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斐
摘要: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廣西人的性格,也養育了廣西這個區域的山歌文化,廣西壯族山歌別具一格,是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廣西壯族山歌的田野考察,對于傳承與保護壯族山歌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壯族;山歌文化;保護傳承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際之間的關系變得親密而陌生。在燈紅酒綠的街市里,有時候會讓人們迷失了自己,在物欲橫流的環境中,總是會讓人變得煩躁與不安,人們渴望得到一份安寧與純真。這就是一種歸屬感,希望心靈能得到棲息,身體能得到放松。壯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山歌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壯族兒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因。山歌以最為原始的方式向人們表達內心情感,直觀的表達自己的親身感受。在田野考察的視野下,如何保護與傳承巴馬壯族山歌文化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巴馬壯族山歌的文化背景
巴馬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個縣,居住著壯、瑤、苗等12個民族,壯族人口占絕大部分,他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筑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唱山歌是巴馬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巴馬壯族山歌文化貫穿各種民俗風情的始終,同時各種多姿多彩的傳統習俗又給山歌文化提供滋長的土壤。“文藝是現實生活的反映”,[1]巴馬壯族山歌文化與人們所處的文化背景分不開的。
(一)獨特的生態系統
巴馬位于廣西西北部,是國際著名的長壽之鄉和旅游勝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巴馬人民的健康長壽與水的特殊構成密不可分,在這里生活的人們能夠頤養天年,無疾而終。近幾年來,有許多的腫瘤患者來到巴馬盤陽河畔的坡月,長壽村等療養,有些甚至是直接購買房屋居住,人們把這些人稱為“候鳥人”,他們生活的軸心是水,以及每一天到百魔洞口吸氧,風雨無阻。
以巴馬縣城為軸心向四周分散的村落大多都是以石山為主,人們只能在有限的農田里四季輪換的種植應季的農作物。當地氣候溫和,四季無霜,河流交錯,加上土地肥沃,良好的自然條件是當地人們發展水稻田種植業的先天基礎。人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稻谷的收成,用稻谷與其他的東西進行等價交換,換取他們生活的必需品,這是傳統的生計模式。而現今,農作物的種植比較比較豐富,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不再只是一畝三分地莊稼的收入,而是年輕人外出打工掙得的錢。
巴馬還有獨特的風土人情,牛用來耕田,過節殺雞殺鴨,過年殺“年豬”,隆重的喜事,也會殺豬、殺羊,豬肉可以拿來腌制做臘肉。家畜家禽的糞便則是農作物肥料的主要來源,河流里面的魚、蝦、田螺、黃鱔以及山上的野菜是他們餐桌上很常見的菜品。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得人們過得富足安逸,因而田間地頭是人們哼歌唱曲常見的場所,也是山歌文化的大舞臺。
(二)多彩的民俗風情
多民族的互動成極具特色的巴馬民俗風情,共同造就豐富多彩的巴馬壯族山歌文化。特色鮮明的巴馬長壽村的裸浴風情、“補糧”習俗、三月三傳統歌節是主要的民俗風情。盤陽河是巴馬的母親河,盤陽河的河水礦物質豐富,河水的溫度大都在十七攝氏度左右,不冷也不熱,為裸浴創造了非常好的自然環境。巴馬的裸浴是當地特有的習俗,是盤陽河兩岸的壯族兒女追求美的一種方式,也是當地人們很喜歡的一種健身運動,無論男女老少,人人享受其中,代代相傳,山歌表達了對它的喜愛:
盤陽河,水清清,沿河兩岸神仙境
壯寨瑤寨河邊排,寨寨都出老壽星
盤陽河水清又清,下河裸浴洗凈身
人人光身來洗澡,個個健美如仙人
潘陽河畔風光好,裸浴民風傳得妙
要想長壽請下河,光著屁股洗個澡
