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英
摘要:通過實地調研,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貧困的具體原因、現狀以及進行公共文化信息扶貧對目前打贏精準扶貧攻堅脫貧戰的意義進行研究,為下一步進行文化護貧打基礎。
關鍵詞:民族地區;公共文化;貧困;調研
桑植是一個多民族的革命老區,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少數民族成份占全縣的92%以上,各少數民族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文化內涵豐富多彩。但由于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信息欠發達,經濟、文化較為落后,多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關心革命老區的發展,但單一的經濟扶貧治標不治本。如何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精神,如何從精準扶貧過程中把握好文化的傳承與揚棄,提高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群眾的文化素養值得我們去思考、探究。
一、芙蓉橋白族鄉文化貧困的現狀
(1)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青少年失學率較高。經過走訪調研芙蓉橋白族鄉高陽村,以2017年統計為例,初中學生的入學情況成直線下滑趨勢,初一的入學率達98%左右,初二入學就讀率在90%左右,初三入學就讀率降為80%左右,上高中、職中的學生不到10%。絕大部分孩子初中畢業后就去外地打工,這些孩子絕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學習生活基本靠自理。
(2)不文明的風俗習慣較為嚴重。陋習一:不講衛生環境污染嚴重。垃圾隨手就扔,走在小溪、河流邊,成堆的白色塑料垃圾到處都是,以前清澈的河水現在臭氣熏天,污濁不堪,小魚小蝦沒了蹤影;陋習二:打牌賭博成風,農民田地荒蕪。許多鄉村公路兩邊的小超市、民居家里,到處都是進行打麻將、打“三打哈”、扎金花、斗牛等賭博的老百姓,更有部分貧困戶前手拿走扶貧隊的春節慰問金、物資,后腳就拿去牌桌上賭掉了,有的農民工一個春節輸掉幸幸苦苦一年打工掙來的幾萬元錢,賭博使富裕戶返貧,貧困戶更貧;陋習三:好逸惡勞,不以貧窮為恥,反以貧窮為榮。現在不是以勞動光榮,而是以窮為榮,大家都爭貧困,貧困了國家扶助,有人送錢送物扶貧,可以吃低保。如此惡性循環實在可怕。
(3)財政支持不到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據張家界統計年鑒顯示,2015年全市文化藝術事業機構很少,藝術表演團體,全市僅2個,分布在永定區和慈利縣,藝術表演場所在慈利縣,公共圖書館四個,分別在縣區城區,文化館5個,永定區2個,其他區縣一個,文化站共計103個,桑植縣39個,博物館3個,分布在永定區和慈利縣,紀念館4個,桑植縣占了3個。
資金投入是構建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因素。只有資金充足,才能更好地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提供更加優良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不斷地培養優良的文化人才隊伍。另一方面,雖然國家針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了專項資金,但是在實際落實過程中存在偏差,該資金并沒有落實到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上。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過程中資金短缺問題嚴重,活動場地、文化活動中心建設、文化遺產申報、各村業余文藝演出隊伍和人才隊伍的培養等都需要資金支持。
二、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貧困的原因
(1)內生動力不足,農民思想僵化,讀書無用論。父母教育觀念落后致使學生失學。1999 年開始,我國為解決經濟和就業的問題,實施了高等教育不斷擴大招生人數教育改革政策。伴隨著大學生數量的增長,也加大了大學生畢業就業的壓力。農村大學生由于缺乏經濟和社會關系資源的支持,在求職競爭中處于弱勢,進而產生失業危機。這影響了農村地區家長對孩子未來就業的信心。在訪談過程中, A村一位學生家長說:“原本家里經濟條件就不好,指望著孩子在大學畢業后有出息來養老。但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的孩子都找不到工作,與其浪費時間和金錢,倒不如直接讓孩子回家種地或外出打工掙錢。”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在農村生活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孩子盡快學會掙錢最重要。他們只關注眼前的利益進而忽視孩子受教育的權利,甚至有些學生高中未畢業就外出打工。
(2)不良習俗根深蒂固。首先,文化娛樂生活方面,和城市居民相比,農民文化生活相對單一,缺乏多樣性。農民的文化活動方式集中度更高,對電視的依賴程度高于城市居民,但與閱讀有關的文化活動則遠低于城市居民;農民參與麻將、撲克等棋牌活動的比例高于城市居民;農民文化消費水平總體偏低。農民文化生活整體上存在活動少、渠道窄、形式舊等問題。其次,社會環境方面,農民群眾的精神信仰日趨多樣化,人的思想更加復雜,一些農民過于看重經濟利益,違反市場秩序,誠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動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盲目攀比之風盛行;部分農民缺乏環境保護和衛生健康意識,農村衛生和環境狀況較差,一些生活陋習根深蒂固。這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存在,成為農村社會的黑暗面,嚴重影響著農民的生活,阻礙農村的發展,是鄉風文明建設的極大障礙。最后,在家風建設方面,傳承家風家規的意識普遍淡薄,家庭觀念的傳承方式存在問題。人們對家風的內涵和意義缺乏明確深入的認識,在家風的實施上也比較死板。家庭教育上一些家庭對讀書動機和科學知識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有的家庭為子女提供接受教育機會的能力有限。
(3)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問題突出。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人才與傳承領頭人是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順利進行的保障。但是目前少數民族地區在優秀文化人才上仍然存在較大的缺口。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擁有如獨特的民俗、民族歌舞、民間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有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深刻認識,且具有很強的現代市場意識的文化專業人才,對該民族的民族文化進行開發,帶動當地文化事業的飛速發展。但是目前針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專業人才仍然十分缺乏;其次,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原有的生活民族語言、習俗、生活方式、服飾等逐漸被外來文化同化或消融,民族服飾、手工藝、民族樂器、民族建筑藝術等承載著歷史文化考證價值物品正在流失。當地年輕人受現代文化的影響,對當地的民族文化認知和認同感逐漸淡化,而這些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都是上年紀的中老年人,這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帶來挑戰,長此以往部分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必定逐漸流失。
參考文獻:
[1]陳光.文化產業創新下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18(01).
[2]王長華.關于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