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韻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侵權法律體系日臻完善的背景下,生產企業應重視環境污染的責任問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作為一種有效的財務風險轉移方式,成為企業妥善處理污染責任的選擇之一。本文從我國的環境責任保險現狀入手,利用模型分別對企業無責任、企業承擔有限責任及保險公司參與分擔責任的三種情況進行討論,重點分析環境責任制度對產生污染的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并通過對比說明商業保險在環境污染責任分攤方面的優勢所在。
關鍵詞: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企業資本結構 ?社會福利
自然環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隨著氣候變化、海洋污染和城市生存環境等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具有“綠色保險”美譽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早在20世紀,歐美發達國家就已經建立起了環境污染保險制度,通過法律規范、財政支持和商業保險運作等方式,明確規則體系,分散污染風險,加強后果治理。我國在環境責任保險方面起步較晚,也缺乏相應的法律和資金支持,社會責任與商業市場結合不夠緊密,環境侵權責任的認定標準不明晰,使得眾多生產企業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控制污染,無法有效地承擔污染造成的損失,嚴重阻礙了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
2006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 ,明確要求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2017年6月9日,環境保護部與原中國保監會聯合發布《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推進了環境責任保險在我國的進一步實施。目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地區已經從最初的4個擴展到30多個,保險公司已為企業提供了超過1300億元的風險保障金。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作為一項利國利民的制度,無疑需要繼續加大實施力度,提高覆蓋范圍和保險深度,因為無論是從提升社會總體福利來看,還是對企業自身資本結構優化而言,商業保險的進入都能帶來長期積極的影響。
本文的分析建立在以下假設基礎上:(1)企業有造成環境污染事實的可能,用某一概率表示;(2)政府部門要求企業必須承擔污染責任(除第一種無責任情況外),該責任是有限的;(3)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足夠應對其應承擔的賠償責任,這一點可以通過再保險等方式達到。為了使分析更貼近現實,下文的模型中引入了貸款融資項(銀行貸款或公眾借款),因為企業要完成生產項目,很難僅僅依靠股東投資,尤其當環境污染風險較大的時候,一旦企業必須承擔污染賠償責任,就不得不訴諸貸款融資或者商業保險的解決方式,兩者會在對企業資本結構產生不同的影響。
模型假設如下:一個企業將要進行一個項目,其投資成本為I,下面分析該企業如何在環境污染治理中進行資金的選擇與規劃。項目的資金來源有兩種方式:公司股本(股東資產凈額總量為W)、銀行貸款或發行債券集資(用于工程的債務量為D,則I-D為股東提供的項目資金量。在此,股東風險傾向為中性。
為了更清晰明了地反映企業資本結構變化,將項目收益R(D)定為D的嚴格凹函數,D=D*時為最優貸款量,R(D)取得最大值。假設I-D
(一)制度一:企業無責任
在此情況下,企業不會為發生的任何環境污染承擔補償責任和污染治理費用,因此也沒有治理花費的預算,即e=0。接下來企業要選擇其資產結構,決定用多少股本和貸款來支付工程成本。顯然企業會選擇適當的貸款量D使得下列表達式的值最大:
(二)制度二:僅企業承擔有限責任
現在假設企業將為其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負擔一定責任,基于有限責任原則,股東可以為此直接負擔的最大資金量為投入項目的股本金:R(D) - D,所以貸款量D的選擇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留存收益,進而限定了可以承擔的最大責任。令,企業要選擇D和e使得下列表達式的值最大:
從以上分析看出,貸款量的增加對于治理費用的影響取決于(R-1)的量,也就是說,如果貸款量的增加提高了企業的股本價值(因為其使得收益增長大于債務增長),就會引起治理費用的增加,因為更多的股東資本將會暴露在風險之下。相反,如果貸款增加減少了股東資本價值,就會使企業承擔的治理費用降低。
