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茂亮
摘? 要? 新媒體環境下,與集體記憶相關的研究成果逐漸增多。文章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系統、全面梳理,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研究層次、理論的研究和應用、研究方法、引用率和下載率、研究內容等方面,探討其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發現,相關研究成果存在著“引用率較低”“理論研究和探討匱乏”“諸如口述史研究路徑較少”等問題,并探討相關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新媒體;集體記憶;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3-0005-03
記憶原本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通過心理實驗等方式分析獨立的微觀個體,探討其個人內心的“心理機制”“生理機制”[1]。1925年,“集體記憶”這一術語是由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記憶的社會框架》一文中明確提出,認為純粹的個體記憶是不存在的。其對集體記憶研究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一是拓展了研究領域,開辟了記憶研究的新視角;二是提出了“集體記憶是一種社會建構”的觀點,集體記憶是為當下服務的,即“當下的中心觀”。此后便沉默了很長時間,一直沒有什么大的進展,直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保羅·康納頓注意到國家權力等社會因素對人們記憶的操控已經遠遠超過“集體記憶”所涵蓋的范圍,并將其概念拓展為“社會記憶”。與莫里斯·哈布瓦赫不同的是,康納頓更加關注記憶的傳承問題,諸如“紀念儀式”“體化實踐”“刻寫實踐。”因此,記憶的“斷裂性”和“延續性”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
目前集體記憶研究已經覆蓋了多種學科領域,例如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檔案學、民俗學、哲學等。而集體記憶研究,在傳播學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始于“沃爾夫·坎斯坦納對當時記憶研究的反思,他指出,集體記憶的研究要采納傳播和媒介的研究方法,尤其要關注受眾反饋”[2]。目前,傳播學界對集體記憶的研究已經拓展到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個研究領域,尤其是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新媒體在當下的普遍運用?;诖耍疚膶π旅襟w環境下集體記憶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全面梳理,為推動該研究進一步深入做鋪墊。
1? 研究現狀
以“新媒體、互聯網、在線”等關鍵詞+“集體記憶”等形式,借助中國知網期刊、碩博論文數據庫對文獻進行檢索,從數據的搜集情況來看,共有6篇碩士論文,占總篇數的24%,19篇期刊論文,占總篇數的76%(表1)。其中,2013年3篇,2014年4篇,2015年9篇,2016年4篇,2017年5篇(截至2017年9月)。最早的一篇出現在2013年4月的云南大學趙遠娥的碩士論文《新媒體時代下“80后”集體記憶的研究》,該文主要考察“集體懷舊中集體記憶如何被建構以及對‘80后的影響”。從總體上看,新媒體環境下,集體記憶研究“還不成氣候”,和傳統媒體有關的集體記憶研究相比,由于興起的時間較晚,所占比重仍然較小。
1)在研究層次上,核心期刊和非核心在數量上的巨大反差。19篇期刊論文中,經過筆者的詳細統計,核心期刊有12篇,所占比重為63%,其中,CSSCI有10篇;非核心期刊7篇,所占比重為37%,包括2篇高校期刊、2篇學報以及3篇省級傳媒刊物。從研究層次上看,新媒體環境下,集體記憶研究投放的刊物以高層次級別刊物為主。從中可以看出,新媒體環境下的集體記憶研究,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從而吸引研究者推進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
2)在理論的研究和應用上,存在比例嚴重失衡的情況。個案研究21篇,所占比重為84%;理論探討4篇,所占比重為16%。理論探討方面的成果僅有4篇,分別是胡百精的《互聯網與集體記憶的構建》、李明《從“谷歌效應”透視互聯網對記憶的影響》、張莉《“消失”與“重現”:新媒介環境中的記憶呈現》、孫洋洋《社交媒體在社會記憶建構中的介入機制》。從中也暴露了理論探討方面的嚴重不足,并亟待加強。個案研究的指涉對象主要有:6篇涉及80、90后青年學生群體,5篇文章在抗戰紀念的框架下展開,包括抗戰勝利周年紀念、南京大屠殺、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
3)在研究方法上,漸趨多元,總體上以實證研究為主,思辨研究較為薄弱。6篇碩士論文皆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19篇期刊論文一般以定量、定性相結合為主,不再使用某種單一的研究方法。新媒體環境下的集體記憶研究,除了文獻分析法和個案研究法之外,還包括在線民族志方法,如《互聯網與當代青年集體記憶的建構——基于90后“高考記憶”的經驗研究》;社會網絡分析法,如《在線集體記憶的協作性書寫——中文維基百科“南京大屠殺”條目(2004—2014)的個案研究》;2013年復旦大學陳振華以訪談法所做的碩士論文《“新媒體事件”的集體記憶——以大學生群體為例》等。
4)從引用量和下載量的情況來看,低下載率和低引用率成為新媒體環境下集體記憶研究普遍存在的現象。有12篇論文引用量為0;11篇論文引用量為個位數。2篇論文引用量為兩位數:胡百
精[3]引用量為32次,下載量為2 073次;其次周葆華、陳振華[4],引用率為19次,下載量為987次。總的來講,引用率較偏低,這說明論文的質量有待提高。從下載量的情況來看,經過筆者詳細統計,范圍在0~300次的有14篇,300~600次的有6篇,600~900次的有2篇,下載量在900次以上的有3篇。
2? 主要內容
就目前的文獻梳理來看,新媒體環境下,集體記憶研究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考察新媒體環境下集體記憶建構方式。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如:黃正茂以“微紀錄片傳播”這種方式,探討新媒體時代對臺傳播新形式。該文詳細分析了新媒體時代,微紀錄片如何通過“設置議程”“微視角”“輕靈的形象”“微言大義”等方式建構新媒體時代臺灣青年集體記憶[5]。《新媒體時代的檔案與集體記憶》認為“構建新媒體檔案記憶平臺”是新媒體時代構建檔案記憶的重要方式,并深入分析“檔案在集體記憶建構中的價值”[6]。
