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俊峰 甄卞 張天柱
摘要 以北京國際都市農業科技園為例,采用SWOT分析法,系統分析現代農業園區休閑旅游發展的優劣勢及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科技園休閑旅游發展的對策和建議,為現代農業園區休閑農業旅游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現代農業園區;農業旅游;觀光休閑;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 F304.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3-012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3.038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Based on SWOT Analysis—Taking Beijing International Urb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aking Beijing International Metropolit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 as well a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eisure agri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Agricultural tourism;Sightseeing and leisure;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作者簡介 戶俊峰(1991—),河南汝南人,碩士,從事農業培訓、農業旅游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從事設施農業和農業規劃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1-08
農業旅游的興起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來說時間不長,20世紀60年代初,有些西班牙農場把自家房屋改造裝修為旅館,接待來自城市的旅游者前往觀光度假,被認為是農業旅游的起源。隨后在西方發達國家陸續出現了利用區域性的特色農業種植園、特色農業養殖場等建起旅游設施,并通過廣告策劃等手段吸引大批城市居民前往休假游玩[1]。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借鑒國外發展農業旅游的經驗,開始在北京、成都、廣州等一些大城市及周邊鄉村開展“農家樂”活動,自此揭開了我國農業旅游的大幕[2]。
現代農業園區旅游產業是一種把生產、生活與生態結合在一起的活動。不僅提供農產品,而且形成了一個具有享受田園之樂功能的休閑區,這種加旅游性質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既可發展農業生產、維護生態環境,又可達到提高農民收益、繁榮農村經濟的目的[3]。通過農業與旅游的有機結合,農業生產逐步走向集生活、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新型農業,實現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與延伸發展。
1 北京國際都市農業科技園概況
北京國際都市農業科技園隸屬于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園區占地面積約87 hm2,通過集聚國內外先進農業技術、產品和人才,引進北京各大農業高等院校及全國涉農研究機構的農業科研成果,將農業新設施、新設備、新模式、新品種等3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和1 000多個新奇特品種進行示范推廣,目前已建設成為國際現代農業技術交流合作平臺、國內外先進農業設施裝備展示平臺、農業科研院校先進技術中試平臺、農業先進理念模式及技術輸出平臺、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培訓平臺,已獲得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北京農業好品牌、北京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等榮譽,且園區果蔬產品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認證。
科技園致力于“農業科技+旅游”的發展目標,在積極實施農業科技服務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成果展示、農業景觀園藝展示和休閑旅游互動項目建設,積極打造成為都市農業“花園式園區”,為市民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閑游樂場所。園區全年對外開放,長期面向廣大市民游客開展觀光采摘、教育培訓、娛樂度假、住宿餐飲、會議會展等休閑活動。
2 北京國際都市農業科技園休閑旅游發展SWOT分析
2.1 優勢
2.1.1 農業資源獨具特色。
科技園以農業科技服務為核心,熟練掌握應用1 000多個新奇特植物品種、300多項農業新技術等先進科技成果。目前集中將魚菜共生、高壓霧化、微納米氣泡技術、茄薯共生生產技術、番茄樹種植技術等多項農業新技術和可愛多小黃瓜、拇指西瓜、麥克風南瓜、巨型南瓜、迷迭香等新品種集中展示;另外包括芭蕾蘋果、鳥巢溫室、花海等室外一些家庭園藝和農業科技景觀也成為園區獨特的風景,每年吸引許多人前來參觀拍照。
2.1.2 區位優勢明顯。
北京國際都市農業科技園位于通州區潞城鎮,與通州主城區接壤,距離首都國際機場不到1 h車程;緊鄰通燕高速和北京東六環高速;距離北京地鐵六號線潞城站僅10 min車程;804路和通41路公交車可直達園區附近。隨著通州城市副中心政策發展和市政府搬遷,園區距離副中心僅7 km左右,道路交通不斷拓寬修繕,園區發展休閑旅游區位優勢愈加明顯。
2.1.3 旅游配套設施相對完善。
目前科技園有2個超過1 000 m2免費停車場,滿足外來參觀團體和游客的停車需求,內部主干道和支干道均已修建連接,有觀光電車、觀光自行車等交通工具為游客旅游提供便利;配套上線語音導覽系統,隨時隨地都可享受語音現場講解;此外,游客服務中心、休息區、游樂區、指示牌、環保垃圾桶等基礎設施設備齊全,餐飲食材均為園區自產綠色無公害時令果蔬,特色餐飲、田園住宿滿足游客需求。