企業選擇D的值使得下列表達式的值最大:,即。所以最優的貸款標準為D = D~ >D* 。因此,如果環境污染責任僅僅加之于企業,而且企業能將其責任限制在股本范圍內,那么企業就有足夠的動機來獲得更多的貸款,而貸款量過多會在某種程度上扭曲企業的資本結構,使其承擔過重的負債量,為企業持續運營中的資本平衡帶來風險。
在企業獨自承擔環境責任時,假設L ≥R(D) - D(若L < R(D) -D,企業資本結構將與政府的規定更為緊密,自主性較少,因此分析前一種情況更有意義),企業將設定e = E~ (L, D~),D = D~,則獲得利潤:
由于Π~(L)與L大小無關,因此取范圍內的任何責任額度都會得到相同結果,所以政府能做的就是盡力達到E~(L, D~)這一花費標準。同樣,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在有限責任情況下會傾向于獲取高額貸款,這一做法對于環境責任負擔方面可能的確有利,但從整體財務控制來看也許并非如此。下面將分析引入保險公司后企業資產結構的選擇與變化。
(三)制度三:企業與保險公司共同分擔責任
保險作為一種分散財務風險的有效方式,常常被納入各公司的風險管理計劃中。環境污染責任保險(EPLI)是指以被保險人(本文指生產企業)因污染環境而應當承擔的環境賠償或治理責任為保險標的責任保險,EPLI通過補償被保險人的環境責任費用支出來分擔其環境責任。在一些歐美發達國家,EPLI被作為強制保險制度,其目的就是保證環境破壞所帶來的嚴重甚至持久的惡劣后果,盡可能地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以縮短污染治理時間,降低污染危害程度,賠償受害公民損失。從實施EPLI國家的實踐經驗看來,將商業保險納入企業污染責任體系中,不僅使企業財務安全性更有保障,也大大提高了污染處理的效率和效果。
保險公司通過給付保險金的方式補償企業的環保費用支出,分擔環境責任。在模型中,假設保險公司的負擔比例為1-r∈(0,1)(由于預計保險金額較高,采取保險人和被保險人比例分攤損失的方式),這一比例對環境成本與治理費用同樣適用。另外,企業必須支付一定的保險費用C(e) ≡γ(e),無論環境破壞行為是否發生,該費用都會計入企業成本。γ是關于e的嚴格凹函數,γ≥ 0, γ> 0,并且γ(0) = γ(0) = 0,即隨著費用支出的增加,保費的邊際增量也會增加。在此情況下,企業要選擇D和e使得下列表達式的值最大:
因此,污染治理費用的支出是政府強制責任范圍的一個遞增函數,而與貸款量無關。值得一提的是,導數? E~/?L中多出的·r項(0 令為環境責任L及貸款量D情況下企業最少成本,顯然有: (ii)對D的選擇: 企業選擇D的值使取得最大值。所以,因此企業將獲得最優貸款量D*,e = E~(L,D*),獲得利潤與社會福利分別為: 將(9)、(10)和制度二中的(5)、(6)比較可知,社會福利部分的改變在于責任限度的大小,由于保險公司承擔了企業無法在不影響資本充足度條件下獨自承擔的環保責任支出,社會獲得的環境改善福利將不再以企業的留存收益為限,而是取決于政府規定的責任限度,這同時也涉及到相關的法律制度安排,包括對EPLI費率和保險金額的規定。 另一方面,雖然企業必須定期支付一定保險費用,但該成本與其能夠獲得的保障相比可以說是非常小的。一旦發生環境破壞事故,保險公司將在責任范圍之內給予約定的補償,減少企業治理花費,保障其資金充足與流通,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這一點對于生產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而無論從社會整體福利還是企業自身利益的角度來看,購買環境責任保險都是明智的選擇。三、商業保險參與企業環保責任分攤的影響評價
傳統領域的保險作為一種經濟補償制度存在,對保障社會經濟生活和調節國民經濟運轉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保險既是一種經濟產業,又是一項社會事業,尤其是在環境問題已日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瓶頸的狀況下,環境保險制度擔負著特殊的使命。結合上一部分的探討,這里主要從生產企業的資本狀況和外部社會福利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生產企業角度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對于企業最直接的效用在于污染責任支出的補償,即發生污染事故后或造成他方財損失產或人身傷害時,保險能夠負擔一部分企業應該承擔的賠償責任,從而減少事故對企業資金充足帶來的威脅。但是,保險的作用遠遠不止于此,對于投保企業來說,至少還能為以下行為提供保障:選擇適當的財務結構、合理預測責任費用支出、保持資金流動性、維持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樹立良好的企業聲譽等。
