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榮
摘 要:在春秋末期,隨著西周“金字塔”宗法社會的逐漸解體,教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初由政府掌握的文化經典和學術知識開始向公眾傳播,“政府學習”的情況逐漸被打破。在漢代,相對寬松的文化教育政策促進了私立教育的復蘇。私立教育的發展對漢族社會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它不僅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而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政府機構帶來了大量的知識分子。它促使官僚成員不斷更新,為當時的統治集團注入了活力。
關鍵詞:漢代;私學;教育
私立教育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在春秋末期,孔子和墨子打破了官方壟斷,開始了私立學校。秦朝的“燒書,埋儒”政策,是春秋戰國時期私立學校的結果。秦朝以后,漢朝調整了文化教育政策,恢復了私立學校。特別是,崇尚儒家的政策極大地刺激了經典教育的發展。由于官方教育的力度和范圍有限,私立教學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漢代私塾的制度、功能、內容和方法對現??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不幸的是,前人的學者對漢代的私立學校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漢代私學的恢復和發展
文景之世,許多人從事私人教學。漢初的民間教學不僅保留了戰國時期100所思想流派的結晶,而且展現了各學校相互吸收和融合的趨勢。
根據董仲舒等人的建議,漢武帝開始發展官學。 隨著儒家經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經學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正在擴大,希望同學學術而走上仕途之路的人越來越多,與此同時,造紙技術的不斷研發也為私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
東漢時期,除西漢外,漳州,青州,漳州,禹州,徐州,私隸私學仍然廣為人知,出現了一些新的教學領域,如荊州的江夏和南郡等。1940年4月,在青海省樂都縣發現的“三老趙玉之”記錄了河湟地區教育的奠基者——趙寬棄武從文的事跡。私學已經廣布全國各地。
二、漢代私學的特點
(一)漢代私學的體制和內容
在漢代,私立學校可分為蒙學、初讀經書和專經階段。 初讀經書之后進入專經階段,上課的老師稱之為“經師”。教學沒有特定的地點,但大多教學場所在經師的家里。總的來看,漢代經學之外的專業私學場所的開設并不廣泛,究其根本,是因為“獨尊儒術”造成的教學壟斷。由此可見,漢代的私立教育制度和內容基本完成。
(二)漢代私學的教學方法
漢代的私立學校在教學方法上與官學基本相似。但是,它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規模較大的私學采用“師徒式”教學,即教師將新授的內容教授給單個或小部門的學生,再通過這些學生將所學的內容教授給其余的學生。學生較少的私學中,課程設置及授課的方法也根據情況的不同而實施,這與孔子所倡導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學理念相類似。
(三)漢代私立學校的教師,學生和師生關系
漢代的私立學校政策松散,教師的構成復雜。士大夫們在私學教書主要有以下兩個目的:1、加深對經學的研究,從而在學術界頗具盛名,以便在官場更有威望;2、可以通過在私學教書這一渠道,廣泛的招手弟子,從而輔佐自己。通過教學,不僅擴大了社會影響力,而且提高了個人的學業成就。
漢代私學秉持孔子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并未對所收的學生設有門檻,無論家境如何,都可上私學。與此同時,私學在招手弟子對年齡也無特別要求,有小至8歲就入學讀書的,也有七十多歲的老者前來求學,但私學中多數為青年,師生關系融洽,相處友善,感情頗深。
三、漢代私學的社會意義
(一)承擔教育任務,成為官學的有力補充
秦火和楚漢之爭使漢初經濟衰落,政權動蕩,統治者自顧不暇,無力發展教育,這時私學承擔起了教育重任,出現了“百家私學”的局面。據《史記》《漢書》記載,當時辦儒家私學、法家私學、黃老之術、史學、縱橫術等名士頗多。漢武帝的尊儒政策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以“明經”作為選官的重要標準,以官祿引導士人致力于經學研究。各級官立學校生滿為患,但中央官學遠在京師,名額有限,地方官學發展遲緩,難以滿足眾多讀書人的求學要求,所以大部分教育任務仍靠私學承擔。私學的發展成為了官學的有力補充。
(二)填補官方教育空白,完善教育體系