2.2 劣勢
首先,園區休閑旅游發展時間短,基礎較為薄弱。科技園成立于2008年9月,前期發展主要以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和農業生產為主,休閑農業旅游發展起步較晚,旅游資源目前還沒有形成系統有效的整合;另一方面,從旅游角度來講,較多的農業科技還是以參觀游覽為主,體驗互動、教育文化、生態康養等相對體現較少,農業科技資源應用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
其次,基礎設施資源有待繼續增強優化。隨著科技園休閑農業旅游的迅速發展,諸如售賣處、衛生間等旅游基礎設施條件還滿足不了大量增長的客戶需求,尤其在上半年“國際都市農業科技節”和下半年“通州農民豐收節”活動期間,游客日流量上千人,有些旅游設施尚無法承載過大的旅游壓力;在萌寵樂園、鳥巢溫室、花卉溫室等人流量較多的旅游景觀周圍仍需進一步增加旅游配套設施。
再次,缺乏品牌塑造,特色產品不突出。據了解,截至2017年北京全市有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9個,星級休閑農業園區294家,四星、五星級民俗旅游村107個,五星級民俗旅游戶136戶[4]。與大多數農業園區類似,科技園也面臨著旅游項目雷同、內容缺乏創新、產品品牌不突出等問題,園區的菊苣、貝貝南瓜等農產品雖已與餐飲結合形成特色菜品,給顧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還尚未形成真正的品牌擴散到更廣大人群;萌寵樂園山羊登高表演秀呈現的許多亮點備受親子家庭、學校學生歡迎,但除此之外其他產品特色和品牌價值仍不突出。
2.3 機遇
2.3.1 地緣機遇。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通州區著力加快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檔升級,以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為重要抓手,以大運河為品牌,以旅游為核心,打造集觀光休閑、養生度假、商務會議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農業綜合體,實現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同步推進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業生態改善。科技園位于通州區潞城鎮,距離北京城市副中心直線距離7 km左右,市政府搬遷將帶動約40萬人口疏解到通州,目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等名校已經進駐通州,人口集聚、環境改善等將為園區休閑農業旅游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5]。
2.3.2 市場機遇。由于城市生活節奏加快,長久生活工作在鋼筋混凝土大樓的人們,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增加,開始渴望回到大自然和田園鄉村尋得身心放松和狀態調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大趨勢發展良好,游客居民對休閑旅游的需求將急劇增長。同時居民的收入和閑暇時間不斷增加,對精神與享受生活的需求也在增加,現代農業園區作為集觀光、休閑、娛樂、生態等為一體的旅游景點,能大大滿足人們遠離喧囂工作環境的需要。學校對學生社會實踐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學生已逐步成為農業園區科普教育活動的主體。
2.3.3 政策機遇。連續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有涉及支農惠農的內容,尤其對于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政策傾斜力度逐步加大。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提出,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大力支持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6]。近些年來政府部門對于科技園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各部門在相關政策方面不斷向農業傾斜。
2.4 挑戰
2.4.1 對體驗的需求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美麗鄉村建設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條件逐步提高,對休閑生活和服務水平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不再僅滿足于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體驗農事等單調的活動,更渴望在休閑農業旅游中體驗新奇、時尚的現代娛樂項目,基于其對整體旅游環境、食宿休閑娛樂、接待服務的滿意度,就要求全面提升完善農業園區內部設施、全面提高人員整體素質。
2.4.2 同行業之間競爭激烈。就通州而言,觀光采摘、休閑旅游的農業園區或旅游景點有幾十家,如以文化為主題的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以會議培訓為主題的瑞正園農莊,以綜合休閑旅游為主的第五季等,園區旅游項目各具特色,分散了一大批客流,包括拓展培訓基地也會分流一大批客源;再加上北京周邊的房山、延慶、昌平、順義等上千家休閑農業園區,整個休閑農業旅游市場的競爭更為激烈。
2.4.3 受季節性影響較為明顯。一般來說,3-9月是現代農業園區觀光旅游的最佳時間,適合市民游客來園區賞花采果、休閑娛樂,適合學校學生進行校外實踐活動,對于現代農業園區來說,這一時間段的旅游接待最為繁忙。冬天氣候較為寒冷,溫室面積有限,園區農業生態景觀明顯減少,可供采摘的產品數量和品種也受很大限制,相對來說,園區在這個時間段游客量明顯減少,也成為大多數現代農業園區休閑旅游發展的“瓶頸”。
3 北京國際都市農業科技園休閑旅游發展對策
