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兵
糖尿病屬于無傳染性的代謝類疾病,以胰島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損引起的高血糖為特征,導致人體各組織慢性損害,出現功能障礙。近年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發病率逐年遞增,危害逐漸擴大。
糖尿病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致死率極高,還易誘發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等疾病。發病原理是由于患者體內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脂類代謝紊亂等,遺傳因素也有一定影響。患者并發癥發作后,血管動脈內膜出現損傷,漸有血栓形成,并有不同程度鈣化;心肌細胞脂類物質沉淀,轉變纖維化,嚴重者可能出現壞死情況;腦部可能出現腦梗死,甚至腦萎縮和腦軟化。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的患者,會伴有高血壓、心率不齊、神志不清、下肢跛行等情況,患者肢體出現麻木感、疼痛感,漸變足部潰瘍或壞疽,嚴重者甚至需要截肢手術挽救生命。在糖尿病發病率逐年遞增的情況下,伴有外周血管病變并發癥的患者也在持續增加。在臨床治療上,主要選擇藥物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對患者進行診治,介入治療是較晚引入的療法,但是已經在臨床事件上顯現了突出效果,病人滿意度相對較高。
介入治療法是結合CT、超聲核磁共振等先進現代技術而成的臨床療法,在影像設備的幫助下,醫療人員能夠準確的尋找到病變部位,及時治療患者,并且不會造成大面積創傷。以其安全性、高效性、并發癥少等特點,現已成為眾多內科疾病臨床治療的首選方法。介入治療技術較多,最基本的分類是血管性和非血管性,溶栓和支架介入就是明顯的血管性介入治療,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介入治療就屬于血管性介入治療。
針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患者的介入治療是構建在基礎治療上的,對患者執行飲食調控、血糖水平控制的治療,若是患者已經出現局部潰瘍要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進行處理,介入治療前要檢查患者身體指標,確保患者符合治療標準。
介入治療執行內容要嚴格按照標準流程,以血管造影檢查患者下肢經股動脈狀態,初步評估患者治療部位,之后則針對患者經股動脈執行插入措施,選取5F單彎導管進行操作,然后根據血管造影確定患者治療部位,執行相關治療措施,最后進行治療后處理。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誘發因素較多,但是多數由于患者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影響患者動脈血管正常運行,從而誘使動脈阻塞。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就是由于患者下肢遠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粥樣硬化影響患者下肢正常供血,肢體出現缺血情況,漸漸演變成局部壞死。針對病癥預防可以著眼于早期,糖尿病患者若是出現下肢疼痛并伴有間歇幽坡行,要加強對其的關注,及時執行措施進行預防。若是病情進一步發展,則會出現病變部位壞疽的情況,嚴重患者只能通過截肢挽救生命安全,這一病癥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和心理環境穩定。
過往的臨床療法是日常護理和常規治療,針對患者身體現狀,調控患者飲食,做一定知識宣講,增加患者認知。臨床治療部分則是加強胰島素干預,根據病情處理病變部位,適當的輔以抗生素治療。但是常規治療方案存在很多缺點,見效慢、周期長是最為嚴重的,療程過長極易在中途發生其他狀況,患者治療信心也會逐漸消磨,降低患者治療配合度,進而影響后續治療。
介入治療則規避了見效慢、周期長的缺點,介入治療是直接通過手術對患者實施治療,通過血管造影和支架植入擴張患者血管,改善患者下肢血管動脈供血情況,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起效快也能大幅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術后可以通過執行抗凝干預,避免患者病變部位出現血栓,以此緩解患者病情,縮短治療周期。
大雖臨床實踐研究結果表明,介入治療術應用在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臨床治療上,具有突出效果。患者身體不適情況明顯改善,治療效率顯著提高,不良反應少,患者對于治療的滿意程度也相對較高。
糖尿病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日益提高,相關并發癥出現的幾率也有明顯上升,特別是外周血管病變,其危害程度大,致死率相對較高。患病者身體功能出現障礙,日常活動受到限制,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過往療法著重于常規治療和日常護理,后續引進介入療法后,治療效率大幅度提高,因其安全性和準確性成為醫患雙方的共同優選方案。
病癥治療不止要看當下,還要觀察其長期的效果,介入治療法在短期治療已經展示了所具有的價值,雖然介入治療術是可以反復使用的方法,但是使用頻率過高也會影響的患者的信心。因此患者術后,醫療人員要關注長期的治療效果,進一步維護原有成效。患者術后仍需嚴格遵循醫囑,注意調控日常飲食,維持身體每日營養需求,增加有益元素攝入,禁食禁忌物質;日常用藥需按醫生要求,不得隨意增減;堅持定期到醫院檢查,評估身體各指標,若出現異常可及時處理。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的臨床診治雖已取得突出進展,但是還是需要著眼于預防,由于病情惡化極有可能導致截肢治療,因此要從根源上降低截肢的可能性,早期的預防尤為重要,一旦患者出現頭暈目眩、行動障礙要及時采取措施。糖尿病病人送治后,醫療人員要加強關注,對其身體各指標進行監控,及時發現早期病情,盡量遏制其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