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武山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北部,西秦嶺橫亙于南,黃土高原綿延于北。渭河及其支流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聶河流經全縣,充沛的水資源。
然而,雖然擁有豐富的水資源,但武山縣卻一直沒形成漁產業,根本原因是養殖草、鰱、鯉、鯽等常規魚類,因氣候偏涼導致生長期短,宜漁土地資源少,缺乏規模化發展的優勢。
為了打破這一困境,從2004年開始,武山縣漁業站克服多重困難,開展漁業資源調查和多次養殖試驗。2007年,終于在龍臺鎮董莊村利用山溪河水養殖冷水魚試驗,解決了夏季暴洪影響和冬季冰封等技術難題。武山南部山溪水資源量大,開發前景廣闊,該項試驗填補了甘肅省河溪水養殖養殖冷水魚的空白。武山漁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踏上了大發展之路。
養殖試驗成功了,但如何通過漁業養殖拉動市場消費、讓群眾致富,又是擺在武山漁業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創產業重在變觀念,武山縣漁業站積極啟發養魚戶轉變經營思路,2010年龍臺董莊村養殖戶利用冷水魚養殖場優美的環境和魚群的觀賞性、魚鮮味美的特點嘗試在漁場開展休閑觀光、烤魚、農家餐飲等服務,消費火爆 ,既解決了魚的難賣問題,又在加工和餐飲中增加了收入。這一模式的出現,激活了冷水魚養殖,很快促進龍臺一帶村莊發展成了魚餐飲為特色的休閑漁業基地 ,也帶動了常規魚休閑垂釣餐飲模式的形成,催生了全縣處處發展山溪河畔漁家樂,實現漁業大發展構想。

綠色銀行 武山漁業特色養殖成為群眾致富的綠色銀行。
休閑漁業持續健康發展,對進一步拓展漁業功能、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提高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豐富城鄉居民物質文化生活、全面推進武山小康社會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
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龍臺鎮“冷水魚養殖示范區”、鴛鴦鎮“盤古漁村”、四門鎮“鱘魚養殖園”、城關鎮石嶺“龍王池魚苑”、溫泉鎮“福源生態農莊”等五大休閑漁業示范點。如今,全縣休閑漁業場點接近40家,休閑漁業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發展,休閑漁業綜合效益達8000余萬元。
“龍臺冷水魚”如今已成為全縣鄉村旅游業的一張亮麗名片,有力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發展。對脫貧攻堅的直接貢獻實現了歷史性突破,2018年全縣7家養魚合作社吸收貧困戶“三變”入股資金245萬元,給貧困戶保底分紅19.6萬元。冷水魚養殖區域多在偏遠的山區,對促進山區開放、活躍區域經濟發揮了獨特作用。
“十三五”期間,武山縣將持續推進冷水魚養殖和休閑漁業發展,力爭2020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000畝以上,水產品產量達到1000噸以上,漁業總產值達到3000萬元以上,帶動旅游綜合效益超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