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邢臺縣屬于北方方言中的冀魯官話區,邢臺縣方言中的“繭兒”和“韶刀”屬于古代漢語特別是近代漢語在邢臺方言中的遺存。此類古語詞的研究可以為當地漢語史研究提供一定的材料。
◆關鍵詞:邢臺縣;方言;冀魯官話;古語詞;演變
一、邢臺縣方言所屬分區及研究現狀
邢臺縣隸屬邢臺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環繞邢臺市區,市縣同城。《中國語言地圖集》將邢臺劃分為北方方言區下的兩個次方言區,其中大部分是冀魯官話區邢衡小片,另外是位于邢臺西南部,以南和縣、沙河縣為代表的晉語區,其中,邢臺縣方言為冀魯官話。邢臺縣北部與冀魯官話區石家莊市、衡水市相連,東臨冀魯官話區的山東省西部,西接晉語區山西省,南部與晉語區邯鄲市相鄰,靠近中原官話區河南北部,受自然地理位置以及歷史上的幾次較大規模的移民的影響,鄰近方言之間的接觸和融合使得邢臺縣成為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和晉語等方言的過渡性地帶。
通過研究和文獻比對,筆者發現很多邢臺縣方言詞匯都出現在明清以來的文獻中,這其中有些詞匯在意義和字形上都有演變,有的是直接繼承。方言詞匯中的存古現象值得關注,對這些詞的研究不僅可以讓使用者知道口頭語對應的實際文字,并且也體現出邢臺縣方言詞匯的文化底蘊,豐富這一地區漢語史的研究。
二、邢臺縣方言詞匯中的古語詞
(一)繭兒
“繭”在《漢語大詞典》(第13120頁)中寫作“繭”,有以下義項:完全變態昆蟲蛹期的囊狀保護物,通常由絲腺分泌的絲織成,多為黃色或白色;指繭絲;絮絲棉的衣服;形狀如繭的;通“趼”,手掌或腳掌等部位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現代漢語詞典》(第631頁)中只記錄了第一個義項。《漢語大字典》(第3415頁)記錄兩音,一為[t?u?35],《集韻》:“持中切,平東澄,草名;草衰。”二為[t?i?n214],“繭”的簡化字。現代漢語中的“繭”字主要繼承“繭”的義項,第二個讀音下的義項已不再使用,均和昆蟲和絲織有關。在邢臺縣方言中,“繭”字卻有它義。如:
你去干啥繭兒?(你去干什么?)
這是誰干的好繭兒?這是誰做的好事兒?(反語,貶義)
以上句子中,“繭兒”的意思是人做的事,可表示一般詢問,更常和“好”字搭配,用作反語,帶有責怪的意思。“繭”在邢臺方言中是兒化音,前面的動詞鮮用和同義詞“事”搭配的“做”,而更多是“干”。
“繭”字在先秦時期伴隨著蠶桑業的出現而開始使用,在古代漢語中一直保持本義的用法,屬于詞根語素,能產性較弱。那么,邢臺方言中的這一意思的用法從何而來?筆者通過查閱語料庫發現,在《金瓶梅》中,這一詞的使用頻率非常高,而前后年代的書籍中卻都未在見此用法。《金瓶梅》中“繭兒”字的用意和句式和今天邢臺縣方言中的基本一致。如:
“原來你爹兒們干的好繭兒!”
“你背地干的那繭兒,你說我不知道?”
同樣是兒化音節,且全部用于口語責備語境中,可以發現,邢臺方言中的這一方言詞,實際可能是繼承了《金瓶梅》的這一用法,但在使用語境上有所擴大,不限于貶義,可以用于表示中性義的“事”。“繭”由本義“蛹的絲狀外殼”到方言詞中的“事”義項的演變應該是比喻義的延伸,即當“繭兒”多用于貶義語境時,暗含施事者做了不好的事情以致出現了不好的結果,可以和成語“作繭自縛”相聯系。筆者查閱了幾部元明清詞語釋義詞典,發現該詞均未收錄,可作為補充。
(二)韶刀
“韶刀”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未收錄,《漢語大詞典》(第17458;17460頁)中解釋為“啰嗦,嘮叨”,另有“韶道”,也解釋為“嘮叨”。實際上,這兩種寫法記得是一個音。但《漢語大詞典》在“韶道”義項下引用的語料似有不妥。
“這大舅真是韶道,雇個主文代筆的人,就許他這們些銀子。”(《醒世姻緣傳》)
此處的“韶道”,根據語義推測應該是糊涂,不著調的意思。明代顧起元的《客座贅語》云“其不聰明者,曰糊涂、曰懵懂、曰勺鐸”,并自注云:“音韶道,似當為少度,以無思量也。以中原音少為韶、度為道,字改為此。”明代小說中的“韶刀”大多都是糊涂義。如:
玳安道:“爹教我來,請桂姨上去遞一巡酒。”桂姐道:“娘,你看爹韶刀,頭里我說不出去,又來叫我!”(《金瓶梅》)
聘娘道:“你看儂媽也韶刀了!難道四老爺家沒有好的吃,定要到國公府里才吃著好的?”(《儒林外史》)
而到了清代,《紅樓夢》中也出現了“韶刀”:
“賈蕓聽他韶刀的不堪,便起身告辭”。(《紅樓夢》)
周汝昌的《紅樓夢詞典》解釋:“韶刀,北京一帶方言。指言語絮絮不休,說話不著邊際。”陳鋼《北京方言詞典》中也將其解釋為“話多且沒有分寸”。
可以看出,“韶刀”一詞本義應為糊涂,后延伸出嘮叨,話多而且沒有分寸的意思。這種演變可能是由于“糊涂”多指向老年人,而老年人特別是女性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嘮叨,遂逐漸指歸到“嘮叨”義上。而邢臺方言則繼承的是“韶刀”的本義“糊涂”并延伸出行為不當、荒唐,招人煩的意思,有時可以和另一土語詞“燒包”互換。如:
這人兒咋這么韶刀,人家不待見他還非得往前湊。
花一萬買個包,韶刀得慌!
“得慌”是邢臺方言中常用得程度補語,多修飾消極義述語。此處的“韶刀”可以換用“燒包”,表示說話人覺得“花一萬塊買包”之事是揮霍、荒唐。
這一詞出現的文獻包括被認為是北京官話寫成的《紅樓夢》,用江淮官話寫成的《儒林外史》以及山東方言寫成的《金瓶梅》《醒世姻緣傳》。然而這一詞的使用并不限于這幾地中,不同地區對該詞有著不同的使用語境和詞的形態,如南京話中,“韶”字可以單用,“韶死了”,意思是太啰嗦了。天津話中有“韶韶刀刀”,在邢臺方言中,主要是延伸“糊涂”一義,表示行為不當、荒唐、不招人待見。這體現了詞義在發展過程中在不同使用地區有不同人為約定俗成的演變規律。
參考文獻
[1]李行健.河北方言詞匯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0).
[2]魏達純等.近代漢語簡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1).
[3]周汝昌.紅樓夢詞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347.
[4]陳鋼.北京方言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399.
[5]李榮.官話方言的分區[J].方言,1985(02).
[6]劉淑學.冀魯官話的分區[J].方言,2006(04).
[7]江亞麗.談談“韶刀”[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06).
作者簡介
莊志瑩(1997—),女,漢族,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