當前,我國休閑農業旅游產業處于重要的發展機遇期。據統計,2017年北京全市休閑農業園區有1 216個,民俗旅游接待戶8 363戶,全年接待游客4 337萬人次,實現收入44.1億元[7]。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進程不斷加快,作為城市發展休閑功能的配套產業,通州區農業旅游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北京國際都市農業科技園作為現代農業園區,發展休閑農業旅游須緊緊跟隨國家和副中心政策發展趨勢,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正視自身旅游發展面臨的挑戰和不足,借鑒其他農業園區優秀發展模式,打造出更適合科技園自身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新業態。
3.1 完善旅游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基礎。首先,園區在現有網絡設備的基礎上,需要加強無線wifi網絡全覆蓋,保障游客在園區每個地方游覽的同時都可以及時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進行實時分享和宣傳。其次,及時加強售賣服務區建設,在游客服務中心或人流量集中區域擴大開放售賣區,把園區特色農產品、旅游紀念品、特色美食等集中呈現在人們面前,使游客在參觀旅游的同時,帶動園區產品消費升級;另外根據市民游客、學生科普、會議培訓等不同需求,增加垃圾桶、休閑娛樂設備等,為農業休閑旅游提供完備的旅游設施。
3.2 打造旅游產品體系
特色旅游產品開發是現代農業園區旅游發展的關鍵。現階段園區產品多為初級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通過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院校專家老師進行合作,引進農產品深加工設備,將果蔬產品進行分類加工、包裝,開發出果干、果醬、果蔬脆片等方便攜帶和保存的特色產品,吸引游客進行二次消費。餐廳也可以利用現有的果蔬產品,不斷創新菜品的種類和口味,每季度、每個月甚至每周分別推出特色招牌菜或招牌套餐。除了食品菜品,也需要開發出一些具有園區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如山羊登高模型、掛件,異形瓜果模型,吉祥物,紀念傘等,旅游產品應能充分體現園區特色,在消費者使用時,也可對旅游營銷宣傳發揮至關重要作用。
3.3 創建農業旅游品牌
旅游品牌創建是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撐。大興區依托每年4—5月舉辦的大興西瓜節,打造了“西瓜小鎮”,不但帶動西瓜產業發展,同時推動鄉村美食、大興月季花卉、梨花村萬畝采摘園、創意手工藝品和陽臺盆栽菜等的發展。平谷區通過舉辦節慶活動加強“平谷桃”形象,以賞花活動為主線,帶動吃農家飯、做農家活、品嘗綠色食品等活動[8]。依據農業科技發展優勢,在“北京國際都市農業科技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等特色活動的基礎上,園區還需要繼續深挖資源特色,不斷創新活動形式。以芭蕾蘋果為例,作為園區特色景觀,通過芭蕾蘋果+婚紗攝影、芭蕾蘋果+舞蹈表演、芭蕾蘋果+繪畫寫生等活動,不斷豐富產品內容,逐步打造特有的“芭蕾蘋果”旅游品牌。
3.4 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旅游服務是影響休閑農業旅游的重要因素。游客來到農業園區,希望見到平時在城市里接觸不到的景觀,希望體驗不同于城市的生活。一方面,以農業為基礎逐步提升園區的生態旅游環境,加強溫室內部園藝景觀提升,保證園區自然、生態、綠色、文化、休閑的特點,把園區打造成為真正的“花園式園區”,即便是在冬季也能看到生機勃勃的農業景觀;另一方面,應保持全員服務意識,定期組織其參加技術培訓和綜合培訓,提升每個人的綜合素質,以人情為魅力,通過服務營造更好的旅游氛圍;另外,在新媒體、新技術更新發展的時代,須不斷創新旅游服務模式,拓寬旅游服務功能,如引進VR、3D打印等高新技術娛樂體驗設備,讓市民游客享受更高端、更全面多樣的旅游服務[9]。
3.5 加強旅游渠道宣傳
加強旅游宣傳是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推動力。在開展休閑農業旅游活動時,針對農事節慶、科普活動、科技景觀等不同的項目,借助政府、協會及社會力量,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宣傳推介中的作用[10]。不斷加強與周邊各大旅行社聯系,借助第三方進行營銷宣傳,嘗試通過各種渠道打開游客市場,迅速擴大園區影響力和知名度。也可以通過旅游協會與其他景區、農業園區等進行多元化合作,建立旅游產業聯盟,共同對外宣傳推廣,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營銷渠道,不斷打造園區休閑農業旅游品牌價值。
參考文獻
[1] 蔣麗芹.現代農業園區農業旅游與農村轉型發展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2(2):31-34.
[2] 張進偉.國內外農業旅游產品開發模式比較研究[J].世界農業,2015(11):192-194.
[3] 王忠先,周爾槐,曠允慧,等.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助推生態觀光與休閑旅游產業[J].上海蔬菜,2014(4):7-10.
[4] 李慶國,蘆曉春.生態優勢變為農民的福利:北京市加快推進休閑農業發展紀實[N].農民日報,2018-08-15(008).
[5] 王紅茹.從6平方公里到155平方公里,再到906平方公里 通州全境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J].中國經濟周刊,2016(18):70-72.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A].2018.
[7] 北京市加快推進休閑農業發展[EB/OL].(2018-08-16)[2018-11-20].http://www.inh360.com/index.php?c=nonghui&a=zhanshi4&n=2795.
[8] 李慶國,蘆曉春.生態優勢變為農民的福利[N].農民日報,2018-08-15(008).
[9] 謝曦冉.新媒體時代下旅游業的創新與發展[J].商業故事,2016(6):16.
[10] 北京市印發《關于加快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EB/OL].(2017-09-26)[2018-11-20].https://www.tuliu.com/read-6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