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耿
摘 要:楊慎著述宏富,影響深遠。其中音韻學著述自問世以來,研究者主要圍繞其音韻學源流、考據音韻學方法、對后世影響以及其著述的點校等方面進行的。但其音韻學觀點中如中古韻分合、音韻學觀與其詩歌用韻等問題研究仍有待深入。
關鍵詞:楊慎;古音學;源流;成就
楊慎是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著述之富堪稱明代第一,其著述現存約兩百多種,內容涉及經、史、子、集等諸多方面。其中音韻學著作《轉注古音略》、《古音余》、《古音附錄》(又名《古音余后語》)、《古音叢目》、《古音獵要》、《古音略例》、《奇字韻》等,自問世以來,研究不斷。早期研究主要以評價的形式存于序跋、音韻史書中,對其音韻學進行系統研究主要出現于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本文將主要就20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對楊慎音韻學的相關研究進行一定梳理。
一、楊慎音韻學源流
關于楊慎音韻學源流的研究明清時期以評價性語言為主。與楊慎過從甚密的楊士云(公元1477一公元1554)在《書轉注古音略后》中曾評價道:
“升庵楊氏,博學好古,洞貫微奧,正許之拘,從王之正,補吳之闕,而昭保氏之教。斯《轉注古音略》所以作也,方諸《韻補》,去取彌精,數亦如之,才老斯道不墜之望慰矣,宜并傳也。”①
楊士云明確指出楊慎《轉注古音略》對宋人吳域《韻補》是補其闕,承繼《韻補》而創作,進行了豐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與他們同時代而稍后的焦竑(公元1540年一公元1620年)、古音學家陳第(公元1541年一公元1617年)、清代的音韻學家江永(公元1681年一公元1672年)等都曾在相關的序跋中明確指出楊慎古音學淵源于吳域,均認為楊慎于吳域《韻補》是“補”其“闕”、“增益之”,但陳第、江永等同時指出楊慎音韻學著作“稽援雖博,終未能頓革舊習”、“識斷精審則未”,②對楊慎的音韻學成就給予相當的批評。音韻學大家顧炎武(公元1613年一公元1682年)在《轉注古音略跋》中說:“余不揣寡昧,僭力《唐韻正》一書,一循唐音正軌,而猶賴是書,以尋其端委。”③顧炎武音韻、訓詁成就卓著,但他直言其《唐韻正》依循楊慎《轉注古音略》,可見楊慎音韻學影響之大。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卻基本否定楊慎古音學思想,認為其《轉注古音略》“仍用葉韻之說,而移易其名于轉注,是朝三暮四改為朝四暮三也。”且“所注轉音,亦多舛誤”。④
清末至20世紀中葉,關于楊慎音韻學的研究依舊以評價的形式體現于相關史書中。如朱希祖《清代通史序》、嵇文甫《晚明思想史》、張世祿《中國音韻學史》中都提到楊慎的《轉注古音略》、《古音叢目》、《古音略例》等書雖不如后出之精,但其研究方法、豐富的引證材料為后來研究古音者所借鑒⑤。何九盈在《中國古代語言學史》中則指出楊慎《轉注古音略》的根本性錯誤是“立足于今音去看古音,不了解古音有自己的系統性,有自己嚴密的韻部系統,不能臨時轉來轉去。”⑥
相關序跋、史書中關于楊慎音韻學源流的評價雖指出了楊慎古音學源于吳棫,其提出了古音之概念,但并不是在對其著述進行全面整理、分析的基礎上做出的,我們從這些的評價中還不能知曉楊慎古音學研究體例、研究方法、研究內容上是如何繼承吳棫的,以及其創新之處具體有哪些,至清代顧炎武等人又是如何發展了楊慎的音韻學思想等等,因而尚不能全面系統反映其音韻學源流、影響等。
二、楊慎音韻學貢獻
對楊慎音韻學貢獻的系統研究于80年代后逐漸展開,學者們對楊慎古音學貢獻的研究是從其理論和方法的成就進行分析的。
(一)楊慎音韻學理論及其影響
楊崇煥認為楊慎開創了古音韻例之學,是第一個以古音來給其著作命名的古音學者。其《陳第古音學出自楊升庵辯》(林慶彰、賈順先《楊慎研究資料匯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認為:“中國古音之學,大抵見專書者,發端于宋才老撰《韻補》,厥后修復于明升庵公,搜輯諸字,且起略例,定名標,方成立古音學。是升庵公于古音學,上承才老之余緒,下開季老之先聲,其貢獻于中國學者之成績,偉矣。”楊崇煥盛贊楊慎明確提出了古音學概念,并且以古音來命名其相關著作、考證古音、成立古音學等,對后來的研究者陳第等人有巨大的開創之功。劉冠群《楊慎在云南對古漢語言學的貢獻》(云南文史叢刊,1992.
