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
【關鍵詞】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特點;合理用藥
本文實驗主體選自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之間,在我院臨床領域使用中藥注射劑治療過的患者120例,依據奇偶分組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患者。評價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特點及臨床合理用藥分析。現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本文實驗主體選自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之間,在我院臨床領域使用中藥注射劑治療過的患者120例,依據奇偶分組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患者。在實驗組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在10~60歲,平均年齡在(35.2±1.8)歲;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在8~63歲,平均年齡在(35.5±1.9)歲。本文選取的所有120例患者在性別、年齡之間的對比上并未出現明顯差異,統計學意義不存在(P>0.05)。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治療模式。實驗組患者采取中藥注射劑治療方法,其中在使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中成立專門治療看護小組,對于實驗組患者采取24小時不間斷的監控,主要記錄實驗組患者在使用中藥注射劑的用藥量,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的情況,并以此分析分析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逐漸的對實驗組患者進行中藥注射劑用藥量進行控制,記錄分析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
1.3觀察指標本文選取120名實驗主體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進行不同方式的治療方式,對比分析實驗組患者、對照組患者經過各自的治療模式后的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其不良反應情況分析嚴重、一般、無,分析兩組實驗患者的不良反應率,以及兩組患者曾經是否出現過同種的不良反應情況。
1.4統計學分析本文選取的120例實驗主體所有數據均行SPSS17.0軟件處理,兩組計量資料對比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檢驗,當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的差異性時,統計學意義存在。
2.1兩組實驗患者的治療中的不良反應率在兩組實驗患者經過各自的治療方式后,實驗組患者在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率為90%,明顯的高余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45%,兩組數據之間的對比呈現較大差異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如表1。
2.2兩組患者曾經出現不良反應情況在兩組實驗患者經過各自的治療方式之前,實驗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率為30%,對照組患者曾經出現不良反應率為28%,兩組數據之間的對比并未出現顯著的差異,統計學意義不存在。如表2。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也在逐漸的完善,中藥注射劑的種類越來越多,治療的病癥也越來越多,但是其不良的反應也逐漸顯現,根據本文研究表明,在實驗組患者中使用中藥注射劑治療中,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有藥物自身與患者體內出現的沖突因素,另一方面的原因為在很多疾病的用藥時,中藥中含有一定的蛋白質以及多肽分子,在多肽分子進入進入患者的身體后,形成了分析化合物,進而容易使患者產生不良反應。想要控制患者的不良反應效果,就必須加強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中藥醫師的崗位,加強對患者用藥的嚴密監管,進一步的加強用藥的監管,逐漸提高中藥注射劑在臨床領域的治療效果,有利于加強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不良反應情況。
綜上所述,在中藥注射劑在臨床領域的應用中,效果與不良反應共存,醫護人員應合理配置中藥注射劑的用藥量,進一步的加強用藥的監管,控制患者用藥周期,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如此一來,有利于加強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