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修
頸椎病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主要表現為:行走困難、上下肢無力、頸背疼痛、手指發麻,伴有惡心、嘔吐、眩暈等癥狀,嚴重的患者會伴有心率加速、視線模糊、吞咽困難等癥狀。勁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與其所患征型、身體差異以及組織受累情況息息相關。
其一:食管壓迫型患者,臨床表現為錐前體呈現鳥嘴性增生,使得食管受到壓迫,引發吞咽苦難的臨床癥狀。
其二:頸型患者,該病癥類型也被稱為局部性頸椎病,主要表現在手臂、頸部、肩部、頭部疼痛,以及與之相關的壓痛感,x線檢查未出現椎間隙狹窄等病例退行性的變化,但是有的會出現頸椎生理曲線的變化,以及輕度骨質增生或椎體間不穩定的情況。
其三:椎動脈型,該病癥類型臨床表現為:并發頸部眩暈,會出現猝倒;x射線檢查表現為椎關節骨質增生或者階段性不穩定;測驗旋頸為陽性;并發交感神經征;排出耳源性、眼源性眩暈,排除由于壓迫椎動脈Ⅲ段或椎動脈I段引發的動脈供血不足;針對手術患者術前需要進行DSA或者椎動脈造影。
其四:脊髓型,該病癥類型臨床表現為頸脊髓損傷;X射線檢查出現椎管狹窄、椎體后緣增生等癥狀,同時據影像學表明發生了脊髓壓迫;排除脊髓腫瘤、ALS、多發性末梢神經炎以及脊髓損傷等。
其五:神經根型,該病癥類型臨床表現為顯著根型癥狀,頸脊神經支配區域與根型癥狀發生范疇一致。臂從牽拉試驗或者壓頭試驗表現為陽性;影像學表現與患者癥狀一致;痛點封閉無效;排除腕管綜合征、胸廓出口綜合癥、肩周炎、肘管綜合征等病變。
其六:交感神經型,其臨床癥狀為手麻、耳鳴、頭暈目眩、心前區痛、心跳加速等,x射線表現為頸椎退變或失穩;椎動脈造影顯示陰性。
2.1牽引治療牽引治療是以往治療該病癥的首選方法。通過平衡牽引力與反牽引力的相互作用,讓頭頸部處于生理曲線狀態,促使頸椎曲線發生改變的情況逐漸調整,但是該方法的臨床療效欠佳,適用于癥狀較輕的頸椎病患者;針對急性癥狀患者,禁止采用牽引治療,避免導致水腫加重,引發嚴重;同時,在牽引治療期間,患者的活動受限,必須加強患者的護理指導。
2.2藥物治療在藥物的選擇上必須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以及過往病史、藥物過敏史等選擇合理用藥,一般西藥的選擇為鎮痛藥、止痛藥、維生素B12、維生素B1有助于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此外,也會根據患者的癥狀選擇一些消炎、緩解疼痛、放松肌肉藥物的使用,例如頸復康顆粒、舒筋健腰丸。相對于西藥治療,中藥治療需要花費較長的周期,例如,使用安頸貼治療,需要堅持一定的時間才能看到療效。雖然中藥治療耗費時間較長,但是能夠修復和調理頸椎,極大程度降低了頸椎病的復發概率,臨床療效顯著。
2.3推拿法推拿是我國中醫醫學重要的一部分。治療期間患者不用采取藥物治療,通過簡單的器械和醫生的雙手在病癥部位進行推拿,根據氣血運行方向、經絡運行路徑,施以針對性的推拿手法,發揮治療的作用。推拿法不適用于急性期患者,避免引起水腫嚴重、神經根炎癥、加重疼痛的并發癥狀。針對頸椎病伴有股關節炎、骨折、骨質疏松、股關節結構紊亂的患者采用推拿法會使得病癥感染嚴重、破壞骨質,因此要避免該治療方法的運用。
2.4針灸法根據頸椎病中醫治療理論,引發頸椎病的原因為氣血不和、風寒入侵、經絡不暢,因此,使用針灸法的目的在于舒筋活絡,活血祛瘀。針灸會造成一定的痛感,甚至有的患者會恐懼針灸,對此必須遵循患者的意見使用針灸法,避免引起患者不適。
2.5理療法作為物理療法,理療法采用人工或者自然物理因子,將磁、電、光、聲、熱等作用于患者身體,達到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的效果。但是該方法運用效果欠佳,無法從根本的實現病癥的治療,同時理療法容易引起燙傷,嚴重的會引發并發癥,甚至癌變,因此,需要慎重選擇。
2.6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核心在于消除刺激、減少壓迫、加強穩定、避免引發進一步損傷,脊髓或神經根壓迫嚴重的患者可以采取手術治療。但是手術危險系數高、并發癥多、痛苦較大,許多患者不適合進行手術治療,例如:身體狀況差、年齡大、并發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不適合麻醉的患者。
2.7治療期間注意事項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必須指導患者加強自我鍛煉,進行頭部、上肢后伸、前屈、旋轉運動,不僅能夠增強韌度、緩解疲勞,還能增強脊柱穩定性;指導患者避免高枕睡覺;指導患者做頸椎康復操,從而改善血液循環,不僅能夠治療疾病,還能夠有效預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