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思政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基礎學科,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職業觀以及就業觀是其重要任務,因此,高校需要結合當代學生的就業需求,對思政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改革,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幫助。文章主要針對就業導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給予我國相關教育同仁以些許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就業導向;教學模式創新;分析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市場對人才的要求發生巨大轉變,大學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同時,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深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不良風氣和多元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職業觀和就業觀帶來巨大沖擊的影響。思政教育是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理想信念和價值理念的重要學科,其具有改造人、升華人以及教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在社會發展新形勢下,思政教育需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就業為導向構建和創新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做好就業定位、制定職業規劃,進而提升其就業競爭力,為學生未來更好的發展與成長夯實基礎。
一、就業導向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缺乏重視,當前,高校對思政教育缺乏重視,教學內容乏味空洞,學生逃課以及厭學問題嚴重,思政教學難以給學生就業以幫助和指導,學生參與教學熱情不高;其次,教師對就業教育缺乏正確認知,在教學中沒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就業導向下的思政教學變成了突擊就業指導,思政學科的育人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與學科育人目標相背離;最后,思政教學內容較為單一,依然以教材作為教學依據,沒有融入以及添加就業知識,難以喚醒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在開展教學中依然采用以往的固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沒有注重創新與改革,學生上課睡覺、玩手機、逃課等問題頻發。
二、就業導向下構建思政教學模式的積極意義
(一)完成自我認識和定位
大學生正處于構建自我意識的重要階段,與社會接觸機會較少,難以理性的對職業發展進行規劃和思考,對自我認識和定位存在偏差,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難以適應崗位。 以就業為導向開展思政教育,可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職業觀以及就業觀,在心理上做好就業準備,完成自我認識和定位,有計劃的進行職業規劃,緩解就業時的不適心理和迷茫恐懼,進而更好的勝任本職工作。
(二)提供學生就業助力
當前,市場人才競爭更加激烈,企業不僅要求人才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和扎實的知識基礎,同時還要求人才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以往的思政教育忽視了就業知識滲透,學生在畢業后面對激烈的競爭和陌生的環境,容易產生不適感,甚至還會出現不知所措、迷茫等問題。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就業教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就業環境,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鍛煉學生的抗壓能力和競爭意識,及時調整負面情緒,進而更快的適應崗位工作。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開展高效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思政教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在教學中難免會帶給學生枯燥感以及乏味感,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不高,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以就業導向開展思政教學,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需求、貼近學生生活,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完成與教師的良性互動,進而提升課堂效果和教學效率。
三、就業導向下構建思政教學模式的相關策略分析
(一)分階段開展教育
基于就業導向開展思政教育,需要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學齡學生的具體需求,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提升就業教育在思政教學中的比例。首先,針對大一新生,思政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就業意識和學習興趣為主,通過形式多樣的職業活動和校園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中踐行就業知識和是思政理論,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其次,針對大二大三學生,思政教學要在突出理論教學的同時,重點開展實踐教學,邀請知名企業家、專家學者以及往屆畢業生來校舉辦講座,豐富學生的就業知識和社會見識,并且組織學生到合作企業中開展就業實踐,幫助學生加深對就業的理性認知;最后,針對大四學生,思政教學要以就業實踐為主,幫助學生做好就業心理準備,教學要突破課堂空間的制約,開通互聯網就業咨詢窗口,學生可以隨時向教師請教有關職業發展的問題,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就業跟蹤服務指導。
(二)重構思政教學課程
基于就業導向下,高校需要在思政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方面進行重新設計和優化,突出課程的連貫性和系統性。首先,高校要結合學生專業和職業特點,對職業課程進行規劃,在保留原有思政教學內容的同時,融入與職業有關的內容,對教學進度和總體難度進行協調,加強課程的內在聯系和關聯性;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加強舊知識和新知識的聯系,優化各個知識點的邏輯聯系,幫助學生構建立體知識結構,促使其更好的消化教學內容;最后,在課程重構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審視以及思考問題,通過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職業實踐,提升其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三)開發就業實用課程
當前,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中,主要以教材為重要依據,但是現有教材內容難以滿足就業教育需求,因此,高校要結合觀點陳舊、內容不足以及就業形勢等因素,積極開發就業使用課程,將其作為思政教學的重要補充,滿足學生實際學習需求。首先,高校結合社會發展形勢、專業崗位特點開發就業實用課程,保證課程內容符合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其次,課程內容需要具有指導性、實踐性以及實用性,理論不能與實際相脫節,通過學習讓學生獲得就業知識;最后,將具體就業案例作為重要的課程內容,通過案例引導學生加強思考,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為學生未來的就業實踐提供指導。
(四)注重教學方法創新
以往的思政教學方法陳舊落后,不符合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需求,因此,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創新,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首先,引入案例教學中,收集大量鮮活的就業教學案例,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充分結合,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進而提升課堂的鮮活性和針對性;其次,引入職業模擬法,將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中可能遇見的困難和問題,以課堂情境模擬的形式再現,鼓勵學生通過思考形成解決問題思路,在課堂模擬中解決問題;最后,引入討論分析法,該教學方法可以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通過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互動交流,可以幫助其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識,應用討論分析法不僅可以增加師生交流,還能夠提升課堂活躍度。
(五)組織就業實踐活動
課堂是開展思政教育的前沿陣地,但是基于就業導向下,高校要突出和發揮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為學生提供更多就業實踐的機會與空間,促使其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內化知識。首先,就業是一項具有實踐性的行為,高校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各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其次,高校要與合作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將學生有計劃的送到企業中,感受工作氛圍和企業文化,不斷積累就業經驗;最后,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附近的企業和公司進行觀摩,培養學生的從業能力、崗位意識、職業精神和道德品質,促使學生深化對責任和義務的感悟與理解。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社會發展新形勢下,思政教育需要將學生就業指導作為重要內容,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和職業觀,做好職業發展規劃,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其未來職業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路楊,王欽懿.就業導向: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J].知與行,2018(02):129-133.
[2] 姜春英,張楠.就業導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基于高職旅游院校視角[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10):63-67.
[3] 張慶林,黃志國,李樂霞,等.就業導向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05):53-56.
[4] 劉紹斌.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04):62-64+68.
[5] 劉紹斌,劉衛華.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6(05):59-62.
[6] 金崇華,錢艷芬.就業導向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功能初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05):169-171.
作者簡介:李丞(1982.09- ),男,云南昆明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