03)認為“楊慎力辟葉韻”之說,首破以今音改古音的藩籬,并指出其古音學著作嘗試為古音建立韻部,思路不斷深化。另外韓小荊《楊慎的“四經二緯說”》(《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2.02)和李萬福《傳統形義學說菁華述評》(《漢字文化》,1997.03)指出楊慎的“四經二緯說”是從許慎傳統的“六書”中分化出“四經”與“二緯”,開辟了解決問題的新途徑,二人均認為是傳統文字學第一次對六書所做的科學分類,為后來的形體學分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李仁安《六書札記》(《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1.02)更認為訓詁學家戴震的“四體二用”說就是在楊慎此說的基礎上提出的。雷磊《楊慎古音學源流考辨》(湘潭大學學報,2007.06)通過對吳棫、楊慎、陳第三人古音學思想及研究方法異同的考察,認為楊慎的古音學出自吳棫,亦指出楊氏明確提出了“古音”的概念,是古音觀念自覺實踐的第一人,且楊慎又注意到了古今音變的復雜性,其研究古音對吳棫考訂古音的方法既有繼承又進行了改進,奠定了后來者陳第古音學的基礎。
(二)楊慎“考據”古音學的方法及其影響
郭永成《明代著名學者楊慎的古音學》(楊升庵研究會編《楊升庵研究論文集》,1984)認為楊慎考訂古音學“考古之勤,超軼吳棫”,具有“樸素的歷史觀點”,并“利用方言俗語以證古音,明音變”、“開清人考訂古韻條例之先”等四個方面的成就,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認為他開辟了研究古音學的門路,直接影響了后來的陳第和清代的顧炎武等人。李運益《楊慎的古音學》(《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0.04)考察了“升庵韻學七種”中各書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楊慎古音學著作從內容可概括為“韻讀”,“韻例”,“韻理”三類,實質上是指出了楊慎研究音韻學的方法上的三條路子,進而指出楊慎的古音學自成體系,也認為他在古音學歷史上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劉毓慶《楊慎與<詩經>考據學》(山西大學學報,2000.01)認為楊慎善于從文字意義上考慮,通過古音通假,闡明詩意,并且善于運用方言、諺語資料解決詩中的問題,是《詩經》考據興起的一個開端。劉青松《楊慎古音學思想初探》中(《古漢語研究》,2000.03)認為楊慎采用分析韻例、確認古音等方法糾正“葉韻”錯誤,并針對宋人隨意言“葉韻”的做法,提出注重“義理”的“古音轉注”說,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同時指出楊慎實質上是為“葉韻”尋找“義理”根據,走的仍是“葉韻說”以今律古的老路。劉青松另一篇《楊慎<古音略例>述論》(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04)全面研究了楊慎該書的體例,認為該書是楊慎為了更好的考訂古音音讀而作的分析古韻韻例的著作,指出楊慎通過列舉先秦、兩漢中的少數典型韻例,來考察分析“詩經”等韻文中的特殊韻例,以糾正前人對某些韻例的錯誤認識。雷磊《楊慎古音學源流考辨》中也在對楊慎音韻學著作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后,認為楊慎的音韻學著作在研究方法上改進考訂方法,更重視利用諧聲來考訂古音,同時采用窮舉法,另外還有根據古今音變的事實來考證某書成書年代的新方法。