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波

打針、靜脈采血、傷口換藥……這些常見的醫護服務以前必須到醫院或社區才能進行,對于失能人士或者行動不便的患者來說,如果沒有家人的幫助,還是很不方便。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約護士”開始走入人們的生活,只需動手點擊手機APP,就可以享受便捷的護士上門服務。
今年2月12日,國家衛健委正式發布《關于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及試點方案,確定今年2月至12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試點“互聯網+護理服務”。如今,距離通知頒布已有數個月,試點工作有何進展,又面臨哪些問題?對此,記者進行了追蹤采訪。
其實,“網約護士”已經不是新鮮事物。早在2015年9月,廣東省家庭醫生協會護理分會就在珠海發布了居家護理服務APP“U護”。廣東省家庭醫生協會常務副會長吳育雄介紹,目前,“u護”已經覆蓋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內的10多個省份,注冊用戶超過36000人,護士注冊約14300人。
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很多家庭對“網約護士”產生巨大渴求,正是在這種隋況下,“網約護士”平臺應運而生,市場逐年火熱。
通過手機應用商店搜索,可以查找到如“金牌護士”“醫護到家”“滴滴護士”等多家“網約護士”線上服務平臺。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國家衛健委出臺試點,其聚焦的最關鍵環節就是兩個“安全”。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相關負責人對此作出了解讀,她介紹道:“一個是人身安全。護士到家里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對此,試點提出,護士不以個人身份去提供服務,一定是要互聯網企業和醫療機構合作;另一個是醫療安全。不是所有醫療護理服務都可以到患者家里開展,要探索能夠開展的服務項目和范圍。比如有一些壓瘡的簡單處理和胃管的處理,有一些是有限的范圍提供上門的護理服務。還有一些風險比較高的,必須要到專業機構找專業的人員。”
圍繞這兩個“安全”,各平臺機構也紛紛出招,一方面引入商業保險,另一方面提出智能化手段。例如有些“網約護士”APP免費為護士和患者投保,以及上線服務全程留痕和一鍵報警等。
今年4月4日,廣東省衛健委發布消息表示,將對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的人員和服務對象通過人臉識別等方式進行電子實名認證,并為“網約護士”提供手機APP定位追蹤系統,實現“一鍵報警”。
此外,對于醫療安全問題,政府管理部門也明確了禁踩的“紅線”,并且細化出一些服務管理舉措,如派出的注冊護士應至少具備5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和護師以上技術職稱,北京市網約護士上門不得提供輸液服務等,努力使市場上的網約護士平臺逐漸走向規范化。
“當前,我國最短缺的還是護理人員,包括針對滿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養老護理員。”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相關負責人指出,現在面臨的問題是2018年我國擁有護士為380萬,今年數量雖然有所增加,但面對龐大的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還遠遠不夠。
據了解,試點中要求“派出的注冊護士應當至少具備5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和護師以上技術職稱,并且能夠在全國護士電子注冊系統中查詢。”這項規定出臺后,一些規模較大的網約護士平臺對現有備案護士進行梳理核查,減少了大量不符合要求的護理服務人員,從而導致“網約護士”的注冊數量大幅減少。
對此,“金牌護士”CEO表示,國家衛健委推行試點必須要從安全的角度考慮,所以條款的嚴格性完全可以理解,也要嚴格遵守。他認為“網約護士”機構必須嚴格審核護士的三證,并于政府官網上進行查驗,以此保證護士的資質。
談到對試點方案中設置5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這一門檻的看法,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比如注射類的一些護理服務,其實擁有3年資質的護士甚至普通護士都可以操作,希望試點一年結束后,這條規定能有所松動。
通過對多家“網約護士”平臺的服務價格進行梳理發現,最常見的上門打針(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和換藥,價格約在160元至280元/次,采血在170元左右,壓瘡護理價格為250元至310元不等。
查詢價格明細可見,“網約護士”的相關服務費用主要包含護理服務費和交通費兩部分。總體費用要比醫院門診高出不少,溢價幅度約為10倍到20倍。
談到“網約護士”服務的定價問題,“金牌護士”CEO解釋道,APP上的價格是進行綜合評定的結果,包括護士的時間成本、交通費以及其它各方面所需費用。例如為保障安全設置的人臉識別,需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才能進行,每個訂單都會產生相應的費用。“我們曾經認為,剛需的用戶不會考慮價格問題,所以與同行業伙伴決定提升價格,結果發現隨著價格的提升,用戶量和訂單都在減少。而當把價格降下來之后,發現訂單又恢復到了以往的數量甚至更高。事實證明,現在的價格是最符合市場機制的。”
“對于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說,‘網約護士APP的價格還是有些偏高。”網友劉先生表示,家中老人患有腦卒中行動不便,但他工作太忙,不能經常請假照顧,只能請“網約護士”幫忙。“老人說護士照顧得還不錯,這點我很滿意。若是價格能再‘親民一些,那就更好了。”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網約護士的用戶通常是需長期護理的人群,他們的家人并沒有專業的護理能力,而醫院里的醫護人員又不能提供上門服務。同時,還要考慮到子女請假、叫車下樓、途中安全、醫院交叉感染風險等“大賬”。綜合考慮下來,請“網約護士”上門服務,可能是他們“最合適”的選擇。
根據試點方案,試點地區要結合實際的供給需求,發揮市場議價機制,參照當地醫療服務價格收費標準,綜合考慮交通成本、信息技術成本、護士勞動技術價值和勞動報酬等因素,探索建立價格和相關支付保障機制。
據了解,目前開展“網約護士”試點的6家城市,后續還將陸續增加公立醫療機構。業內人士預計,到試點中后期“網約護士”得以規范后,衛健委將會進一步推進公立醫療機構與互聯網平臺對接,研究將公立醫療機構的護理服務延伸到社區和家庭的具體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