從歌詞當中,我們就能體會得到壯族兒女對裸浴的喜愛。相傳在古時候,盤陽河兩岸的同胞非常的愛美,他們的審美觀念偏向于西方人,把潔白的人體看作最美的藝術珍品,供人們欣賞。因此,人們在河邊洗澡的時候都要脫光衣服,大家一邊洗澡,一邊欣賞白嫩的肌膚,相互贊美。
“補糧”習俗也是巴馬壯族特色的民俗風情,所謂的“補糧”就是孩孫們給上了年紀的直系長輩補充糧食,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老人長壽。有的是一年補一次,有的是幾年補一次。因為人們認為,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他們生命的“糧食”就會“斷糧”,所以就需要子女,尤其是出嫁了的女兒或女婿來“補糧”,這樣,老人的“糧食”就不會斷絕,因此便能健康長壽了。山歌是“補糧”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而且歌手們都是自愿到其家里去唱山歌,山歌愛好者就會在一旁欣賞或者自行組織起來進行山歌對唱,每一對歌地點都圍著一群觀看熱鬧的人群,圍觀的人越多歌手們就會越開心。
“三月三”是全廣西壯族也是巴馬壯族最為盛大傳統歌節。它是一個多民族的傳統節日,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都有過“三月三”的傳統,每一個民族過“三月三”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其中,壯族“三月三”最為隆重。巴馬的“三月三”會持續幾天,它與其他地方的壯族具有不同的習俗是:上山祭拜祖先、各村屯舉行廟會、山歌比賽。此外,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五色糯米飯,供人們分享,五色糯米中的黑色部分則是用楓葉染制而成,有首關于采楓葉的山歌這樣唱到:
壯鄉三月春風過,吹得楓林綠滿坡;
手采楓葉開口唱,千枝萬葉都來和。
手采楓葉坡過坡,采得青山歌連歌;
染成五色糯米飯,壯鄉生活色彩多。[2]
二、巴馬壯族山歌文化的歷史起源與發展現狀
巴馬壯族山歌文化是壯族山歌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壯族山歌文化的一個分支,是壯族山歌文化主流下的延續與傳承。
(一)巴馬壯族山歌文化的歷史起源
巴馬壯族山歌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候人們在山頭互相吶喊,吶喊雖然不能夠稱之為“歌”,但它對山歌的起源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人們普遍認同的巴馬壯族山歌文化是源于氏族部落時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動。隨著時代發展變化,這種具有原始儀式性的大集體的活動逐漸演變成以民眾之間的交流交往為主,并且由重舞蹈向重歌唱方向發展,漸漸地發展成為具有群體性的歌會活動。據文獻記載,巴馬壯族山歌文化早在唐代就開始流行,盛行于宋朝的中晚期。壯族山歌的吟唱與晚唐時期流行的道教中道公所頌的經書有相似之處,對壯族山歌的歌唱有著重要的影響,很多調子《唐皇》都有所記載。
(二)巴馬壯族山歌文化起源的傳說
據說有一位非常會唱山歌的老者,他有一位有著傾國傾城容顏的閨女,很多男性為了她不惜跋山涉水到家里提親,前來提親的青年都很優秀,一時難分伯仲,因此老者就想到用山歌的方式讓他們進行比賽,最終的勝者就能夠成為其女婿,因此山歌對唱比賽的方式由此而來,這種說法也反映了人們婚姻的觀念,它是“古代實行族外婚姻的產物”[3]。
劉三姐是壯族的歌仙,“相傳劉三姐就是歌圩的第一個領袖”。[4]據說劉三姐不僅人長得特別漂亮,唱山歌更是了得,她為那些被地主打壓的人民打抱不平,對地主們一次又一次的揭露與批判,引得很多地主對她又愛又恨,這個故事還被拍成電影,世人從此認識了壯族歌仙劉三姐。
關于巴馬壯族山歌的起源傳說,為山歌增添了一份魅力,同時也看出歷代的巴馬壯族人民對山歌的關注。壯族人民“無論男女,皆以唱歌為其人生觀之主要問題,人之不能唱歌,在社會即枯寂寡歡,即缺乏戀愛求偶之可能性;既不能通今博古,而為一蠢然如豖之頑民”。[5]這表明了巴馬的壯族山歌文化意義非凡。“任何一種傳統的民族風習,它總是在這個民族的特定的社會歷史、生活條件,并由此產生的思想意識、心理情感等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6]。山歌記載著巴馬這片土地上的壯族兒女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幅帶有旋律的歷史畫卷,而隨著時代的改變與人們的需求影響,巴馬壯族山歌文化的發展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三)巴馬壯族山歌文化的發展現狀
