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玲 姚承勝
摘要:大學英語生態化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存在著開放性和不確定性。本文首先從理論高度闡述構建大學英語生態化課堂的必要性,并論述了當前大學英語課堂的現狀,指出其不平衡性,進而從師生關系、教學內容、課堂環境和評價體系四個維度,提出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的構建途徑,從而營造出和而不同、和諧共生英語生態化課堂氛圍,實現教學質量的大幅提升。
關鍵詞:大學英語;生態化課堂;教學模式
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和機理的科學,經過跨學科演變,出現了新的分支——教育生態學。教育生態學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研究教育生態系統,更加注重教與學之間的系統聯系、課堂教學及生態環境之間的聯系、重視學生個體與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會情境間的相互作用[1]近年來,教育生態學被廣泛運用于英語課堂教學理論研究中,進而出現了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系統。該系統注重讓教師的主導精神和學生的主體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現,使學生成為生態課堂的主人,個性得到自由的發揮,潛能得到深度的挖掘。
一、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的概述
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系統作為教育生態系統的子系統,主要構成要素有英語教師、學生以及學習環境,還涉及諸多因素,包括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內容,教學觀念,教學方式,課堂環境,評價體系,師生關系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方面。該系統具有整體性、協變性及共生性,即,教師、課堂教學環境及學生之間存在著相互參照、相互作用、相互滲透且融合的關系,任何一個因素發生變化都會導致整個系統失衡,進而影響到大學英語教學的效率及質量。理解這一特性,有助于建構科學有效的大學英語生態課堂。
二、當前教育模式下大學英語課堂的現狀
(一)教師授課手段老套乏味
當前,大學英語的授課模式依然是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教師在課堂上用傳統的方式地講授知識,學生在下面機械被動聽講。多數教師都會出現單純地將教學目標簡化為知識點的低層次認知,從而完成教學任務。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觀念陳舊,仍以板書為主,對多媒體、互聯網技術運用較少,未能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二)師生關系和互動環境缺乏活力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更多地注重講授知識點的嚴謹性和權威性,忽略學生表達的意見和想法,剝奪了學生在課堂中的話語權。課堂上,師生互動交流有限,教師也難以兼顧到每個學生,無法帶動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表觀點;加之教師課前設置的問題往往只有一個準確答案,學生習慣性接受教學結論,形成思維定勢,限制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但由于教師是絕對的施教者,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育,未能成為課堂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與此同時,課外自主學習缺乏有效指導,英語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學生的學習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師生之間的和諧、平等、共生關系被打破。
(三)課堂教學環境欠佳
當前,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教材日趨多樣化,尤其是課件及配套的音頻視頻等教學資源,為教師提供了巨大的選擇空間。然而,多數高校并未配備相應的信息化教學設施,致使教育資源的個性化、多樣化和交互性并沒有被充分利用,比如,即便使用了多媒體手段,也只是將板書內容電子化而已,師生互動依然十分有限。與此同時,學校在課程安排上往往是大班授課,受眾較多,教室布局也不盡合理,也無法充分調動課堂氛圍,加之教學課時不足,各方面的語言操練及實踐難以實施,進一步加劇了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的不平衡性。
(四)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不完善
當前,對大學英語教學結果的評價沿襲了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即“重結果輕過程”,以筆者任教的學校為例,一般平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過度重視量化結果,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人文素質發展,對學生平時表現、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評價占比太少,未能對學生在每個時期的狀態做出客觀評價。這就導致教師關注點放在學生成績的反饋,而不是通過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掌握學習技能。因此,無法實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大學英語生態化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一)創建生態化師生關系
在生態課堂中,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建立和諧共生的師生關系。教師要轉變觀念,明確自己課堂“領路人”的主導地位,充分尊重學生“求知者”的主體地位,引領學生保持明確的目標,當好學生探知過程中答疑解惑的“知心人”。教師要努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在課堂中只擔當引導與啟發者,通過良性的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等模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觀察,從而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接受知識過程中,可以自由探索學習方法、發展個人潛能。同時,更要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的以網絡為支撐的個性化自主學習,以此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并重建師生和諧關系[2]。