2)對新媒體在集體記憶建構中的作用、影響的探討。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如:周洋以“啟東事件”為例,分析新媒體平臺中的“新聞報道”和“網民意見”。該文認為,新媒體在社會運動集體認同形成個過程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范疇化”“喚醒并生產集體記憶”“生產和再生產意識形態”“提供不同類型話語間充分競爭的可能性”等作用[7]。《從“谷歌效應”透視互聯網對記憶的影響》一文認為“互聯網對人類集體記憶的影響 已經初現端倪”,網絡虛擬社區不僅“擴大了互動群體的規?!保摇皩崿F了實時交流”[8]。
3)分析新媒體環境下集體記憶建構中的影響因素和介入機制。此處代表性的成果是《社交媒體在社會記憶建構中的介入機制探析》,該文從“社會框架”“權力架構”“維系方式”三個影響社會記憶建構的因素切入,探討“社交媒體在社會記憶建構中的介入機制”[9]。此外,《社交網絡的記憶框架——基于MH370客機失聯事件相關微博的考察》一文從“內容”“途徑”“格局”三個方面梳理了社交網絡記憶形成與演變的影響機制[10]。
綜合以上幾個方面,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
1)除了胡百精和周葆華、陳振華的2篇成果外,研究成果總體上引用率偏低,一方面由于近幾年剛剛興起的緣故,時間跨度不是太長,另一方面,是由論文本身的質量造成的。
2)除了《從“谷歌效應”透視互聯網對記憶的影響》等4篇成果之外,理論研究和探討較為匱乏。
3)在內容研究層面上,除了探討新媒體環境下集體記憶建構的方式、特點、影響、原因、因素之外,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和推進。
3? 應對策略
通過對以上文獻的梳理和相關問題的呈現,筆者認為應對措施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要善于吸納和借鑒國外優秀成果,并進行本土化創新。在全球互聯網浪潮的背景下,國外一些學者對數字化時代人們的集體記憶也進行深入探討,如范迪克、特薩·莫里斯-鈴木、海倫娜·多娜沃斯基、安娜雷丁等。“海倫娜·多娜沃斯基通過維基百科討論了互聯網用戶于在線百科全書的‘編輯之戰中對前蘇聯歷史話語書寫權的爭奪,以及記憶如何在社交媒體中得以被反復建構”[11]。而李紅濤和黃順銘關于《中文維基百科“南京大屠殺”條目(2004—2014)的個案研究》與該文有異曲同工之處。這體現了要關注國際前沿,勇于吸納國外優秀成果,扎根本土文化研究。
2)在研究過程中,要善于將傳播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經典理論與集體記憶研究相結合。正如諾伯特·維納所言:“在兩個領域交錯的地方,最容易取得豐碩的成果”[12]。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是李紅濤和黃順銘的《一個線上公祭空間的生成-南京大屠殺紀念與數字記憶的個案考察》,該文以數字記憶的“鑲嵌性”:文化鑲嵌性和制度鑲嵌性為理論視角,考察“數字紀念空間的形塑”[13]。
3)除了常用的話語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外,還要善于尋找和運用如大數據分析法、在線民族志法、社會網絡分析法等新的研究方法。此外,“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也應該成為未來媒介與集體記憶研究的重點”[14]。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為豐富新媒體環境下的集體記憶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撐,進而從總體上提升研究的層次和質量。如周葆華和陳振華對上海市大學生群體的經驗研究,[15]以“質化訪談”為主、“問卷調查”為輔,探討該群體對“新媒體事件”的集體記憶,較高的論文引用量和下載量表明學界對其所做的努力的認可和肯定。
參考文獻
[1]張慶園.傳播視野下的集體記憶建構——從傳統社會到新媒體時代[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8.
[2]陳振華.集體記憶研究的傳播學取向[J].國際新聞界,2016(4):112.
[3]胡百精.互聯網與集體記憶構建[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3):98-106.
[4]周葆華,陳振華.“新媒體事件”的集體記憶——以上海市大學生群體為例的經驗研究[J].新聞界,2013(14):55-61.
[5]黃正茂.以微紀錄片傳播建構臺灣青年集體記憶——新媒體時代對臺傳播新形式探析[J].東南傳播,2016(5):18-20.
[6]馬林青.新媒體時代的檔案與集體記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4(2):101-105.
[7]周洋.新媒體在社會運動集體認同建構中的作用初探——以“啟東事件”為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89-96.
[8]李明.從“谷歌效應”透視互聯網對記憶的影響[J].國際新聞界,2014(5):21-32.
[9]孫洋洋.社交媒體在社會記憶建構中的介入機制探析[J].檔案與建設,2015(3):4-7.
[10]施海泉.社交網絡的記憶框架——基于MH370客機失聯事件相關微博的考察[J].當代傳播,2014(6):70-72.
[11]周海燕.媒介與集體記憶研究檢討與反思[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9):45.
[12]邵鵬.媒介記憶理論——人類一切記憶研究的核心與紐帶[J].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1.
[13]李紅濤,黃順銘.一個線上公祭空間的生成-南京大屠殺紀念與數字記憶的個案考察[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1):6.
[14]周海燕.媒介與集體記憶研究檢討與反思[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9):47.
[15]周葆華,陳振華.“新媒體事件”的集體記憶——以上海市大學生群體為例的經驗研究[J].新聞界,2013(14):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