近十幾年來,巴馬的人口大幅度往外地流動,有重要的節日或是過年時候人們才會回流,大量的年輕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空巢”老人和小孩。這樣一來,巴馬壯族就出現歌師無處傳,山歌后繼無人的局面。同時,壯族山歌是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一種民間歌謠,這就造成一種語言的極限性,然而不管是在巴馬縣城,還是在巴馬鄉村,壯話不再是人們唯一的溝通語言,講普通話人數占據著越來越大的比例。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對山歌沒有興趣,巴馬壯族山歌現有的歌唱者絕大多數都是中老年人,整個山歌環境出現斷傳這種局面,按照這樣的趨勢,巴馬壯族山歌文化的消亡只是時間的問題。面對這種現狀,如何保護與傳承巴馬壯族山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巴馬壯族山歌文化出現這種面臨消亡局面的原因不只是打工潮的影響,還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我們還會考慮到科技的發展、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以及唱山歌的分散性等等。
目前,巴馬政府意識到了這些,并且制定出相關的方針與政策。如政府有意識地將歌手組織化、活動制度化以及歌會商業化。把歌手們聯合起來,結成團體,以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去扣響藝術市場的大門,把山歌作為藝術產品,推向市場。組織舉辦山歌演唱會,在縣城內搭建一座“日日有唱”山歌臺,把歌手組織起來,進行造冊登記。
三、巴馬壯族山歌的藝術特點
巴馬壯族人們祖祖輩輩都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他們辛勤勞作,生活樸素,因此山歌的語言具有濃重的南方口音且運用的是當地的土話歌唱。歌詞幽默,多是五言和七言,結構短小,主要采用的是二人合唱的二聲部音樂旋律,曲調爽朗,節奏自由。山歌即編即唱的歌唱形式也奠定了山歌的內容具有廣泛性的特點,歌唱主題靈活多變,情感真實質樸,動人心弦。
首先巴馬壯族山歌語言具有本土性。巴馬壯族山歌的歌唱語言的重要的特色即是用本地的方言歌唱,這對山歌來說具有限制性的同時也有其優勢性。巴馬壯族山歌文化,采用本地土話歌唱的方式賦予了巴馬壯族山歌鮮明的地方特色,即使是在同一個縣城的壯族人民,也會因為地域的差異,說話的語調與口音也因此不同。這種語調與口音的變化,促使巴馬不同地方的壯族人民對歌唱的內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對于外族而言,理解困難程度也可想而知,但同時也因為不同的地方語言特色,造就了巴馬壯族山歌文化的豐富性與包容性。巴馬山歌語言沒有華麗辭藻,語言簡練,言簡意明,自然淳樸,真實不造作。
其次巴馬壯族山歌歌詞的幽默性與簡易性。巴馬壯族山歌的歌詞多是五言與七言,最常見的是七言歌詞,歌詞的結構構造遵循結構美,句式規律整齊。歌唱者重視語言的搭配與語言的通俗性,使歌詞簡單易懂的同時又表現歌唱者的歌唱才華。歌詞的靈感源于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容易引起聽歌者的情感共鳴,再適當的通過幽默的語言表達歌唱出來,極具幽默特點。
再者巴馬壯族山歌是以二聲部為主要歌唱旋律。巴馬壯族山歌相比于其他的歌唱方式,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其采用對唱的方式,最常見的是四人的對唱方式,男女雙方各坐兩排,這種兩個人合音對唱的方式,就是二聲部的音樂旋律,即兩個不同音色不同音域的兩個人共同完成同首山歌歌唱。
此外巴馬壯族山歌的演唱曲調主要有巴馬、所略、甲篆、那社四個調子,“曲調是經過長期的群體唱誦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格律”[7],巴馬壯族山歌歌唱時候講究押韻,巴馬調腰韻與腳韻都有,唱起來朗朗上口,在每一段唱詞的末尾采用重復的唱法。在歌唱過程中,音域平穩流暢,既沒有很高的音區也沒有很低的音區,歌聲悠揚婉轉,溫情款款。
四、巴馬壯族山歌文化的多維功能
