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寧
“胃乃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陳,一日一便,乃常度也。”這是古人對正常排便的論述。那么什么是便秘呢?國內的專家共識給出的定義是:便秘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癥狀,在不使用瀉劑的情況下,7天內自發性排空糞便不超過3次且糞便干硬,常有排便困難。其實便秘與日常的飲食習慣相關,預防便秘,從注意飲食開始。
水能使腸腔內保持足夠的使大便軟化的水分,從而達到預防大便干燥的目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人飲水1500~1700毫升/天,夏季由于流汗和皮膚蒸發水分更多,飲水量建議達到2000毫升/天。
該類食物可促進糞便膨脹、增加糞便體積,進一步增加腸道內的壓力,刺激腸蠕動,從而起到預防和緩解便秘的作用,最好是在每日的飲食清單中有高纖維食物,包括紅薯、玉米、燕麥、小米、高粱等。如果已經有便秘的癥狀,可以單純進食燕麥片,可以起到很好的通便作用。同時蔬菜、水果膳食纖維含量高。比如芹菜、韭菜、菠菜、包心菜等,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蘋果含有果膠,果膠可以保護腸壁、活化腸道內有益細菌、調整胃腸功能,能夠有效地清理腸道、潤腸通便;獼猴桃含膳食纖維豐富,可以快速清除體內的有害代謝產物;柑橘能促進腸蠕動和消化;熟香蕉膳食纖維含量高,同時富含鎂,鎂具有輕瀉、軟化糞便的作用。
油脂能滑利腸道、潤腸通便。建議體重正常、血脂正常的便秘患者每天一小把。瓜子仁、核桃、松子仁、杏仁、腰果、芝麻等種仁類食品,在提供油脂的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族維生素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維持和促進腸道蠕動,有利于排便。而體內維生素B1不足,會影響神經傳導,減緩胃腸蠕動,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容易造成便秘。
產生的氣體可以刺激腸道蠕動,比如洋蔥、蘿卜、黃豆等。同時要注意,盡量避免可以增加便秘的食物,對已經有便秘癥狀的患者,應少食或禁食辣椒、蔥、蒜、酒等刺激性食品。總之,適當的調整飲食結構,糾正偏食的不良習慣,可以起到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便秘的作用。
在經過飲食上調整努力之后仍然未能改善癥狀的,需要在針對病因治療的同時考慮使用腸道動力藥或使用瀉藥。
常用藥物如下:1)胃腸動力藥,包括莫沙必利、普卡必利等;2)容積性瀉劑,如果膠鉍等可溶性纖維素;3)鹽類瀉劑,如硫酸鎂等,刺激性瀉劑包括大黃、番瀉葉、蘆薈;4)滲透性瀉劑,如乳果糖、聚乙二醇;5)潤滑性瀉劑:能潤滑腸壁,軟化大便,使糞便易于排出,包括甘油、蜂蜜、液體石蠟等。根據《世界胃腸組織指南2010》,上述藥物中,滲透性藥物聚乙二醇的循證學依據最高,為A級,乳果糖等為B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