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2008年的元宵,還是小學生的邱斯遠跟著父母第一次去硤石看燈會,那晚的硤石萬人空巷,燈會主干道的海昌路兩旁人頭攢動。邱斯遠拉著爸爸的手拼命擠到最前排,踮著腳朝花燈的方向望去。那夜的彩燈大都是普通紗布制作而成,但其中少數幾盞是用傳統針刺而成的燈彩,透著橘黃色的暖光,山石花鳥、亭臺樓榭,光影重疊,著實讓小斯遠驚艷不已,也在她的心中劃出一道光。
今年,邱斯遠已經是浙江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工美專業的高三學生。高二的時候,學校要求大家選修陶瓷或燈彩專業,回想起當時花燈游街的場景,邱斯遠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燈彩。每周二、周三的上午都是燈彩的專業課。第一天上課的時候,邱斯遠很興奮,早一天就把做燈的工具——刻盤、刻刀、刺針等準備好,信心滿滿打算做一盞漂亮的燈彩。結果,老師告訴大家,要想做成一盞燈彩,首先要練習好“刻”,光是學好這門基本功就要花上大半個學期的時間。硤石燈彩講究八大技法“針、拗、結、扎、刻、畫、糊、裱”,它與其他花燈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刻”和“針”這兩步工藝。“刻”就是用刻刀把畫稿上的主體部分(如人物、花鳥、題字等)連帶畫稿下的燈片基材刻空。如此,燈片就分成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鏤空的圖案輪廓,另一部分是帶著燈片基底色的背景部分。那時候,邱斯遠想過放棄,“太枯燥了,每次上課就是刻圖案,幸好當時大家相互鼓勵”。漸漸地,一個學期過去了,食指也磨出了老繭。雖然才做第二盞燈,邱斯遠卻發現自己已經開始享受做燈的過程,“完成第一盞燈彩時,看著光線從里面投射出來,我很欣慰,自己堅持下來了”。
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硤石燈彩傳承教學基地)有476名工美專業在校學生,43個人選擇了燈彩專業。唐哲濤是邱斯遠的同班同學,在他看來,“針”比“刻”更加耗時費勁,也更加磨煉人的耐心和毅力。“針”的過程需要拿著鋼針在燈片上根據畫稿內容扎刺針孔,針孔間隙一般在2毫米到4毫米之間,一幅燈片,針孔多達數萬個,而一件上乘的燈彩作品甚至需要數百萬個針孔,這才能使光線透過針孔的時候達到絢麗奪目的效果。“最崩潰的就是一不小心一針刺下去破了或者漏針,這樣整個燈片就作廢了,需要重新制作,真可謂‘一失針成千古恨。”除了做燈之外,對于唐哲濤來說,他更珍惜每次跟隨老師去校外給小學生普及燈彩技藝的時光。“一開始互動,小朋友就會追著你問:‘大哥哥,這是什么?我要怎么把燈片糊上去?一堂課結束,點亮燈的時候,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哇,讓我感覺自己雖然做不到像大師一樣傳承這門技藝,但是通過自己的點滴努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硤石燈彩,就覺得自己的專業還挺有意義的。”
今年9月份,邱斯遠和唐哲濤就要進入大學了,談到未來的職業是否會和燈彩有關,兩人都笑著說,“不一定會從事燈彩相關的工作,但是以后文化館的燈彩體驗基地一定是我們雙休日常去的打卡點。這是我們的興趣所在,不想離開學校就把它弄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