由第二部分的模型分析可知,如果環境污染責任僅由企業自身承擔,那么企業所有者將傾向于獲取超額貸款,并且可能使責任負擔達到其留存收益的最大值,而在現實情況下,除非企業可以證明自己有足夠的償還能力,才有可能從銀行或通過債券形式籌集到充足的資金。另一方面,企業也不可能將所取得的項目凈收益全部用于環保支出,尤其在政府規定的強制限額或造成破壞程度較高時。在上世紀的美國,為承擔環境污染賠償而導致破產的企業并不在少數。而保險的加入可以大大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使其能夠更合理地調整財務結構,將貸款負債與資本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平衡度。
另一方面,由于生產企業并非專業環保監測機構,其測算可能發生的環境風險和提存的責任費用往往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標準,這增加了企業自身財務預算和風險管理的不確定性。而保險公司可以憑借其專業優勢或借助其他專業機構(當然企業也可以花費成本來進行更準確的測算,但保險公司在這方面可以達到企業所不能的規模經濟),對企業的環境風險進行更加全面和準確的評估,再依據評估結果來計算企業的保險費率。保險公司對承保風險的評估必不可少,同時也省去了企業自己進行核算的麻煩。
再者,品牌聲譽是企業的重要無形資產,具有難以逆轉和社會輻射的特點,任何一個企業都會加以高度重視。作為環境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企業可以從兩個方面提高自己的品牌聲譽。第一,能夠獲得保險人尤其是實力雄厚的大型保險公司保障的企業(除強制保險以外),可以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承擔環境責任,其產品和服務都是高質量有保證的,至少該企業是有社會責任心的,是值得客戶和消費者信任的;第二,發生環境破壞事故以后,企業積極妥善地進行處理,使受害方可以得到及時和足夠的補償,而不是遭到公眾或有關部門的申訴,將會讓企業的聲譽大大提高。
(二)社會福利角度
環境保險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損害救濟,污染事故發生后,生態環境、人體健康以及私人和公共財產受到侵害,保險公司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確保損害賠償責任和環境凈化責任的履行,實現了對受害者的救濟。由于環境破壞的輻射面大、周期性長,企業往往沒有足夠的財力完成救濟,而保險所具備的社會功能,使得環境破壞后果最弱化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環境保險還能減少不必要的中間費用,在美國環境污染糾紛案件中,88%的案件成本花在了交易成本上( 律師費及相關費用) ,只有 l 2%花在了污染治理上。因此,建立環境保險制度,可以降低環境糾紛的交易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及時有效地對受害人和受污染環境進行救助。
同時,環境責任保險還有風險監察功能,由于企業的環境風險與保險費率直接掛鉤,保險公司在承保時會對企業進行評估,并簽訂協議,要求企業做好防范事故發生的工作,事故發生后采取積極的減災減損措施,將事故危害盡量控制到最小。因此,保險公司與生產企業的合作,起到了減少污染的刺激作用,帶來了正面外部效應,使社會福利增加。
本文重點分析了環境污染風險下企業的資本結構變化,通過建立模型,比較了保險公司參與前后的不同結果。僅由企業負擔環境責任時,會導致過多貸款量,而企業減少污染損害的動力也有所不足,無法達到有效的治理成果。而在保險公司參與分攤環保責任后,被保險企業以及社會公共福利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企業的項目利潤有所增加,社會整體福利也得到提升。環境責任保險除了基本的財務風險轉移功能之外,還對企業資產結構改善、準確測算環保費用預算、樹立良好聲譽起到重要作用,同時還能通過提高社會救濟效率和環保風險監察來改善社會福利。
參考文獻
[1]Alistair Ulph.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and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firms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4 (26) :393~410.
[2]Joseph Taneg. Im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o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J]. Oxford Universit Press.2008 (15) :115~136.
[3]游桂云.西方國家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比較及啟示[J].上海保險,2008(2): 36~39.
[4]王德明.責任保險在多元化救濟體系中的位置及其法律環境分析[J].保險研究,2014(10):87-97.
[5]陳敬元.發展綠色保險的思路與對策[J].南方金融,2016(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