
2.1 優質早熟葡萄品種匱乏,品種結構不合理
云南省涵蓋多種氣候類型,其中賓川縣的干熱地帶是國內葡萄產區中葡萄成熟最早的地區,尤以露地栽培的葡萄最具代表,其上市時間在3—6月,相較于新疆吐魯番葡萄產區,整整早成熟1~2個月,具有發展早熟葡萄的絕對優勢。賓川縣鮮食葡萄生產中,以晚熟品種紅提為主,占66.25%,早熟品種優無黑、夏黑為23.46%,其他品種為10.29%。賓川縣早熟葡萄的品種過于單一,品種結構不合理,不能夠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搶占市場先機。
2.2 缺乏優質的良種引進及苗木繁育企業
賓川縣葡萄苗木以農戶自主供應為主,同時民間存在較小規模的苗木市場,缺乏規范化的良種引進及苗木繁育企業,苗木市場混亂,苗木質量參差不齊。賓川縣如今栽植的葡萄大多以自主培養苗為主,在喬甸鎮、平川鎮地區已出現因為葡萄苗木質量較差導致產量較低、葡萄苗木發育困難的現象。針對此現象,應該由農科院來主持葡萄苗木的培育工作,提升苗木的質量,保證葡萄苗木的成活率及產量,為農戶提供保障。
2.3 葡萄栽培技術落后,缺乏科學指導
目前,賓川縣鮮食葡萄的栽培模式多由農戶根據土地的類型自行確定種植密度、行距等。賓川縣盆地葡萄行株距為1.6 m×0.3~0.4 m,每667 hm2種植800~900株,山地種植時縮短行距,加大種植密度。由于賓川縣境內水源較為缺乏,山地葡萄灌溉多以噴灌和滴灌為主,增加種植密度可以降低噴灌、滴灌的安裝成本。同時,賓川縣葡萄存在栽培理念和技術落后、生產標準化程度低等問題。此外,賓川縣葡萄栽培還存在以下3方面問題:1)種植設備價格普遍較高,葡萄種植成本逐年上升;2)對于鳥類危害的防控壓力大;3)化學肥料及農藥使用過重,導致葡萄園生態環境逐年惡化,葡萄種植效益逐年降低。尿素等化肥的使用量較高會導致土壤硬化,因此每隔6~7年就必須對葡萄園進行翻地,重新種植葡萄苗木。同時,激素使用過量的情況時有發生,安全隱患較大,對賓川縣葡萄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2.4 葡萄種植產業化程度有待提高
賓川縣葡萄種植的產業化程度較低,龍頭企業只有一個云南國巨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其他的以私人自產自銷為主,且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不足0.33 hm2。1)生產規模小,無法對整個產業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2)生產方式多以家庭獨立耕種為主,不能形成多單位覆蓋,而且生產投入低、技術能力差,只能依靠農戶間互相幫助,沒有專業的技術指導,無法形成規模化的家庭農場、生產大戶等新型農業結構單元,使得小生產供應大市場需要,造成尖銳的矛盾。3)銷售主要以外地果商收購為主,組織化程度整體偏低。4)由于種植分散、分戶管理,且部分農民商品意識淡薄,管理粗放,技術落后,導致果品質量差,致使賓川縣葡萄市場競爭力弱,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價格差異較大。
3 賓川縣葡萄產業發展建議及對策
3.1 加強葡萄新品種的引進和篩選
針對賓川縣葡萄品種過于單一、種植結構不合理問題,要加強新品種的引進和篩選。新品種篩選要選擇品質優良、耐儲藏、易于運輸、果味獨特的葡萄品種,最好選擇早熟品種,便于利用區位優勢搶占市場。在此篩選條件下,展開大規模、多品種的鮮食葡萄品種區域化試驗,深入研究各個產區的生態優勢,引進更多的優質高產葡萄品種。
3.2 建設優質良種苗木繁育基地
積極建設葡萄優質良種苗木繁殖基地,引導賓川縣鮮食葡萄栽培品種的更新和新產區的合理布局。以州農科院為培育優質良種苗木的主要科研力量,并讓企業參與到優質良木的銷售、指導工作中,使農民沒有后顧之憂。賓川縣應該從優良葡萄品種入手,爭取建立農戶-農科院-優質苗木銷售指導栽培一站式苗木購買種植指導模式,大力支持建設現代化苗木企業,使農民們能夠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栽培種植良種,進而提高果品質量,增加自身收益[2]。
3.3 開展葡萄綠色、無公害栽培,主攻國際市場
以栽培技術的變革為主,改變以往粗放式的種植方式,向精細化、綠色方向發展。賓川縣葡萄因為化肥農藥的檢測結果達不到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進口標準,目前只能對東南亞地區出口,其經濟效益遠遠低于出口到發達國家。因此,賓川縣應培養一批無公害、綠色葡萄種植專業戶,進行種植技術等方面的探索,待技術成熟后在賓川縣盆地內葡萄園推廣種植,提高賓川葡萄的含金量,主攻發達國家市場。
3.4 加大資金、政策支持,促進當地龍頭企業發展
賓川縣相關部門應該為葡萄產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環境,加強企業、生產者與科研人員之間的聯系合作,支持各生產企業與其對應的科研單位、生產基地進行交流,鼓勵企業、科研單位、生產基地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創立葡萄專業協會,明確各類種植規范并整合縣區資源,使葡萄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單元形成規模。同時,政策要適度向葡萄專業合作組織傾斜,并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壯大產業競爭力,積極鼓勵、引導、支持發展葡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逐步建立健全葡萄產業發展服務體系[3]。通過合作成員之間的幫助能夠使葡萄先進的實用技術得到快速推廣,并為農戶提供相關種植信息,使葡萄產業的產業化和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壯大產業競爭力。此外,還要培養壯大一批葡萄加工、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提升賓川縣產區葡萄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共同提升賓川縣葡萄特色產業發展水平。
4 結語
賓川縣作為優質的葡萄產區,發展特色水果產業是促進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賓川縣政府應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加強新品種引進與篩選、建設良種苗木繁育基地、開展綠色無公害葡萄栽培并大力支持當地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果實品質與產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參考文獻:
[1] 張永輝,劉海剛,張武,等.云南高原特色葡萄產業現狀及建議[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13(5):64-66.
[2] 駱世明.中國生態農業制度的構建[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8,26(5):759-770.
[3] 蘆千文.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組織創新邏輯與融合機制設計[J].當代經濟管理,2017,39(7):38-44.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