(二)確立生態化教學內容
教材是課堂主要教學內容的載體,但不等同于教學內容。大學英語生態化課堂要求教師在教學課程設計過程中,應根據所授課程的特點、授課對象的專業特點及其自身特色,結合社會對學生的實際需求,及時科學設置教學內容,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多層次需求。因此,大學英語生態化教學首先要求教師明確教學目標,進而優化教學內容。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這就要求,教學內容除聽、說、讀、寫、譯和語音、詞匯、語法外,還應根據教材精選知識,加強實踐教學,進行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的培養,加強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強調以實用性為主,真正實現“學以致用”[3]。
(三)構建生態化教學環境
生態心理學家Gibson認為,環境因素可以給人的感知和行動提供直接的認知給養[4]。因此,生態化教學環境的構建至關重要,應當充分考慮物理環境、人文環境和虛擬環境。
物理環境要素包括學生規模、教室布局、課堂氛圍等,這些對學生的學習有直接影響,因此,要著重對班級人數、座位編排、舒適度等進行合理化調控,為學習提供硬件上的支持??梢試L試將大班授課變為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負責引導學生明確研討學習的目標。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生打開思路,促進教學活動的多元化。
人文環境由師生共同從學生學習的心理和情感體驗、英語學習的焦慮感等課堂心理環境方面進行改進,教師要轉變傳道授業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要增強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被動學習的心態和慣性;架設多樣化語言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觀看英文電影、唱英文歌曲等,舉辦英語沙龍,組織英文戲劇表演等,營造學以致用的環境。
虛擬環境是當前信息化背景下的生態化教學環境的重要標志,指通過信息化手段搭建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在線學習和互動交流的平臺,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信息化教學法就是生態化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運用藍墨云班課APP,組建微信群、QQ群等等,都是信息技術融入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的體現。虛擬環境的創建,可以增強師生和生生互動,營造出和諧共生的課堂氛圍,對生態化教學體系的完善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探索生態化教學評價方式
評價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在教育以及社會領域所擔負多重功能和作用,如反饋、認證、甄別遴選、管理等[5]?!缎抡n程標準》中要求:“對學生的評價應從甄別式的評價轉向發展性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因此,教師應該實施多維度的評價,客觀反映學生學習成果,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發展。
要堅持階段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并用。這種模式有助于掌握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狀態及學習水平。要在期末考試集中檢驗的基礎上,多次且隨機進行具有較強針對性的階段性考試,并按比例計入最終成績,體現評價的客觀性。
要突出對學生平時課堂表現的評價。生態化課堂的評價體系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如學習態度、小組活動參與度、作品展示、作業等,并科學量化賦分,從而提升學生參與度,為生態化課堂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極化。由于生態化課堂的開放性和互動性,評價體系應當兼顧多個層面,可以采取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生生互評。操作時,可以讓所有學生分別進行自我評價、小組自評、小組互評,教師參與評價全過程,給出最終成績。這種模式可以學生參與小組活動積極性。
四、結語
新的時代對大學英語課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英語課堂的改革勢在必行。而大學英語生態化課堂模式的構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的能力,這不僅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更關系到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大學英語教師理應站在時代的前沿,積極探索創造健康、自由、和諧的生態化課堂環境,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高效,為培養實用型英語人才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賈秋仙.構建生態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5):80-84.
[2]王曉紅.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環境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9):123-126.
[3]孫芙蓉.課堂生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112-115.
[4]Gibson J.The theory of affordance[A].In Shaw R&Bransford J(eds.).Perceiving, Acting, and Knowing: Toward an Ecological Psychology.
[5]Broadfoot.P.AnIntroductiontoAssessment[M].New York: Continuum,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