唱山歌是巴馬壯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用山歌唱親情,唱友情,唱愛情等,山歌中涉及的主題廣泛,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情感,對不同的方面都體現了不同的功能意義。山歌文化則充分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認同感,它是“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8]
(一)文化功能。“任何族群離開文化都不能存在,族群認同總是通過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現出來,族群認同是以文化認同為基礎的”[8]。巴馬壯族山歌涵蓋著巴馬壯族人民生活的各方面,他們以歌唱的方式表露心聲,表達他們對問題的看法,因此可以說巴馬壯族山歌文化是巴馬壯族人們思想文化觀念的體現。山歌往往記載的是一些現實的事件與生活的場景,人們可以通過它認識不同年代作品的社會風貌,了解山歌豐富的歷史和現實的文化內涵。“壯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好唱歌的民族,可以說壯族山歌是壯族文明的源點和重要的傳播手段之一”,[9]巴馬壯族山歌是文化的精髓,匯聚著無數的壯族兒女的心血與智慧,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與價值。
(二)娛樂功能。唱山歌與聽山歌是一種有營養的娛樂方式。在過去,每晚聚集在一起唱山歌是巴馬壯族人民生活的常態,田間地頭,村里村外,都能夠欣賞到優美的歌聲。現在,唱山歌不再是他們娛樂的第一選擇,但還是人們比較喜歡的娛樂方式之一。他們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唱山歌,有的用電視播放山歌光盤供人們欣賞,這時候就會圍著一群人在一旁欣賞,村民們放下手中的活,在歌唱者與聽歌者的身份之中自由切換,達到很好的娛樂效果。
(三)傳情功能。對歌是壯族山歌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男女雙方交流信息得到實時的接受與反饋,是試探雙方感情的重要方法。山歌對唱是青年男女擇偶的重要目的和主要手段,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對唱山歌都還是巴馬壯族青年男女擇偶的主要方式,對唱的時間段絕大多數是在晚上,地點主要是在村莊的河道旁或是道路上,如果是在漆黑的夜晚,則會用電筒照路,如果是在月亮皎潔之夜,那么只身前往即可,有月亮的晚上野外或是村旁唱歌山歌的男女都會比較多。山歌對唱也僅僅是他們歌唱感情,抒發情感的手段,沒有摻雜不良的思想以及行為,這也是大家約定俗成的思維習慣,那種感覺真摯而美好。
巴馬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獨特的民俗風情,這賦予了巴馬壯族山歌肥沃的土壤,獨具巴馬壯族特色的巴馬壯族山歌文化具有重要的功能價值。在快節奏的時代里,人們更能夠珍惜慢節奏的美好,在紛紛擾擾的環境中,人們渴望的便是那份心靈的舒心。巴馬壯族山歌以最淳樸的方式歌唱最純真的情感,打動人們的心靈。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巴馬壯族山歌文化由盛轉衰,巴馬壯族山歌文化面臨著消亡的局面,這是非常嚴峻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義務與責任去保護它。
參考文獻:
[1]周作秋.論壯族歌圩[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85(04).
[2]翔海.壯族歌圩三月三[J].歌海,2002(05).
[3]胡仲實.壯族文學概論[A].少數民族文學論文集(一)[C].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3:34.
[4]農學冠.壯族歌圩的源流[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2).
[5]陸干波.壯族歌圩文化延續原因初探[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1).
[6]周作秋.論壯族歌圩[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4).
[7]潘其旭.歌圩—壯族民間文學的自由載體[J].民間文學研究,1988(05).
[8]平鋒.壯族歌詠文化與壯民族的族群認同[J].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07.
[9]黃現璠,甘文杰,甘文豪.韋拔群評傳[A].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