由于官學不承擔蒙學教育任務,因而私學填補了蒙學的空白。蒙學之后進入德育階段,主攻《論語》《孝經》,由私學塾師來承擔。這個階段既鞏固了蒙學的成果又深化了德育的目標,為教育體系的完善提供了實踐經驗。專經階段是漢代私學最高層次,經師以專經教授學生,吸收大批弟子,極大地促進了經學的傳播。初級層次的蒙學教育、中級層次的初讀經書教育和高級層次的專經緊密結合,三位一體,為普及知識、完善教育體系做出重要貢獻。同時,漢代官學以教授經學為主,其他學問,特別是自然科學,大多靠私學傳授。從醫學來看,民間醫學傳授不絕。漢末名醫華佗精針法,尤精外科手術,發明了“麻沸散”,創立了“五禽戲”,并把高超醫術傳給學生,“廣陵吳普,彭城樊阿皆從佗學”。其他學問,如天文、數學、法律、歷史等私學都有傳授。
(三)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中國在春秋以前曾經存在壁壘森嚴的宗法等級制度。受等級制度的限制。普通平民進入上層社會的機會相當渺小。但自春秋晚期以來,隨著社會的變革,各等級之間的界限就逐漸被打破,庶民甚至是奴隸,憑借自己的學識和才能也有機會上升到社會的上層,甚至位至卿相。漢代,私學教育為社會階層間垂直流動架起了橋梁:學子們千里負岌十年苦讀,一朝學成,要么因學因行被辟入官府做椽吏,或者被征召因對策優秀被直接任官,而私學教育的主導者教師也成為受世人尊敬的職業。 漢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之后,儒學便成為入仕的重要前提,平民百姓要想進入官方階層,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先學習經學,成為士人,再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仕途。民間也有諺云:“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只要儒家經典學得好,無論出身官學還是私學,都可以通經致仕;還有一種是在啟蒙知識的學習后,再經過專門學習官文書制作和官場儀禮,成為吏員,再經察舉入仕或積功升遷。在秦漢官僚行政管理體制中,大量日常事務由各級行政長官自行辟除的椽吏完成。而官吏之間并不像后世那樣界限森嚴不可逾越,其仕進途徑較為通達。無論哪種途徑,都顯示選官與教育已經建立起緊密的聯系,知識在人們通向仕途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
私學教育造就了教師職業群體。教師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社會聲望和地位,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尊重:帝王對經師優容有加;學生在學業上要遵從師法家法,在日常生活中為師奔喪服喪、為師解難。正是因為知識能提高社會地位和身份,學習才有了巨大的動力召引人們排除萬難,一心向學。
教育給予平民入仕的機會。盡管這一機會看起來非常渺茫,但畢竟使民眾看到了一線希望。這樣,在漢代通經入仕的選官制度下,大批有知識的平民被網羅到政府官僚機構中來,從而促使了官僚機構成員的不斷更新,在很大程度上給當時的統治集團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廣大平民百姓對政權的積極加入,有效地穩定了社會的統治秩序,保持了政權的穩定。當然,我們應該認識到,能夠實現仕途之路的人員數量畢竟有限,統治階級不可能為平民敞開大門。但是這種機會給人們以希望,并轉移了人注意力,穩定的情緒自此產生,從而也有利于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卷五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班固.漢書(卷八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范曄.后漢書(卷七十九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陳東原.中國教育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
[5]毛瑞瑞,齊俊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毛立瑞,沉和群.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7]孟憲成,張瑞琪.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8]姜維公.漢代學制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9]肖世民.漢代的學校教育[J].唐都學刊,2002(2):47-50.
[10]張榮芳.論漢代太學的學風[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1):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